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探究

2023-11-07 13:55:55刘东霞项城市丁集镇第一初级中学河南省周口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评价

■ 刘东霞(项城市丁集镇第一初级中学/河南省周口市)

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已由单纯的识字认字等知识的掌握变成了提高小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其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是学习语文课文的重要环节,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当下部分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仍存在些许问题。本论文在此基础上,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在学校的实习中发现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当下有不少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对于朗读的评价与指导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对字音等方面的纠正,而对于朗读时要注意的语调、停顿、重音、情感等的指导偏少。换句话来说,在基础的字词正确、语句流利等方面,教师都会有一定的指导。但是对于朗读中要“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层面,教师的指导就较为缺乏。当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朗读的效果不明显时,一些教师会选择让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朗读,而非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学习。换言之,这还是基于教师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于先生曾在文中指出:“教师朗读课文朗读的好,那么他教的学生朗读的水平也是不会差的。”在学生朗读的效果不好的时候,教师自己若是能进行示范性的、有感情的朗读,便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朗读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

2.朗读目的不明确

有目的的教学与无目的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过程,带来的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监督,明确学习目的,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有意明确朗读的目的,但教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仅仅是明确了朗读第一阶段的要求,并没有根据学生年纪、学段给出不一样的朗读要求和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于朗读教学目的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朗读教学的目的有着明确的要求。

3.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缺少针对性

现阶段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在点名朗读课文后,并不会对读文章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或是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只有当学生在读文章时出现了明显的读错字音、读错字、漏字等情况的时候,教师才会对学生进行纠正。有些时候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不会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只是会说:“好,请坐!”以至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读的是好是坏,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只会有完成任务的轻松感。

4.朗读教学方式单一或无效

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有效的,可根据事实进行的朗读教学方法。当下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时,采取的朗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通常都是语文课堂上,使用频率颇高的全班齐读,或是指名朗读的方式。这两种朗读教学方式,优点和缺点的存在都比较明显。全班齐读,使得小学生能共同参与到课文的朗读中来,很大程度增加了小学生朗读的次数,但对于小学生之间存在的朗读个性化问题,却没有办法完全体现。并且小学生之间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笼统的、片面的指导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指导效果会大大降低。而且在全班齐读的基础上,有少数小学生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而作为另一种常见方式的指名朗读,虽然可以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指导,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班级人数众多,所以能受到指导的学生数量是有限。而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出现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优先想到那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虽然使得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受到指导,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获得有效的指导与训练。单一的朗读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读”,会使得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没有乐趣。为读而读,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产生不了共鸣,更体会不到文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需要的是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而不是低质量、无效的朗读。

(二)学生方面

1.朗读不自然或缺少情感

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时的观察,可以发现小学生正处于认字、写字、识字的阶段,知识经验都比较缺少,因而他们经常逐字逐句地朗读课文。因为部分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课文不够了解,在预习阶段没有正确地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所以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边认字边朗读的情况,从而使得拖拉长声调的现象也随之产生。还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会在朗读时矫情做作,以为这就是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事实上,有感情朗读并不是单纯靠提高音量或者是夸张的语调起伏来进行表达的。其实,这种朗读里面并没有蕴含着真正的情感,并没有表达出文章里蕴含的情感意境。

2.朗读技巧不足缺乏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由于接受能力水平的不同,导致在掌握知识与技巧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朗读过程中出现最频繁的错误就是读错字音、添字漏字等,特别是全班同学齐读的时候,容易带偏读正确的学生。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八个阶段是由我们自身的DNA所决定的,每个阶段是否可以顺利地度过取决于环境。通过在语文课堂上的观察,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被教师点名进行单独朗读时会十分紧张,导致在朗读时语句读得不通顺,朗读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但是当他读完,得到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后,学生下一次的表现会明显比上一次好,课后询问他原因,说教师的鼓励让他觉得读课文并没有那么的难,呼吸也不急促了。由此可见,一些学生是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的,他们害怕上课被教师单独叫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当他们在回答问题后,教师能对他们给予鼓励,他们的自信心会增加很多,心里的自卑感会减少。

3.朗读时间不充足

当下的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较为繁重,课堂上的45分钟,除了学习新的知识和复习旧的知识以外,给到朗读的时间是少之甚少。要想体会到一篇文章的真实情感,就需要我们的精读、细读和具体段落研读,但这些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部做到,在课堂45分钟里朗读的时间并没有占很大的比重,加之虽然有些教师会给学生留朗读的任务,加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做到,导致其朗读时间并不充裕,对于课文的情感理解并不到位。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教师方面

1.增强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当下有不少教师的语文朗读技巧、朗读素养都有待加强。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浅薄,不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和丰富的朗读技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发挥出教师示范朗读的作用与意义。由于自身朗读能力有限,那么对于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与指导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教师应该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读能力。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下,不但可以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体现的情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先读,把文章读透、读懂、读精。积极参加学校等组织的朗读活动,进行专业的朗读训练,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与朗读能力。

2.明确朗读目的,正确引导学生

当下一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朗读目的明确的不具体,使得一些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之后还“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其实教师可以把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低较的目标和较高的目标以及最高目标。只有把朗读教学的目标明确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朗读能力,将课文中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出课文的意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与情感体验、理解的能力。

3.根据学生特点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在关注学生朗读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棒”和“你读得不错”等评语,虽然都具有一定的鼓励性质,但也只是泛泛地评价了学生的朗读,并没有为学生的朗读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也没有发挥出朗读在语文阅读之中的作用。在鼓励和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多用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标准的朗读模式,切记评价不能空泛,要具体地指出学生朗读哪里朗读得好,哪里朗读得不好。如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错误,那么就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强调。同时,教师也要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学生才会信服。

4.灵活多变的运用朗读方法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课堂授课内容较多,使得教师提问的朗读对象数量比较有限,有些学生在课堂朗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地处于边缘地带。教师应根据教学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明确各种朗读方法的作用。全班齐读可以起到督促学生、训练学生口语能力以及回顾全文的能力等作用;指名朗读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的一些通病,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与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性朗读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树立一个朗读的榜样;而分角色朗读则可以让学生进入文本当中的角色,更好地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还可以充分地活跃课堂,让同学投入到当堂课的学习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当堂课的内容,适时地选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

(二)学生方面

1.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开始做一件事情,并投入感情的基础之一,俗话说得好,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现在部分学生对朗读扭捏造作不自然,缺少情感,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真正的朗读兴趣,并没有那么的浓,朗读技巧也是云里雾里,不知其解。朗读并不能让他们深入其中,身临其境。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学生自己可以积极参加更加丰富的朗读活动,如定期的与朗读相关的班会、读趣味竞赛、朗读小组等。学生还可以经常与同桌进行分角色朗读,更好地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可从旁协助学生转换朗读情景,增加学生们对于朗读的兴趣与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请求教师的帮助,努力学习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学生还可以多参加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来增强自身对于朗读的兴趣,提升自身整体的语文素养与情感体验,进而可以更好地开展朗读相关的学习。

2.提高朗读技巧培养自信

学生想要提高朗读技巧,首先要增加自己识字数量,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其次,在平时要加强有关于听力方面的训练,可以积极地参加一些有关于朗读的小活动,如趣味朗读比赛、课余朗读活动等,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创建与朗读有关的挑战活动,并设置相应的奖项。学生自己要勇于参加挑战活动,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最后,学生在上课时要注意教师示范朗读时的语调、节奏、停顿等。平时要多和教师沟通,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地调动自身对于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对于朗读的兴趣。教师也要对他们多进行鼓励,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只是一个领读者,还要做听众,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培养更好的朗读者。

3.合理运用课余时间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好地锻炼朗读的能力,就应该合理地运用课余时间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早自习来进行朗读训练,在课间的时候制定好朗读的计划,并自觉自律地完成计划。

教师可以侧面帮助学生在平常增加一些有关于朗读的小活动,兴趣小比赛等,让学生们从听者变成读者,让他们在读中慢慢感悟文中的思想情感。总之,培养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努力和改进,还需要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从而提高小学朗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要学会合理使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转变朗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当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其次,教师在关注学生朗读情况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教师应多用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标准的朗读形式。再次,学生可以利用早晚自习来进行朗读训练,自己制定课间朗读计划。最后,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与朗读能力。希望通过以上的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质量与朗读水平。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评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