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池
再一次被问起从电影《八角笼中》汲取的最大收获,王宝强不需思索,很快地给出答案:“证明了一个父亲的价值。”
这个回答并非无迹可寻。电影热映的七月,王宝强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女儿王子珊手写的两页观影日记。《八角笼中》从筹备到拍摄,再到成功上映,前后耗费六年。初时,才六七岁的女儿看不懂父亲的忙碌,只知他奔波不停、对自己也疏于陪伴。但现在,看到电影里大泷山的孩子们“挣脱命运枷锁、摆脱宿命的力量和斗志”,十二岁的女儿内心震动,并清晰地感知到父亲整日忙碌的意义。
儿子王子豪也有一篇观影日记,内容不多,却同样让王宝强深受触动。电影中,王宝强饰演的格斗俱乐部老板“向腾辉”,头顶白发渐生,肩背不再挺拔,却还要将脊梁压得更弯,低头陪笑,替孩子们求学找出路。看到这样的父亲,儿子心疼,恨不能立刻到电影里去安慰他。“挺戳一个父亲的心的。”王宝强默默地读儿子写下的文字,然后默默地流泪。
在电影能获得的社会荣誉之外,《八角笼中》带给了王宝强更多预想之外的礼物,比如,在“父亲”这一人生角色的演绎上,他觉得自己多了些新感悟。
“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改观。”回忆起电影上映前后的时光,王宝强嘴角添了笑意。他出生于河北邢台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儿时,父亲爱他却严厉,有了自己的一双子女后,王宝强也是严父。他看重教育,领着女儿做公益,带儿子去贫困地区探访留守儿童,“从小让他们直观地知道,现在的生活条件来之不易,得珍惜。你们没吃苦,是爸爸替你们吃苦了”。
儿女幼时懵懂,遇上关键问题,王宝强就效法父亲向孩子说教。但《八角笼中》上映后,这样的相处模式逐渐被击碎。观影日记里,儿女真挚地写下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意识到了父亲身上的“能量”,并在看到更多的人间苦难后,萌生了愿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小小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王宝强突然发现,教育其实并不需要疾言说教,自己做到一些事情,等孩子逐渐成长,自然便会懂得个中道理。“你想想就觉得,付出这一切瞬间值了。”他垂下头,停顿稍许,又低声道:“真的,真是值得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收获。”
对四十一岁的王宝强来说,《八角笼中》具有“重大的人生转变意义”。除去“父亲”,借由这部电影,他也完成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生角色——电影导演的跃升。
这并不是王宝强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参与电影创作。2015年后,热钱涌入中国影视行业,机遇四现,一些较有积累的演员纷纷改行当起导演。作为口碑票房双收的知名演员,王宝强也有了初执导筒的机会,并在2017年推出首部导演作品《大闹天竺》。
这部喜剧片在当年实现了7.5亿的票房收入,却输掉了王宝强的创作口碑,观众和独立影评人将代表年度最差影片的“金扫帚奖”颁给了他。此后,他被负面舆论裹挟,接着是家庭破碎、母亲病逝。人生露出狰狞的面目,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
“我被很多人质疑、谩骂,很多人想要毁掉我。”六年后,王宝强依旧记得自己被阴翳环绕的光景:“一般来说,经历人生大事的时候,你很难从自我内心的牢籠里走出来;事业上,你一旦‘咔一下掉下去,又要通过多少时间,有多大的能量,才能慢慢地、一点一点再站起来?”
即便是今天,或许也难有人能准确地理解王宝强对电影的复杂情感。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他的从影故事反复被提及——自幼萌生“电影梦”,之后离家独上少林;学成下山,便一头扎进影视圈起伏的红尘里。再然后,是稍显传奇的成功故事,他从跑龙套变成了“元凤鸣”,接着是“傻根”“牛耿”“树”“何安下”“唐仁”……
电影将王宝强捧上了演员功成名就的金字塔,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电影于自己更重要的意义,凸显在人生峥嵘竞出的这六年。
2017年,百事缠身的王宝强看到了引发网络热议的“恩波俱乐部”:创始人恩波招收孤儿和特困家庭子女,教他们散打。孩子们学到一技之长,甚至有人拿下散打冠军。很快,恩波成了电影里男主角“向腾辉”的原型,八角笼则变为贯穿全片的一种意象——命运围猎的八角赛场里,两位对手激烈挥拳,用血和汗拼出输赢,也博出前路。
“我就是要做这个项目,拍别的戏,它证明不了。”王宝强清楚,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兼具表达厚度和社会内涵,又能与自己这几年的个人遭遇与人生思考融会贯通,“和我后面的创作,包括编剧、拍摄上遇到的困难都是息息相关的”。
2022年3月,《八角笼中》在成都开机,扮演“王凤”一角的王迅是王宝强于微时结交的好友,也是电影最早定下的演员。回想起两个多月的拍摄过程,王迅只觉得阻力重重,“好几次在悬崖边上”,但在片场,王宝强永远信心满满,精力无限,“他从来没有犹豫过,永远都是觉得这件事行,肯定行!”
电影最终提前一个月杀青,王迅这才得知,剧组开机后遇上投资人撤资,王宝强抵押房产充作制作资金。知晓内情,王迅心情复杂,“这太可怕了”,他同好友念叨,好歹和自己说一句难处。但他也知道,哪怕重来一次,王宝强还是不会与他诉苦:“他就是这样,有苦一个人扛。”
拍摄几遭变故,王宝强只得身兼多职,他即是《八角笼中》的导演、总制片人,也是主演和编剧。杀青那天,他刚好40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至三十而立,之后择路、循道,几经磨难波折,才得四十不惑,这部电影记录的故事,近似于他这几载人生坎坷的另一种叙事。
不过,他并不多向外界渲染创作时遇到的波折,更愿意谈论电影本身的艺术展现:“如果达不到真正的电影观众认知的水准,很难聊幕后的事,没人关注这些。”他只不忘强调电影之于他的特殊意义:“我特别幸运的是有电影,我的人生真爱电影,有它让我自己走出内心的困境,很大的困境。”
电影《八角笼中》,主角“向腾辉”向省城来的老板推介自己的格斗俱乐部,他扔下雪茄攥起拳头,挥动:“靠我们的拳头,打出自己的路。”
咬牙,向命运挥拳,靠自己开出一条前路,正是“向腾辉”人生的写照。静心梳理不难发现,在二十余年的從影道路上,王宝强塑造过十数个令人过目难忘的角色,他们虽形象各异,但多起于微末、身无依靠,却真挚、坚毅,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这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今天的“向腾辉”性格重合,也是王宝强本真的底色。
《八角笼中》上映后,与王宝强在十四年前合作过电影《Hello!树先生》的导演韩杰发文,将他的逆袭故事称为“一个平民的奇迹”。但自舞台灯光聚焦处,观众看到的只是奇迹折射的华彩,只有熟识的亲友,才知晓这荣耀自何而来。
“宝强骨子里就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因为他现在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不断抗争、不断努力的结果。”王迅还记得,自己和王宝强初识是在电视剧《暗算》的拍摄现场,他扮演“李秘书”,对方是有着超常听觉天赋的盲人谍报员“阿炳”。
那时,王宝强凭借“傻根”一角已经小有名气,但在拍摄现场,王迅看到的依旧是踏实认真的新人演员王宝强,每天都拿着剧本“晨练”,“就像他从小练基本功一样”。两人有一场戏是在谍报大厅,导演柳云龙对拍摄现场的要求高,室内大面积燃放烟饼,演员们呛得受不住,都趁机去外面透气,只有王宝强一直留在片场,“他很敬业,拍完了也在里面保持自己的状态”。
2010年,《人在囧途》成为现象级喜剧片,王宝强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但他却接下了文艺片《Hello!树先生》,扮演蔫巴、灰暗的小丑式人物“树”。为了成为剧本里描述的老烟枪,他观察、模仿农民抽烟,一天最多抽掉六十多根烟。导演韩杰记得,杀青宴上的王宝强“依然处在‘树先生梦游般的精神后遗症中无法自拔”。
这种扎实、投入的创作状态,似乎从未在王宝强身上消褪。新作《八角笼中》的“向腾辉”是差一点被生活打败的中年人,他有计划地增肥,常年保持的六块腹肌逐渐消失,换上衣服,就更近一步地变成了“向腾辉”。
还有更多努力在戏外,小演员是王宝强从大山里一个个挑出来的孩子,开拍前要长期集训,他就和这群孩子整日泡在一起,关注他们的训练,也关注生活。“他希望把真正的人物关系建立在戏外。”王迅进组早,一开始认不全小演员的名字,但他发觉王宝强对每个孩子都非常熟悉,“他和这些孩子有感情,孩子们信任他,所以他说什么孩子们都愿意去做”。
《八角笼中》上映后,“向腾辉”成了王宝强塑造的又一经典角色。这个中年男人做得多、说得少,被误解是靠孩子们格斗吸血赚钱,饱受攻击时也只沉默以对。但真正的狂风暴雨袭来时,又是他迎头扛住,顶着一口气,带这些本会像“打水漂的石子”般沉入河底的孩子们,向前走,一路走出泥沼般的贫穷宿命。
有影迷评论:这是奋斗过的人才能拍得出的电影。事实的确如此,“电影的主题、核心跟我的经历比较像,不认输、不认命”,王宝强塑造“向腾辉”,更像是自己敞开内心后的艺术化展示——首次导演作品遭遇口碑滑铁卢,他不认输,决定接下“金扫帚”的那一刻就计划着“逆袭”,“不想人生在这里摔得这么惨”。蛰伏六年后,“向腾辉”朝命运拼力挥拳,而王宝强最终破笼而出。
“以前别人都说,你还是做演员,因为确实不太适合做导演,但谁生下来就适合当导演?”说到这里,王宝强多了些幽默,他握拳挥动:“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己的悟性,做导演也是这样。一个猛子扎进去琢磨,真下功夫了,我的能量是很大的,是搂不住的!”
9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闭幕,拿下22.07亿内地票房的《八角笼中》获得最佳编剧及评委会大奖。
《八角笼中》暑期热映时,王宝强的父亲在邢台影院包场,邀请老友一起观看儿子的新作品。结束后,父亲打来视频电话,双手给他点赞。亲友们对王宝强也有了新认识,父亲来北京小住,和他聊起这些,情绪翻涌,感叹儿子从影的这条路选对了。
其实当初哪能想得这样远?家里孩子多,供不下,八岁的王宝强要上少林寺学艺,父亲骑车送他到邢台火车站,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他也不觉得你能走出来,只是作为大人,想着孩子想去就去吧,我支持你,这一辈子你别怪我,也别恨我。”今天的王宝强很能明白父亲彼时的心境。
他选择的这条道路,远不是今天看起来的顺畅。十几岁的少年,虽有武技,却没上过表演学校,北漂先从群演做起,“空手套白狼,啥都没有”。没有固定收入,他饥一餐饱一餐,饿得狠了,路过农家地里,见没人,跳进去摘点西红柿、黄瓜,就是一顿饭。“去北电、中戏?我也知道那更好,但上学我上不起,学费听着就吓人。吃饭的钱都没有,怎么可能靠这种方式去找出路。当时的现状是跑龙套,那我就跑龙套。”昔日拮据,他不觉得羞耻,反用新电影来传达自己的信仰:“我没有文化,但靠我的拳头,也能赢得自己的尊严。”
除去不屈的斗志与能量,《八角笼中》最能触达观众内心的,就是真诚。深度参与电影制作的王迅觉得:“只有宝强才能把这个拍得如此真诚。”他眼中的老友平实一如当年,“依然保持曾经那分待人的态度,不会说事业上有起色了,或者名气大了,过去的朋友就不来往了”。
创作电影时的王宝强也是如此,他不启用流量明星参演《八角笼中》,虽然,“拿明星去忽悠投资人,最容易拉到投资”。他不曾忘记自己从一帮北漂群演里被选中,凭借“盲目的青涩和淳朴的善良”出演《盲井》、继而被改变人生的那个节点。二十多年后,身份置换,他选择从大山深处找到真正的“马虎”“苏木”“小布”……因为这些“原生态”的孩子才能融入电影,给予观众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永远记住一点,无论拍什么,真情实感的魂是不能丢的。就像我自己,王宝强,再火、再有名,作品升到再高的位置,是大家给你放那了。你要认清自己,你自身带有的、接地气的那些东西是丢不掉的。”王宝强笃定道。
再次攀上事业的高峰,夙愿得偿的王宝强身上有一种自然的松弛。“打拼二十三年了,我自己还是很有成就感。”他微笑,眼角的褶皱间似有时光流淌:“现在我四十一岁,正当时候,要在有限的生命内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拍有意义的电影,把自己的团队培养好,把自己的后代培养好。”
人生起落不过数十载,他知道自己终如树木,会落叶、衰老,但也坚信自己的创作旅程还未行至高潮。三十三年前,他孤身自河北农村走出,一步一脚印,上少林,闖北京,最终跨过了梦想与现实的界限;现在,他仍需高歌向前,去书写他远不曾落幕的电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