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3-11-06 19:07丁玉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3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

丁玉霞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等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2]。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中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是甘肃省省级一流课程,同时也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通过了几轮的授课及教学改革,总结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实践,希望能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一流本科课程的核心着力点是对课程全方位和综合性的提升[3],“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本科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因而要从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评价和一体化的职后培训等方面进行持续改革和改进,提升“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以及教学评价的挑战度,要给课堂教学挤“水”添“金”[4]。通过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总结和回顾,希望能为国家一流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一、课程定位及目标

“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是面向所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技能类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程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即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活动的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程的特点是体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2个方面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5个维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5],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资源的检索能力;教学资源的处理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体现“三维目标”(在知识层面能清晰地阐释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能力层面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完全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素质层面具有强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标准化引领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重视由专家研制、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的导向性作用,在广泛的范围内以《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引领,在较近的范围内,前期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引领,近期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引领,后期还会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等研究颁布)纳入进来。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并重,因此,原有的注重理论讲授的指导思想要改变,“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程必须以以上标准为依据,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二)菜单式知识的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信息化教学基础理论、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六个单元。“信息技术基础素养”模块的内容重在帮助师范类专业学生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块的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高度聚焦、凝练,提高教学内容的高阶性[4]。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教学内容深度,提高其创新的能力[6]。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设计的“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公共课六个单元27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体系,至少需要50个课时。但根据学校《关于修(制)订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2018版)的意见》,本课程依然只有30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根据现在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有所提高的实际,在本课程开始之初,先利用《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华东师范大学闫寒冰教授等研究开发)进行前测,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素养和应用能力不再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一步加深理解,而对学生尚未具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素养和应用能力进行重点教学。对当前一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较前沿的知识、需要详细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深化,这类课程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与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育”“教育微视频编导与制作”等。

(三)翻转化课堂的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完成预习作业或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6]。课堂1.0虽然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无论是课前自主学习还是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学生还是以知识和技能的记忆、理解为主,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很有限。而翻转课堂2.0以创造驱动学习,要求学生在利用微视频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创作出一个作品或产品,并通过课堂上师生交互、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断改进作品或产品,整个过程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观。本课程具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步骤为:课程开发—自主学习—课堂内化—测试反馈—研讨总结。“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程是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发,课程的资源设计包括单元学习设计和课程资源设计两部分。单元学习包括课程导学(课程教学简介、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师范生基本信息素养调查)以及信息化教学基础理论、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六个单元的导学及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课程结束后的满意度调查。课程资源设计包括课后阅读、范例模板、学生作品、工具软件包、评价工具、专题讲解、名词术语等。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线教育将构成现代化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7]。“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混合式教学就是将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本课程借助学校在线教育平台及手机App优慕课,实现在线学习。

(五)形成性、电子化、客观化的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注重课堂教学延伸环节,五个环节包括课程作业、课堂笔记、实践练习和课堂提问,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课程改变了刻板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用一流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现金课标准的挑战度[8]。

目前所有作业均通过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提交和批阅,笔记、测试正逐步过渡为电子形式,加上在线讨论、在线调查等网络学习,本课程基本实现了电子档案袋评价。在线课程作业制定了评价量规、评价表等客观量化的评分标准,各项网络学习均有量化的评分细则,使得平时成绩的评定逐步趋于客观化。

(六)一体化衔接的职后培训

在标准方面,《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是面向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是面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二者有非常高的重复度。在内容方面,“单元一 信息化教学基础技术素养”“单元二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单元三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面向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单元四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单元五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面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我们希望在今后将本课程的教学平台、教学内容融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争做到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三、课程改革的成果

“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在2011年建成校级优秀课程;2014年被学校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5年信息化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被学校评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2018年课程名称更名为“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并建成校级示范课程;2020年本课程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

结语

经过这些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一流课程建设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知识方面,教师将有意识地挖掘学习内容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在能力方面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等。将育人目标隐形融入信息化教学之中[6]。牢记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围绕育人目标、实践操作内容等方面,以挖掘思政元素为核心,选择适当的素材承载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努力实现在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思政目标的隐性融合。深入建设线上课程,进一步完善翻转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办法,使“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程教学迈向新台阶。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
学院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