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家国情怀的策略

2023-11-07 11:25尤炳鑫
学苑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家国爱国情怀

尤炳鑫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福建 漳州 363107)

历史是一门对古今中外真实信息传播的学科,仅从学科内容来分析,足以感受该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中的积极作用。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之外,还应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后蕴含的文化内容,以此来让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理解与传承,对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知识与价值观念进行真正意义的理解,这样历史教学的价值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对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家国情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一)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当下立德树人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教学中全面落实深受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而通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家国情怀,能够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有更深认识与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将会逐渐形成。所以,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德行与成长成才,助推了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符合中国梦的实现要求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肩负的重要职责。而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重点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背诵与套用历史知识之上,并未从中受到启发与领悟。而在新课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植,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与铭记历史,同时意识到个体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成长为具有国家信仰的人,在今后不断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与奋斗。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以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调查发现,部分历史教师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够科学、合理,致使学生在接受一段时间家国情怀教育后,家国情怀素养并未形成。具体而言,其问题出现在如下几点。

(一)缺乏资源挖掘意识

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植,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支持。目前,不少历史教师都缺乏相关资源深挖的意识,致使学生无法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影响了爱国主义的开展效果。

(二)培植途径不够灵活

对高中生爱国情怀培植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引入各种创新形式,如师生互动、影视资源、实践活动等,但不少教师缺乏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意识,致使爱国情怀培植费时低效,十分不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未落实于教学评价中

爱国情怀的培植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根据对学生评价的信息来调整教学计划,但不少教师都缺乏此种意识,所以,尽管爱国情怀培植和评价的态度极为端正,但是仅实施结果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对阻碍学生爱国情怀素养形成的因素不了解,这必然影响最终的培养效果。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家国情怀的原则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虽然大多数历史教师已经加大对学生国家情怀的培植力度,但是却存在高投入低收效的问题,这其实与教师未把握培植家国情怀原则有关系。所以,为了保证日后对学生家国情怀培植的质效,对于历史课堂中培植学生家国情怀原则的把握极为关键。

(一)科学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爱国情怀,应让学生不断对更多真实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解与认识,这为教师提出了借助真实历史材料佐证知识的要求。对此,教师遵循科学性的家国情怀培植原则,能够确保每次在课上所选史料的真实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辨析机会,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的发展以及探索历史真相,促使其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二)引导性原则

在过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灌输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让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启发,对知识缺乏有效的思考。对此,在历史课堂中培植学生爱国情怀时,教师遵循引导性原则,能够结合所教历史知识中蕴含的爱国内容,引导学生对其探索、思考与充分体验。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解决学习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正确情感因素的引领,实现对其爱国情怀的有效培植。

(三)多元性原则

历史教师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植,要始终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探究与情感体会。显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难以达成该目标,这要求教师遵循多样性的爱国情怀培植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引入多种教学模式与策略,让学生在更加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参与下,能够真正进入特定历史时期学习与探究,让预期的爱国情感培养目标更好达成。

(四)浸润性原则

爱国情怀培植是一项启迪心灵的教育活动,教师说教式的教学不仅无法达成有效的爱国情怀培植目标,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倦之情,阻碍该目标的达成。所以,历史教师遵循浸润性爱国情怀培植原则,会更加追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在课堂中创设更多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空间,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最优化。

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植家国情怀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资源,渗透爱国情怀元素

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必然离不开大量相关资源的挖掘。对此,教师应尝试从教材资源和乡土资源两方面的挖掘切入。

1.挖掘教材资源

为了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爱国情怀,当下历史教材中关于爱国情怀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梳理与挖掘,才可以精准地找到培植家国情怀的切入点,使爱国情怀元素在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并确保每节课都得以充分渗透,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民族与家国意识也随之形成,达成了既定的培植学生爱国情怀的目标。

以“戊戌变法”为例,教材中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代表人物,包括康有为、慈禧、袁世凯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趁机以这些人物为主线挖掘相关的爱国素材,并对列强侵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进行介绍。在列强看来,当时的中国是待宰的羔羊,他们计划着如何将这块肥肉吃到自己嘴里。该背景的搭建,让学生对当时中国危机有了真正了解,此时康有为公车上书,袁世凯崇尚武力抵御,正是二人的行为让清政府有所觉醒。虽然最终康有为并未成功,但是此次行为让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抵抗列强行列中,只为让当时的中国得以拯救。这类爱国素材在历史教材中十分多,教师只有对教材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故事进行挖掘与使用,才可以让爱国情怀的培植进入历史课堂。

2.挖掘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也是爱国情怀资源挖掘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加大对乡土资源中爱国情元素的挖掘,能够让历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被不断拉近,同时学生对国家的态度与情感也会发生正向变化。所以,历史教师应以更为广阔眼光和认识,对爱国相关的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并进行合理使用,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形成爱国观念,进而实现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建立。

在围绕爱国情怀挖掘乡土资源时,教师可以尝试从历史角色视角着手。以福建漳州抗日英雄人物“李林”为例,教师可以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将该人物参与抗战的过程进行展现,如1930 年在集美中学求学期间,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抗日义勇队”;1934 年在上海爱国女中读书时,加入了“抗日救亡青年团”;1936 年底在北平地区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主动请缨到前方杀敌,在作战中屡建战功;1940 年在反“扫荡”战争中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的转移,在怀有3 个月身孕的情况下仍坚持最后撤退,最终被日军包围,但为了不成为俘虏,将最后一发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牺牲。通过对福建漳州爱国人物事迹的挖掘,为爱国情怀教育的渗透奠基。

(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历史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对家国情怀进行理解与感受。对此,历史教师应明确自己在当下教学中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要主动走入学生之中,借助提问、小组合作、辩论会等方式,与学生有效互动,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进行深度探究,这样随着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之时,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得到了科学培养。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教材中提到了“百家争鸣”,该良性局面的形成离不开老子、庄子、孔子等多角色的努力,高中生在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在生活各途径中,已经对这些角色有了一些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探究热情。教师先以话题导入:“历史上有一个名人,在晚上睡觉时梦到了蝴蝶,他并没有说他梦到了蝴蝶,反而说是蝴蝶梦到了他,他的梦想是逍遥游,请问这个历史人物是谁?”不少学生根据“蝴蝶”二字,给出了周公的答案,还有的学生根据“逍遥游”猜到了庄子。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庄子答案,继续与学生互动,庄子坚持的是什么思想呢?待学生给出“逍遥自由、齐物、无为”等几个答案时,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而学生思考之后发现无法给出精准答案,此时教师趁机让学生进入教材探寻答案,并在答案探寻后鼓励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待讨论环节结束后,学生对于这三个思想已经有了深刻领悟,此时再由他们回答问题。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学生围绕本课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思考,思维的活跃性极强,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效果也更好。

(三)利用影像资源,深化学生视听感受

影视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能够将历史原貌更好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参与之下,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受效果更好。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爱国情怀培植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搜集更多相关的影像资源,并在整理加工之后,让影像资源的爱国情元素更为突出,这样在课上合理时机使用时,才可以让学生改变对历史学习的枯燥乏味印象,同时让学生的视听感受更为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国情怀意识才可以被激发,并不断提高。

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要让学生在理解全面抗战历史意义的同时,对日本侵华的罪行进行深刻地认识。当前,网络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影视剧十分多,教师应遵循真实原则来选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观看中树立正确的观点。如央视曾经拍摄过《中国影像方志》的纪录片,教师可以从这个纪录片中截取相关片段来播放。学生在这一真实影像资料的引领下,能够真切对战争的残酷进行感受,更敬佩抗日英雄身上蕴含的牺牲自我保护国家的精神。他们虽然也都是十分普通的人,但是他们拿起枪走向战场之时,已经不在乎个人生死,只为守护家人与祖国。借助影像资源直观展示爱国情怀素材,学生能够与革命先烈有密切接触,从他们身上理解了什么是无私无畏精神,同时时代使命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树立。

(四)开展课内外活动,培植爱国情怀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除了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爱国相关资源以及在课上借助创新的形式进行爱国引导之外,还应借助课内外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强化对其爱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效果。对此,历史教师可以借助课内外活动精心设计与开展的方式,逐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深度引领与培育。

1.设计与开展课堂活动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借助课堂活动培植学生家国情怀时,既可以选择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爱国历史知识,并保持历史学习热情;也可以选择开展扮演活动,让学生在编演历史情景剧的过程中,对不同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等进行充分了解,这样学生对于家国情怀内涵与意义的把握更加到位。

以“八国联军侵华”为例,在讲解列强逼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之时,除了要将列强的侵略行为讲解清楚外,教师还应开展一次还原该条约签订情境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感受列强无耻的行为,并明确落后必然会出现挨打的局面。在学生进行分组扮演之时,教师除了要从细节上指导之外,还可以从服装道具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情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意义进行真切体会与把握。

2.设计与开展课外活动

在课内爱国活动开展之后,学生已经形成了正确的爱国情怀认识,此时教师应继续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由认识转为实践的机会,以此来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爱国情怀素养。为此,教师应合理设计与开展课外历史爱国类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当天,组织学生一起前往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在进行这一扫墓行为时,在大脑中真正回顾更多英雄的英勇事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另外,在扫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小革命英雄年纪比自己还小,本应好好上学的年纪,却在为民族、国家而抗战,这样学生在对比两个时代时,真切意识到当前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革命先烈牺牲性命换来的。在扫墓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扫墓过程,写一篇表达对革命先烈敬仰之情的作文、诗歌等,以此来深化对其爱国情怀的培植效果。

(五)科学评价,提升家国情怀培植效果

评价既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依据,也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培植效果,应注重科学评价方式的运用。具体而言,教师对学生家国情怀形成过程的评价,既要突出学生的已有成果,又要突出学生情感方面的变化,通过持续运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越来越深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做好教学调整,助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另外,为了提升学生在教学评价环节的参与感,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学习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家国情怀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在更为积极改进和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家国情怀基础,进而实现学生家国情感的升华,在日后生活中积极践行爱国行为。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植学生爱国情怀,从挖掘资源、师生互动、影像资源、课内外活动等方面切入,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认知和情感升华的机会,能够在全面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猜你喜欢
家国爱国情怀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