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海珍(徐州市后姚小学/江苏省徐州市)
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语文的方方面面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语文的学习就是为将来的生活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课堂的生命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很不容易。
笔者所在学校的孩子大都是农村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孩子的生活差异可能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理念上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于是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笔者在施教的过程中发现,小学语文联系生活这一理念在小学校运用的程度,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设计与把握,特别注重孩子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课堂的生命力。而有的教师则没有重视这一理念,还是用原来的教学模式,课堂的生命力就很难体现出了来了。笔者还调查了好多名学生,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但是学生只能改变自身的“学”,而对教师的“教”却没有可以改变的地方,所以只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下面笔者就结合课堂的案例来解析所观察到的语文课堂与生活联系的现状。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学习一节新课之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置的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堂引入,这个引入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几个有趣的问题,还可以是几张直观的图片……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们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都会在课堂引入上下下功夫,这也是很多教师都能意识到的,也是能做到的一点。
普通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也大体了解了文章的主题大意,你课后有没有认真复习?
生:……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
师:这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篇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地分析。
在日常的教学中,这样的课堂导入是比较简洁的,也是老师们经常使用的,因此,这些对于老师们来说都得心应手,不必投入过多的心思。虽然这样的导入是简洁的也是切题的,但似乎还缺乏一些灵活性和趣味性。要想追求更好的效果,教师还要下点功夫,要投学生所好,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来进行课堂导入,并将这个点与所学课文内容相联系,真正让课堂导入成为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磁石。
精彩的课堂导入: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课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老师用ppt呈现地球的动态图)
师:同学们,这颗星球大家都认识吧?
生:认识,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用ppt再次呈现火星的动态图)
师:那这一颗火红色的星球呢?
生:火星。
师:相信提前预习的同学已经在网上查看了火星的照片了,很好!这颗就是火星,对于地球之外的星球,相信大家了解的都比较少,也对它们充满着好奇感。最近非常火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敏俊就来自外星球,充满了超能力,那么火星上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神奇的事物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一篇文章,去深入地认识这颗神秘的星球——火星。
教师利用ppt动图和学生关注的电视剧来勾起学生对于外星球的求知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欲望。如果导入没有新意,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这篇说明文本身就很枯燥乏味,那么整堂课的课堂氛围可想而知。
语文教材的设计不仅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一位好的教师会从教材中挖掘出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尤其当课文呈现的是与生活情景相似的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案例呈现: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谈礼貌》这篇文章时,教师将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都与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让学生深入体会三个事例所传达的道理。
以事例一《牛皋问路》为例:
(教师首先呈现一幅牛皋问路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后自己读读相关段落)
师:同学们,问路这件事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都遇到过吧?那么谁有勇气穿越到古代,给我们演绎一下古人牛皋是怎样问路的呢?注意古人当时的语气和神态!
(生踊跃举手,教师分配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棒,把牛皋当时的语气和神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牛皋问路这件事又重现在我们面前一样。那么,你们觉得牛皋是个怎样的人?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牛皋不懂礼貌,言行粗鲁,不是个君子。从问路时的语气和用词可以看出。老人比他大好多,他都不尊敬他,直接喊他老头。
师:没错,牛皋的做法太没教养,那么如果你是当时的老头,你想对牛皋说些什么呢?
生:你这个小伙子,年纪轻轻,竟然如此粗鲁,就算我知道路我也不会告诉你,你去问别人吧!(其他的学生都纷纷表示赞同,还不时加上一两句教训牛皋的话)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懂礼貌的君子啊,那么如果你是当时的牛皋,你会怎样问路呢?老师请两位同学给我们重新演绎一下不同版本的牛皋问路好不好?
生: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生1:老人家,我初到此地,路并不熟悉,请问小校场在何处?
生2:小伙子,小校场就在前面,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你就会看见了。
生1:谢谢老人家了!
生2:不客气,赶快赶路吧!
师:(非常满意)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给老师演绎了一位文质彬彬、待人礼貌的牛皋和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之间的问路事件。同学们,如果你们碰到这样的牛皋会不会给指路呢?
生:会,肯定会!
师:可见,同样一件事情,只是一个人的言语、态度改变了,事情的结果就大大改变了,所以礼貌待人真的很重要,在某些时刻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所以,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礼貌待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礼貌待你!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学习的重点,笔者在小学实习的时候,去听了笔者同学那个班的几节课,她所在的班级是二年级,听了几节课后,笔者明显感觉到中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小朋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仍要坚守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所以更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认自读。识字教学如果仍采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效率自然低下。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会在这方面多花一些精力,设计出一堂学生喜欢的识字教学课。
精彩案例呈现:
低年级识字教学片段:《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段
师:大家还记得夏天下雷暴雨的情景吗?请翻到“看图拼音识字”。
师:我们一起欣赏下雷暴雨的录像,大家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乌云遮住了太阳,快要下雨了。
生:我看到了电闪雷鸣,大雨就要来到了。
……
师:说得很好。老师也编了一首儿歌,还给加了拼音,看哪位小朋友能够借助拼音来读一读。
师:在这首儿歌里我们又认识了四个生字,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学会。
……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写一写,还有哪个字比较难写?
……
根据笔者在小学教学的经历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频率是因师而异的。一堂完整的语文课,优秀的教师可以把它变成一个聊天会,一场辩论赛,一个表演的舞台,一个游戏的场所等等,在轻松地教学氛围中,结合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生活经历,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笔者有幸听过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深深地被于老师的那种教学方法感染了。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以一种生活中的自然状态跟学生平等地交流,这种交流就像生活中的聊天一样,会让你全身心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来到了知识点上,又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下面是笔者挑选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体会于永正老师是怎样把语文课堂演绎成一门生活的艺术的。
案例呈现:《一株紫丁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你们很诚实,那么你们的老师是怎样介绍我的?
生:我们老师说您是一位大师。
师:是的,我是一位大师,年纪大的老师,你们看我都73岁了,够大了吧!
(生哈哈大笑)
师: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叫于永正,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知道你们是二(3)班对不对?
生:对!
师:既然我们大家都互相认识了,那么我们开始上课吧。我们今天要上的是《一株紫丁香》,来伸出手跟我一起写!
师:大家都预习过了吧?
生:预习过了。
师:预习的怎么样?
生:课文都快会背了。
师:呦,那我要好好考考你们了。(在黑板上写“踮”这个字)这个字怎么读?
生:diǎn。
师:很好,那课文中整个词连起来怎么读?
生:diǎn qǐ jiǎo jiān。
师:嗯,声音很响亮,但有一个字没有读好。“起”在这里应该读第几声?
生:轻声。diǎn qi jiǎo jiān。
师:真棒,知错就改,真聪明。
师:你们知道“踮”字什么意思吗?(没有同学回答)我请一位同学生来表演一下。
(一位同学在老师的要求下在台前踮起脚尖走了一圈)
师:看到没,“踮”就是把脚尖立起来轻轻地走。
……
师: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我们给老师送了一株紫丁香。
师:我们是指谁?什么时间送的?怎样送的?
生:我们指几个同学,时间是一天晚上,悄悄送的。
师:连起来说。
生:几个同学在一天晚上悄悄地给老师送了一株紫丁香。
师:真棒!请坐!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悄悄的送呢?
生1:因为怕耽误老师改作业。
师: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2:因为不能乱摘花草树木,这是违反纪律的。
师:哦,你真遵守纪律啊。但这株紫丁香是学生买的盆栽。
生3:因为要给老师一个惊喜。
师:真棒!鼓掌!因为要给老师一个惊喜,所以不能让老师知道,等到老师看到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是谁送的花儿,这么漂亮,自然就很高兴了!真棒!这叫会思考,会说话!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生:不能打扰老师休息。
师:掌声响起。晚上是休息的时间,老师工作一天很辛苦,不能打扰老师休息。那么既然是“悄悄地”,那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
生:轻轻地读。
师:嗯,一定要轻轻地读,声音太高会把老师吵醒。下面自己读一读,记住一定要轻轻地哦,不要把老师吵醒啦!
于永正老师的这个案例,整堂课下来没用多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多变的教学环节,但是却使整堂课都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就能看出于永正老师的启发式教学,逐步将学生引入问题的要点上,同时设置的问题又使整个文本活了起来。所以,教师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为了上课而去上课,应该把语文课变成一门生活的艺术,尽可能多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