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张特 朱自然
全媒体(omnimedia)是指将信息转化为文字、声音、影像、网页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全媒体传播通过多种媒介的多种形式及手段进行信息的传播,其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可供不同受众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获取所需信息。全媒体信息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得益于新媒体传播的激发,互联网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以及新媒体传播的低成本都使得全媒体传播手段得以广泛应用,同时也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成本与门槛。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更加明显,其样式新颖、更新速度快及互动性强等特点都吸引着大量的受众,人们更加青睐于兼具时代感和娱乐性的新媒体信息,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及深度性又是新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促成了全媒体传播时代格局的形成。全媒体传播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地进行更加高效的传播,塞罕坝精神通过全媒体渠道进行传播,结合线上线下的多渠道,让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了解塞罕坝的最新动态,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能够对受众的认识、态度及行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提高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离不开“感人事例”的传播,而塞罕坝发展的历史中最不缺乏感人事例: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望火楼夫妇,有坚守岗位不放松的护林员,还有一腔热血洒林场的王尚海,更有在《最美的青春》中的知青们,他们对于使命的坚守,都体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度挖掘塞罕坝故事,将情感信息进行传播,可以增强受众的共情心理,更好地弘扬与发展塞罕坝精神。
共情(empathy)指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做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共情”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在传播学中也广泛应用,共情的产生包括三个阶段,即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共情关注(empathic concern)。“爱”是共情的基础,沟通可促进爱的滋生与共情的产生,不仅可爱的形象容易使受众产生共情,情感性的、具有生活贴近性的事件同样能使受众产生共情。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曾悲观地认为“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不可能相互接触,互动永远不可能是思想的交融。”但在共情传播中,要想达到“思通”首先要达到“感通”,也就是要让受众“感同身受”并且能够“换位思考”。如何达到“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呢?就是通过全媒体传播对塞罕坝相关感人事件进行详尽报道、深度报道,使受众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减少受众对于该事件的不确定性,增强与个人生活的关联程度,提高“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共情的目的。
01 全媒体传播塞罕坝精神的必要性
奠定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群众基础
塞罕坝精神指引着人们践行艰苦奋斗、绿色发展,仅通过中央媒体及地方或区域性媒体的宣传与传播是明显不足的。塞罕坝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大计,通过全媒体途径对塞罕坝精神进行传播可促进受众对于塞罕坝精神的全面理解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更好地实践塞罕坝精神的理念。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也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快速汲取着信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也加剧了人们的分享欲望与浏览欲望,多平台、多角度对塞罕坝精神进行报道,高频高效的同时保证高质高量,这有助于促进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大大促进了受众的表达意愿,爱发声、想发声、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促进了信息的再传播。受众可在彼此的互动中进一步了解塞罕坝的相关信息,提高共情效果。同时,受众在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是大量的,新媒体平台满足了受众日常对于信息获取的需要,这也奠定了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群众基础。
强化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实际效率
新媒体平台的即时性大大缩减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强化了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效率。发布者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信息可在分秒内迅速遍及全球各地,以供不同地域的受众获取相关信息。全媒体传播利用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为载体,拓宽了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途径,缩短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加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受众获取塞罕坝的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已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日常与新鲜事物,在新媒体平台上快速浏览和汲取新的信息,这都为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奠定了基础。再加之大数据运算的精准推送,使得受众可得到精准的塞罕坝的相关信息,提高受众对于塞罕坝信息的接受程度,提高共情效率。
构建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多元性
全媒体传播的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也为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信息不再以单调的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辅以短视频、超链接等方式吸引受众关注,更有AR、VR等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使受众感受到“真正”的塞罕坝;声像结合更能提高塞罕坝的共情效果,图像给受众以真实的感受,配以抑扬顿挫的有声朗读,能快速将受众带入塞罕坝精神的世界中,视觉加听觉的多重感受直击人心,有助于增强受众对于塞罕坝精神的印象,提高共情效果。全媒体渠道对于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还可从多种角度进行,如:塞罕坝新闻报道、塞罕坝新发展、塞罕坝人物故事、塞罕坝历史等多角度,满足不同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另外,塞罕坝生态成果展示、塞罕坝经济价值展示等内容也能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传播体验,更好地做到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
02 共情传播视域下塞罕坝精神传播的壁垒
情感性内容缺乏导致共情议题匮乏
目前,对于塞罕坝精神共情传播的议题较为单一。首先表现在传播内容上,报道多以塞罕坝的绿色价值、经济价值为主,客观理性地向受众展示出了塞罕坝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塞罕坝精神成就的背后是三代守林人的艰苦付出和坚守,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线索,但报道中的情感因素传播相对较少,易使受众感觉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共情。其次,对于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不足,大多报道仍停留于广为人知的典型人物报道上,对于其他人物故事和感人事迹还鲜有挖掘,过于陈旧、老套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也不能将塞罕坝精神的内涵传递给受众,从而阻碍了共情的产生。最后,传播形式固化无趣味。虽然是全媒体传播時代,但报道多以传统的文字加图片展示的形式进行,传统且固化,缺乏形式上的创新,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传播形式及传播内容的固化和单一,使得信息缺乏创新性,缺乏说服性,难以实现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
受制于技术迭代导致共情叙事单一
全媒体传播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播,便捷性与实时性是其优势,但同时媒体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对于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也提出了挑战。塞罕坝拥有“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的称谓,美人、美景、精神风气需要通过全媒体途径向外传播,提升其知名度,弘扬其精神,让更多的受众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地了解塞罕坝及其精神的内涵。
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也需要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中建立宣传账号,优化编辑内容,将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入到宣传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丰富传播内容及手段。在面对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中,通过丰富的内容及传播手段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效率。在抖音平台搜索关键词“塞罕坝”,所得结果大多是关于塞罕坝民宿介绍及营销,未能找到关于塞罕坝风采及塞罕坝精神宣传的内容。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塞罕坝精神的传播矩阵,对于弘扬塞罕坝精神和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在宣传阵营上已然落后,这需要相关部门及时查漏补缺,抓住全媒体传播的机遇。
忽视受众需求导致共情表达单向
丰富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是受众兴趣爱好的复杂多样,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产生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全媒体共情传播的心理预期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加追求快节奏、高互动、多元化的内容,对于情感信息也追求显著与张扬的表达;而对于一些年长者而言,他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情感也倾向于绵柔悠长的表达。因此,全媒体传播塞罕坝精神过程中,要对受众群体的偏好进行逐一分析,了解目标群体的偏好,从而对信息进行精准投放,以提高共情效率。
03 塞罕坝精神全媒体共情传播的策略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塞罕坝精神体现出来的是艰苦创业、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的精神,也强调了勤劳和诚信的重要意义。另外,塞罕坝精神还反映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的效率和水平,为全国生态文明做出了贡献。塞罕坝的建设还秉承着对于自然的敬畏精神,注重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修复工程,始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样,通过全媒体途径对于塞罕坝精神进行传播和弘扬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激发大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责任感,塞罕坝精神需要被推崇和认可。
深耕全媒体内容提质,优化共情传播议题
全媒体的多平台多渠道传播需要高质量的内容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提高采编的专业性、策划的创新性、形式的新颖性以及简洁明了、更具表现力的图片、图表等形式代替相对较长的文字叙述,来提高内容的质量。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带来了受众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追求,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如增强互动式、多媒体性、情感性、贴近性等内容创新形式可更好地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和感情的传递。另外可增强信息的说服性效果,例如使用社会证明、稀缺性、权威性等信息构建策略来加强说服力度,能够更加直接地改变受众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能够对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起到助力作用。
塞罕坝林场是充满生机的,是充满希望的。可从多角度对塞罕坝进行报道,例如,万顷林场中新的生物的迁入、安居在塞罕坝林海中新的生命的诞生等等,都给塞罕坝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塞罕坝精神,优化了塞罕坝精神的共情议题。
借力融媒体技术更新寻求共情传播结构创新
建立全面、完善的宣传矩阵,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建立官方宣传账号,增加其权威性,并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化推送向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的投放,提高受众对于塞罕坝的关注。通过主流媒体与省级媒体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塞罕坝精神进行宣传,利用先进的AR、VR技术,对塞罕坝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报道,加强受众的体验感,提高共情效率。
另外,持续关注并及时掌握新型技术的应用和特点,推动技术标准化和相互操作性的发展,提高各平台之间的兼容性。深入了解各个平台的特点和受众需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平台提高共情效率。
建立受众需求反馈体系,实现双向互动精准的共情表达
通过深入分析受众的喜好、需求和行为等,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内容策划和传播方案。例如,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采取不同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如音频、视频投放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等,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测算,推荐用户,构建关系网络,建立起强大的信息网,使得受众能做到“以小见大”,新媒体平台将源源不断地推送塞罕坝精神的相关信息,提高共情效率。另外,还要建立起融媒体传播与受众的高效互动机制,通过双向互动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受众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及信息组建及呈现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共鸣和情感的传递。加强数据监察,找到受众的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投放,从而提高共情效率。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共情传播视角下塞罕壩精神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HB2021002);承德市社科联项目:全媒体视域下弘扬塞罕坝精神传播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