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仿华
过年啦,小吃货湘湘和溪溪吃得可高兴啦。一次,他们心满意足地吃完一盆芝麻炒年糕后,突然觉悟了起来,认为自己不能光记着吃,得像作家那样把美味写下来,让大家也一饱口福。
芝麻炒年糕太好吃啦!我觉得除了写它的味道外,还得把炒的过程写下来。我们不是见过妈妈炒年糕吗?太有趣了。
对、对,除了写这些,还得写写年糕的“色”和“香”。色、香、味俱全,才当得起“美味”的称号。
但是,怎么写啊?我只记得年糕香香甜甜的,十分好吃,真要写起来,恐怕最多只有三句话。
也是啊。妈妈做芝麻炒年糕的过程也很难写清楚。我当时只看到妈妈炒啊炒,真要写起来,一句话就把整个过程写完了。
小吃货湘湘和溪溪要把美味写下来,真有想法!如果他们能坚持写,等到小学毕业时,就能出一本书啦,书名就叫《舌尖上的家乡》。但是,他们也遇到了难题——怎么写清楚,写具体呢?
要把美味写具体,我们可以采用“要素+分解”的方法。就是先用一句话,写出对美味的大致感受,如“芝麻炒年糕色、香、味俱全”这样的话,我们叫它“要素句”。写好了要素句,这段话的写作内容就确定下来了。接着,以“色、香、味”为基点去分解,分解出看到的、闻到的、吃到的等具体感知,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写。
在从“吃到的”这个角度写时,还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分解,如从嘴唇、牙齿、舌头、喉咙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这样的美味。
同样,在写芝麻炒年糕的制作过程时,以“炒”为基点,也可以分解出“倒入鍋”“加淀粉”“洒糖水”“撒芝麻”等几个步骤,一步一步写清楚。为了让描写更加生动,还可以用“拓展”的方法,从看到的、闻到的、吃到的,拓展到联想到的,如“锅铲一看,笑了,联合菜油,几个翻炒,便搅得年糕们上蹿下跳”。
掌握了“要素+分解”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把习作写清楚,写具体。但还不够——我们在每次习作时,还得为自己搭建一个习作导航图,如“芝麻炒年糕”习作导航:
芝麻炒年糕
桐乡的地方特色小吃——芝麻炒年糕,那叫一个赞!
装在白色瓷盆里的芝麻炒年糕,色泽十分光亮。它白白的,闪着亮光。更加奇特的是,在通体莹白中,还透着点点的黑光,那是黑黑的芝麻在闪烁。
点评“芝麻在闪烁”,这是把芝麻当成星星写啦,生动地写出了芝麻炒年糕色泽光亮。
它的香味特别诱人。一闻到它那扑鼻的香甜味,我就忍不住大咽口水。我其实并不爱吃甜食,但无法抵挡这香甜的引诱。这香,带着白糖的丝丝甜味,但又不同于白糖纯粹的甜,而是一种特别的焦甜;这甜,带着芝麻的浓香,但又不同于芝麻单薄的香,而是裹挟着糯米特有的清香。当一盘满满的芝麻炒年糕端上桌时,香甜味就没头没脑地撞进你的鼻腔,通过口腔一直闯到你的胃、你的肠。于是,你全身的细胞都在呐喊:我要吃!我要吃!
点评“它的香味特别诱人”就是要素句。围绕要素句,小作者用分解的方法,把原本混沌的香甜味分成了“这香”和“这甜”两缕气味,又从这两个角度,细腻地描述了其“香中带甜”“甜中带香”的特点,生动可感。“要素+分解”,这个方法真好用。
别喊别喊,看,妈妈不是正在做芝麻炒年糕嘛。
点评妙!这样的过渡,自然又有趣。
妈妈在铁锅里放入三勺菜籽油,等油热透了,立马把那切成橡皮大小的长方体年糕倒入锅中。只听锅中“刺啦”一声,那年糕、菜籽油和锅铲的“混战”便在锅子这个舞台拉开了序幕。起先,洁白的年糕调皮起来,一块挨一块往锅底一躺。锅铲一看,笑了,联合菜籽油,几下翻炒,便搅得年糕们上蹿下跳,“啪啪”声响成一片。可年糕并不害怕,竟然嘻嘻哈哈地一块一块抱在了一起,好像在说:“看你还怎么炒?”
点评“混战”一词,让人耳目一新,真觉得这不是在炒年糕,而是在上演厨房版的“三国演义”。从看到的场景拓展到想象到的场景,枯燥的炒年糕过程就变得丰富又有趣味。拓展的魅力真大!
手握锅铲的妈妈,镇定自若地看着这场“混战”。时机差不多了,妈妈就将事先准备好的淀粉倒入锅中。看见这东西,那年糕立马认(尸从),开始主动解散。哈哈,一招制服!妈妈趁热打铁,不停地翻炒起来,那原本硬硬的年糕,开始变软了。妈妈又端起调好的白糖水,贴着锅沿洒了下去,再撒进芝麻。一会儿,年糕的颜色越来越亮了,甜甜的香气立马弥漫开来。好香啊!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点评调皮的年糕,可爱的年糕!把年糕当成小孩儿来写,有趣。
吃年糕啦,吃年糕啦。伸出筷子,急急地夹住一块,张开嘴,用牙齿轻轻咬住,又糯又软。顾不上烫了,舌头一动,年糕便落在舌面上,香甜味更浓了。于是牙齿舌头齐齐上阵,一通乱嚼,喉咙一收,第一口年糕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吞进了胃。只觉得年糕经过的地方,都是香香的、甜甜的。
点评吃年糕的过程虽然有些囫囵吞枣,但细细回味,还是能分解出“牙齿”“舌头”等不同器官对年糕的感受的。
这一顿芝麻炒年糕,吃得真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