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景观在历史遗址公园中的融合研究

2023-11-06 10:42张叶萌韩国又石大学韩国55338
中国房地产业 2023年31期
关键词:生产性遗址公园

文/张叶萌 韩国又石大学 韩国 55338

引言:

生产性景观是人类生活和自然条件下的一种景观模式,它是具有生产和景观相结合的一种植物造景模式,是“田园城市”中倡导的聚齐城乡优点及理想的创造性景观。在现有的城市用地的基础上增加居民区周围农业用地,在自给自足的农产品作物上,增加更偏向自然的绿地景观。而遗址公园承载着城市重要的记忆,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面积的休闲娱乐的绿地空间和休闲场所,汇集和传播了历史遗迹文化。生产性景观介入城市绿地,不仅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1],还具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憩、科教、文化价值[2],能起到优化市民生活的作用,从而成为建设田园城市的重要方式[3]。

在城市变迁与发展中,其绿地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也是我们现在设计工作者更为看重的一个设计场所。生产性植被的特点与遗址景观所需求的植被的特殊性完全一致,而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空间载体,是构建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所必需的城市绿地空间。

1.生产性景观的研究

1.1 生产性城市景观

安德烈·维尤恩在《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这一书中明确表达了新型城市在生态方面的景观构架,将生产性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景观特点是低矮、缓慢生长、自然、绿色、适应于社会活动、季节性的健康的景观构造,连贯式生产性景观是将各个部分的城市用地空间通过景观绿廊串联起来,营造不同的景观格局与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综合性景观绿廊,形成城市绿带。它可以是城市公园、城市森林、城市绿肺、活动空间、娱乐休闲区、文化聚集或者野生区域等;生产性景观主要从日常物质产出和生活消费中得来,它是人们勤恳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一种有着物质收入的景观类型。包含了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如工业生产),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4]。生产性城市景观需要土地,但作为回报,会降低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提升城市生活的绿地面积以及空间品质。达到“田园城市”的理想状态及环境水平[5]。城市农业作为其最主要的生产性要素,可以利用任何复杂的及简单的城市空间——老城区的、新城区的、不规则形状的、宽阔的或者角落里的......

1.2 生产性景观的理论研究

2005 年安德烈·维尤恩提出了以城市开放性空间为单位,进行城市区域内的绿化廊道的整体设计,而组成廊道的主要部分就是由生产性农业植被组成;构成连贯式的具有生产效应的城市景观(CPULs);之后在2009 年瓦格纳(Mimi Wagner)和格林姆(Jason Grimm)提出了食物城市主义(FoodUrbanism)是为了完善城市的食物链条,促成城市食物网格的形成,最终促进邻里交往,达到自给自足且就地转换有害垃圾;而同时期的安德雷斯·杜安妮(Andres Duany)提出了农业城市主义(AgrarianUrbanism),主要是将农业生产嵌入到城市不同类型的社区中,完成社区内部为单位的食物自足模式,构成社区内部食物链;紧接着食物敏感型城市与城市设计理论(FSPUD)也被提出,目的是将食物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生产流通要素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最终形成完整的食物链条,将进一步落实经济的产出与城市规划的可行性[6]。从单一的景观设计到将农业、食物纳入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不仅是全球绿地容量的增加,更是打破常规的用地性质,将农村、农业、郊区、社区、城市等多种用地性质的完美融合,而遗址公园作为城市空间中得天独厚的用地资源,是我们实行农业生产性景观最重要的城市空间。

1.3 生产性景观在国内的应用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大国居首,在农村结合城市的发展模式下,更有利于发展生产性景观模式,就目前来看,国内的生产性景观在很多用地类型中还是处于初期,单方面的景观表达;当然也不乏已经成型的植被景观,兼具生产与景观的双重属性;比如陕西汉中的油菜花田、这些油菜花或分布在平坦的田地里,或点缀于山坡上,和农民的房子互相映衬,看起来就像一幅幅唯美的油画,对比婺源的油菜花是另外一种美感。安徽著名的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类型,与周围油菜花的搭配相得益彰,在白墙黑瓦中的油菜花,显得更加放纵与鲜明,像是在招待前来游玩的客人一样,热情奔放。桂林的龙脊梯田以其独特的地势,形成以农业梯田景观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融人少数民族民居生活的风情、营造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民族的综合景观体验。龙脊梯田景观享誉中外,梯田景区更是被誉为“诗情画意的家园”灵机梯田的景观模式蕴含着浓厚的梯田文化及民族情谊,是自然选择与人类文明的综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天下一绝。同时,岭南大学发挥其临近水源、地势平坦、气候湿润等自然优势,逐步开辟农田、园圃、试验场等景观内容,丰富了校园空间的层次和形态,形成了具有田园特色的校园景观风貌,为相关教学、实践和科研提供场地,也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7]。

2.生产性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分析研究

遗址公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印记,利用这一珍贵的绿地资源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将遗址保护、遗址文化、遗址遗迹等通过保护、修复、展示一系列手法进行规划、设计、再生的一种公园类型。

遗址公园模式是将遗址本身及周围有历史价值的、有待开发与研究的历史遗迹妥善柏村并进行有效展示的保护模式。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遗址内的植物选择有着严格的规定;遗址公园内靠近遗址本体的范围,在选取植物类型时,要充分规划及考虑选取的植被种类的特征,做好对遗址本体的保护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是遗址公园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要求。

2.1 生产性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历史回顾

遗址环境的规划设计向来都是借用一般的景观设计方法,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国内遗址环境规划多采用遗址公园的模式来进行设计,于是大批千篇一律的特色不明显、历史背景不突出、文化主题缺失、遗址角色定位不明确、景观吸引力不强、市民参与感丧失等一系列问题的城市遗址公园在城市当中出现了[8]。

在生态园林领域,生产性景观是一个既熟悉又创新的景观模式,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囿、园、圃”中的园林要素都是生产性植被营造出来的景观环境;中国古代的院落也主要是以生产功能为主。随着时代的推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植被不再只限于生产物质,而是作为生产功能与景观要素融入进生态园林领域,生产性、参与性、观光性及可持续生态恢复是生产景观的特征表现。国内的生产性景观种植最早出现在唐朝,那时长安宫城中就种植了多种生产性植被,包括樱桃、葡萄、梨等果园[9],除了这些可使用的果园,还有果蔬禽鱼的养殖,西安华清池中还种植着以果木蔬菜为主的小园林,不仅兼备生产效益,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季节性观赏景观,另外,园林中还有着大批量的认为种植的桃子、梅子等生产性植物[10]。除此之外,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内也种植了许多果树,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皇家贵族对于田园生活的需求和渴望。书中还提到大观园中的生产性景观已经具备观赏效益及经济生产效益[11]。

2.2 契合历史空间的景观设计模式

遗址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开性绿地场所,是传递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载体。生态性景观遗址公园的建设需要尊重本地独有的文化、地形等硬件条件,因地制宜地对场馆、用材、选料、设计搭建进行合理的设计,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原有的文化基础。利用当地特色农作物、农副产品和生产废料对场馆进行“可持续性”的改造。访客在游览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在环境建设和设计中也能感受到一方风情、一方特色[7]。而生产性景观是一种有生命、有产出、有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其形式、面积、体量等不受限制,内容方面丰富,比如渔业、农作物、人工林业等。而遗址公园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面积较大,有充分的空间展示其独特的功能性、场所性。

3.景观融合模式研究

3.1 遗址公园的现状研究

国内的遗址公园大多是典型的土木建筑腐朽后形成的土遗址,比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更多的是遗址地基;当时的地面以及地表遗迹随着发展,已被彻底遮掩,形成新的地表,而目前大多数较重要的遗址还在陆续考古及修复,由于遗址有其未知性与学术性,在未知地表上大量种植根系较为复杂的乔木、灌木,会存在很多未知的破坏性。而生产性农产品种植,会在保护遗址本体的基础上,给城市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以及景观性。而且生产性景观成本较低,很多遗址公园有其不确定的可能性与研究性,适当在未知土地层面种植农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开展考察工作,做到随时恢复、随时利用、随时更改种植的要求。例如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自1928 年就开展考古工作的都城遗址,但直到20 世纪末才发现遗址北侧还有一个年代更早的洹北商城,遗址内也还有很多令人不能理解的地方,还需要继续开展考古工作和研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既要基于遗址目前的研究结果,也要为未来的考古工作预留空间,当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出来以后,还要随时更改遗址公园的规划,调整遗址公园的建设思路[7]。

3.2 遗址公园景观模式分析

遗址公园在园林规划中,一直没有具体的景观或者绿地设计手法,大多景观营造依靠乔木、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的简单搭配,区域划分比较模糊,文化体现不明确。在结合生产性景观重新设计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考察,了解农产品的属性与生活习性,搭建不同类型的景观种植模式。

(1)遗址本体保护范围内应根据遗址保护规定,遵循生态性、生产性等原则。进行简单的景观搭配与调整。种植浅根系的观赏性草坪或地被植物,创造平坦或起伏的农业体验景观。见图1。

图1 遗址本体区域

(2)活动功能场地以及遗址的背景均为低矮的草本及地被植物;

(3)在遗址本体及主要宫殿区域内,形成以草坪为主的绿地形式,可加入根茎较短小的农产品作物;比如茼蒿、大葱、韭菜、芹菜、小白菜油菜等;

(4)在未知区域减少乔木及灌木的种植,多数以经济作物为主,营造不同季节、不同花色、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农业景观,比如五谷类、果蔬类、香料等浅根系农产品。

(5)在非遗址区域,可种植果树、桃树、杏树、石榴、桃树等,营造丰富的生产性景观。见图2。

图2 非遗址区域

据记载,大明宫遗址中就有丰富的生产性景观种植和五谷丰登的农作物种植;在公园区域可以设置遗址文化体验区,种植具有区域代表的植被不仅可以达到公园景观,还可以邀请游客体验丰收的乐趣,沉浸在遗址文化与农产品碰撞的体验区。

结语: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大国居首,在农村结合城市的发展模式下,更有利于其生产与发展其模式,就目前来看,国内的生产性景观在各个用地类型中还是处于初期,单方面的景观表达;随着农村老龄化与城市居民的日益增加,农村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少,城市化及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严重破坏着我们日益生活的环境,导致生态的不平衡发展与脱节,基于这些严重的问题,生产性农业植被融入城市发展中是必然的。生产性植被不仅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应,还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态生物的多样性,调节城市空间的微气候。而一个拥有生产性景观的城市在气候、地形、植被、文化等都将会是受益的。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景观模式,生产性作物带来的新型城市景观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兼具生产性和观赏性的复合景观模式类型,在经济、生态、自给自足等发展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带来成功的效应。而目前,国内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在局部引起一定的重视,生产性景观这一模式的发展蓬勃,将是我们城市与农村的默契链接,随着遗址公园中生产性植被的广泛应用,到城市各类公园的应用,再到城市街道、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郊区、墙面立体绿化等的集体发展,就会形成城市绿廊,城市绿化廊道的形成,最终形成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的模式,是未来城市绿地的新型景观,而这一景观的发展,将会把景观与城市文化合为一体,不仅在经济生活上达到自给自足,在视觉享受中、在生态保护中达到全新的绿色世界。

(1)遗址公园中生产性景观的运用,是对发展区域农产品的大力支持,借用遗址公园收集历史植被,扩充景观植被的多样性,进一步深化本土农业植被的景观价值。

(2)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种植策略,可借此机会,为城市遗址公园谋划新的景观模式及设计参考模式。作为城市重要的绿地空间,遗址公园的园林造景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传递了历史的、区域的、城市的相关文化,在整体设计上应有属于自己的景观设计模式。

(3)随着城市及工业的整体发展,农村老龄化的严重增加,农产品的产出供求不成正比,农村供应城市的作物模式是否有更好的出路?英国分田制的成功实施,为作为农业大国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4)生产性景观在城市中的运用,是出于全周期经济与景观的考虑,是城市与农业相结合的未来式景观、生态、经济等综合性新选择,是日益城市化演变中生态修复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生产性遗址公园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