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丛丛 张芳 王建坤
在高校的新闻学院,做好思政课典型经验报道是高校教育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基于此,本文通过解析当下做好思政课教学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开好思政课的好机制、好办法,找到感动人心的好课堂、大思政家,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故事,以期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找到良法善策。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点明在大中小学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什么,课堂内容是什么,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出了答案:“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典型经验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思政课教学尚未有统一教学内容、方式、教材时,成功的典型经验报道可能对当地甚至全国在该行业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引导推动当地思政课发展走上规范、健康之路,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做好思政课报道,首先要建好阵地。在这一点上,《河北日报》始终重视思政课报道,充分利用河北日报要闻版、教育版等重要版面刊发相关内容,同时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同步发布或者提前发布。如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之前,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做好主题报道。2018年2月8日、2月9日于《河北日报》要闻2版连续刊发《让高校思政课“红起来”——看我省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让高校大思政“活起来”——看我省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两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报道。上篇2431字,下篇2685字。这样大的篇幅,还在要闻2版连续刊发两篇,可见党报对于思政课报道的重视程度。
不断挖掘开好思政课的形式内容。在党的二十大期间,河北日报纸媒开设“学习会·青年说”专栏,邀请各个高校各个学院的学生、老师针对党的二十大内容发表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际,谈感受体会,谈作为新时代青年人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同时,在网站平台邀请6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在线读报告,让老师们参与其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在教育版刊发《河北经贸大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爱上思政课》《河北大学以“五个融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深入挖掘高校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创新方式方法及管理机制。
做好思政课报道,内容要高,形式要活。
寻找做好思政课的好机制。报道要挖掘优秀思政课教师团队,深入采访能让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思政育人能力的机制方法。以《河北经贸大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爱上思政课》为例,以往思政课堂上,老师满堂灌输式教学,学生低头、玩手机,听课效率低。笔者在与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优秀教学团队沟通交流过程中,发现该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索如何提升思政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以实践项目为平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
各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分散在各个思政课程之中,重复性高,学生敷衍应付的多。针对这个难题,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为1门课,取名《认知实习》,列入本科学生培养方案,思政课专职教师全程指导,用制度保障了学生全员参与。思政实践课的具体执行上,该院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认知实习》课程,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实践教学项目。实践项目选题由学院优秀思政课教师团队根据当下学生实际,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历史,让学生感兴趣、想参与、真思考,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河北大学通过“自然融入、针对性融入、真情融入、真实融入、教与研融入”的课堂模式,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特色集体备课机制,形成了“五备”“四讲”“三跨”的集体备课特色,集思广益,找到更好更优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品质,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报道侧重研究各个学校的顶层设计,找到各个学校在制度机制建设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从而探索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制度建设方法。
寻找做好思政课的好方法、好形式。行业交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寻找好方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针对不同学段的教材体系、内容布局、教师队伍、授课方法、评价机制等进行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引导的内在要求。省教育厅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集体备课会,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中,邀请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及省内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交流碰撞,找到更多精神融入的路径方法;、让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河北大学为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其他专业学院组建了17个专题教学团队,比如让环境学院的专业课老师用实际工作案例来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样解读更接近实际、更深刻,学生们也爱听,让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寻找做好思政课的名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关键,找到优秀老师并让大众知晓,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水平是教育口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能够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知识是死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领会、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并用来指导实践。她出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直接查例子来解读相关知识点,小组先谈论再回答。比如:实事求是,学生们会以自己的理解去找相关的例子去解读,有的人可能找的是诚实守信的例子,有的人可能找的是追求客观事实的例子,在学生实际解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这一知识点。学生现场查、现场讨论,现场解决思维上的问题与死角,同时在讨论中、回答中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可以看出自己理解的不足,在一轮又一轮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能力。
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笔者深入各个高校了解落实教育部要求、创新“大思政课”格局的创新举措。如2023年2月23日,《河北日报》教育版刊发的《石家庄铁道大学新增三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稿件,石家庄铁道大学一直在挖掘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3年2月又新增三个,国家级一流课程“西柏坡+”虚拟仿真系统建设也在推进,各个高校在不断地深入挖掘思政育人的社会资源、红色实践基地、新时代实践基地等等,不断丰富思政课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该学院下大力气建設思政课教育基地。该学院仿照中共一大会址建筑元素,建成了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心,中心配有当下虚拟技术的VR眼镜和100多个线上教学资源,打造VR思政课,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教育赋能,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并且能和红色历史实现互动,让红色历史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2022年9月5日,刊发《河北17家单位成为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中,河北省17家单位入选。报道着力挖掘、报道课堂、书本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群众知晓、参与其中,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传播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思政课典型经验报道要求记者在采写思政课的典型经验后,从庞杂的干扰信息中,抽丝剥茧,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提炼出亮点经验做法,给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小切口入手,展示一堂令人感动的思政课。《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朱月龙42年倾心锻造思政金课 用信念和智慧讲“好听的思政课”》中的首段写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记者以历史长河中最接地气的米、布、老棉被三种小东西起笔,引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朱月龙讲授党课《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时对思政课内容的精打细磨。“朱老师问题不断,但是我们一点儿都不累,愿意跟着他的思路走。”“最佩服他从不照本宣科,拿一支粉笔,就能讲一堂激情四溢、感染力十足的思政课。”几句话将朱月龙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安排授课内容,如何上课点了出来,让人对朱月龙老师的课堂充满好奇,不禁前去观看。
以身示范,在动作、神态、生活中找到令人敬佩的“大思政家”。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接地气的思政课才能聚人气。《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探索“专题传授+线上教学+项目实践”混合教学——思政课来到“大工匠”操作间》中,首段以“左手持錾,右手执锤,一双如炬的眼睛紧紧盯着眼前这块一米见方的铁板。”短短30字,将一位工匠认真工作的形象展示了出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大学生铁板浮雕传习室”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传承人郭海博,在专业课教学中让新生动手体验,告诉学生“在铁板上作画,不仅要有强大的臂力,更要有钢铁般的毅力和精神。”“最初练习的时候,胳膊肿了,砸破手了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困难来了怎么办?想战胜困难,必须迎难而上,在一次次磨练中进步成长。”在接地气的操作间里,工匠大师以实际工作、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畏困难,不惧艰辛的自身故事,引领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成为下一代金工良匠。
因校制宜,找到学校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石家庄市雷锋小学自1991年以来,开展雷锋精神常态化学习,雷锋精神是该校的一面精神旗帜,学校与雷锋精神的融合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品牌,校门口的标语、塑像、校徽、校训、校园组歌等,都与“雷锋”密切相关,形成了“校园处处皆雷锋”的独特文化环境。选取这样一个学校典型,可以给更多的学校带去启示。《石家庄雷锋小学拓展思政教育阵地——把“雷锋”留在孩子心中》,找到了雷锋精神与思政课的实际落地举措:开发以“讲述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幸福的一天》特色校本课,每周给每个年级每个班都安排一节,将其打造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雷锋”基因现在已经植入到了该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少先队活动课、特色校本课等各个学科之中。思政课与雷锋精神融合,抽象的精神变成了一个个具体行动,让孩子们也愿意学、乐于学。
问题导向,到红色圣地、到田园,在广阔的天地感受家国情怀。《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让思政教育有情怀更鲜活——到西柏坡上研学思政课》,采访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找到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因为种种原因,家长对思政教育不重视,学生们对‘大水漫灌’的应试型授课有抵触,让这门重要课程几乎边缘化。”进而抛出思政育人最关键的问题:“怎样把宏大的‘家国情怀’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典型经验报道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二十八中“到西柏坡上研学思政课”不是满嘴说教,而是让学生到实地去听一听、看一看,身临其境的感受,寻求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房间这么小!家具也太简陋了!毛主席当年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指挥打赢三大战役的吗?”通过课程和活动结合,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在参观体验中对那段红色峥嵘岁月产生更深刻的感受,从而使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