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翠 王倩倩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山东 青州 262500)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是结合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给出的重要指引。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与运用上对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学好生物,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但这也只是学习生物的基础。新课标理念下,生物教学的内涵与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基础与实验应用两个方面,而是延伸至了更广阔的领域,尤其要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很显然,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从学生的主体性上着手,通过运用“问题探讨”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教学质量的提升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生物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都是十分广泛的,尤其是现代科研、现代生产、现代医疗、环境保护领域中生物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有理论课讲授环节,也有实验课的操作环节,还有复习课的巩固环节。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以及复习巩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并在此基础之上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要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就不能让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形式,也不能局限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简单了解,以及实验操作的步骤掌握之上,而是要将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以及生命健康等息息相关的领域更深入地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生物教学的素材与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课本上,而是需要将教材中所提及的知识来不断地拓展与延伸,同时与具体的环境,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促进学生理论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意愿,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所以说,新课程标准下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意味着要更加突出学科的综合育人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也就更加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转化应用能力。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往往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意味着,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设计上,不仅要重点突出知识点,又不能局限于知识,而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应用能力的提升。但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设计现状来看,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还较为明显,这样就意味着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无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高中生仍然处于较为敏感的青春期,而且在中小学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上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与模式。再加上生物学科概念的复杂性,知识体系交叉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以及体系十分复杂,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复习总结。
所以,总体来看,高中生涯的学习紧张,节奏快,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异与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特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来实施科学的教学活动,体现生物课程的精准性。同时也要在生物课的开展形式上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氛围,突破教学的局限性,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形式上,使得生物学习的过程更具趣味性与启发性,让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比如,在理论教学上,教师可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引领学生来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资讯与信息,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尤其要体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此来突破统一教材模式下的单一性与局限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启发。在实验教学上,给予学生更大的操作空间以及应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但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氛围较为沉闷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愿不足,学习的积极性欠佳,究其背后的原因,与课堂氛围的沉闷不无关系,这是由于师本观念还未全面转变过来,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不足。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特征爱好的了解,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不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恰当的利用话题,通过任务,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问题探讨,从而导致了“教”与“学”两大主体间的衔接不够深入。生物学科的育人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制约了学生的兴趣,无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生物作为一门揭示生命现象,体现生命发展与变化的科目,对于学生知识提升与拓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生物更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生物作为备选科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高考目标的实现。
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并掌握知识的运用,就需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并应用新理念,新方法。通过应用“问题探讨”策略,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从不同的提问角度来体现生物学科的多样性,与生物教学的创新性。所以,生物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并实践教学创新,要从生物学科的特征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很显然,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教学创新的目标与前提都是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时,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这样才能够将生物学科的育人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这就需要通过恰当的话题,或是任务以及项目的形式,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利用“问题探讨”的教学策略来活跃气氛。
很显然,“问题探讨”并不是盲目的探讨,而是要符合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知识点来进行探讨。包括可以结合教材推进的步骤与安排来进行专题问题探讨。那么,就可以以生物现象来进行专题分类,包括生殖问题探讨、营养问题探讨、结构层次问题探讨,呼吸与消化问题探讨。除了以专题来进行问题探讨的专题划分之外,还可以以教学目标来进行问题探讨。包括以落实学生的操作与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问题探讨。包括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主的功能拓展,以生命健康与安全为主题的探索与追问,以环境保护为专题的问题延伸等等。通过以划分主题的形式结合问题探讨,不仅使得生物教学的内容安排更有条理,节奏更科学,同时也能够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之上,能够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这种基础之上,不仅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新课标理念更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这里的问题导向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同时还包括学生如何高质量学习的问题,以及利用问题来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坚持以创新为导向,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创新。无论何种技术,何种成果的得出,都是建立在问题与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通过探讨具体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不仅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奋斗目标与人生方向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更充分的认知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坚持,积极付诸实践。基于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生物课堂教学中氛围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转变原本的师本观念,通过在生物教学中运用“问题探讨”教学策略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深度学习。很显然,这就需要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情境的创设上着手改善。结合当前高中生喜好电子产品,爱追逐新奇事件,热点话题的心理特征,来运用一些有特点、有启发意义的话题或是资源来作为“问题探讨”的良好切入点。
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来对生物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利用智慧教育资源,加工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形式,更充分地发挥出生物教材的引领作用,比如,针对生物知识与人类生命健康之间的联系,来进行问题探讨。在问题的探讨上,可以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问题的选择上,尽可能与时事,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先进技术相联系,这些话题有着天然的热度,而且与当前学生的思维与喜好更加适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正在帮助人类克服一个又一个健康问题,在不断延长人类寿命的同时,也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健康。比如“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就是一种出于生命质量提升领域的研究,抛开人类伦理不谈,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实在在地从源头上规避一些重大基因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困扰。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由这些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等等,需要学生自己动脑筋找出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交流彼此的观点,激发创造力,并从中学到更多。
通过这种具体的问题来切入,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因为,这不仅仅是真实的事件,同时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知识,实验教学必不可少,而且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路径。在理论与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的变化条件与变化规律,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生物概念更加具象化。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会开展实验教学。但从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没能充分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影响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教学模式始终是最大的因素之一,教学模式改革要落到实处,就需要从观念与方法上双管齐下,基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思维与行为特点,如果不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就会让学生觉得空洞而枯燥。
“问题探讨”教学策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就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体现课堂的翻转。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主导者,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更好的呈现,不仅仅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且能够起到很好地查漏补缺的作用。比如,通过制作微课预习课件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进行了解,同时结合预习要求来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具体的实验操作。在具体的操作上,除了引导学生按预习要求进行探究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还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并观察实验过程的变化,以及分析实验成果的有效性。就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现象来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学生的能力可以胜任问题的解决,又或是需要他人或是老师的帮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得出了怎样的实验心得,根据实验成果与心得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症结与原因所在,并根据实验来探讨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展开想象与探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夯实生物知识基础。
当然,无论是实验课程的预习设计,还是实验的具体实施,其前提都是要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来进行科学设计,同时也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整体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习惯来实施。尽可能地将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来让同组学生开展同一实验,让能力相当,知识储备类似的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实验任务,并详实记录过程中的心得,同时课堂中总结并分享实验成果,对问题的解决或是任务的完成质量进行梳理。这样能让学生聚焦关键信息,并从中挖掘更多的知识和理解,进一步提升生物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探讨并应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不二选择。“问题探讨”策略的应用无疑是有效的,但要充分发挥出“问题探讨”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学科思维培养、探究与创新意识养成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从学科特征,以及学生情况出发,本着实事求是、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在问题探讨的选择与实施策略上体现科学性、开放性与全面性。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向而行,以理论引导,实践验证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与应用知识。尤其要转变师本观念的局限性,让学生成为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实践,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的实施者与主导者。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生物学科的综合育人作用,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同时,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教育改革深化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