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社协同创新研究
——“家校社协同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3-11-06 12:22高霞刘小洪李翔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9期
关键词:危机协同家长

■高霞,刘小洪,李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话题。然而,当前我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系统性干预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通过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来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在家校社三方协同工作方面,还存在合力不够、边界不清、资源未有效整合等问题。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无法及时、有效、持续地进行时,就可能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妥善解决造成一定影响和难度。本报告旨在从家庭系统、学校系统、社会系统三个维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探索建构有效的家校社协同机制,以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要求,解决家庭稳定和社会问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纵深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探索,提高家校社协同干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效果,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针对四川省部分中小学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系统人员,参与问卷调查的共16011 人,其中家长13280 人,占总人数的82.95%;教师1102 人,占总人数的6.88%;社会人士1629 人,占总人数的10.17%。调查对象以成都市为主要区域,采样地区既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州;既有主城区,也有二三圈层;既有市直属学校,也有乡镇学校。样本数量足,覆盖面广,来源多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借助全省专家资源自编了三套调查问卷,即《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社协同创新研究——“家校社协同工作现状”问卷》,分为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课题组对问卷进行多次研讨预测、反复修改,能够准确地调查家校社协同工作的现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各系统相关人员的基本信息,对心理危机产生的现有认知、干预方法,对心理危机的支持需求和危机干预的家校社协同工作的现有认知及建议五个方面。在问卷的指导语中对心理危机的行为表现做了介绍,以便被调查者对心理危机有初步的直观的认识。所有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由省内各中小学校分发至学生家长、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发给单位员工,面向大众随机抽样。通过微信扫码进行无记名填答,每个微信号只能填答一次。收集数据后,先用Excel 进行基础数据处理,后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

2.访谈法

课题组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家长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系统调查结果

本次共收回家长问卷13280 份。参与调查的家长小学段占比53.39%,中学段占比45.24%,中小学覆盖面基本均衡。男性占27.55%,女性占72.45%;一半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合计占比为52.97%;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超过60%。

1.家长对心理危机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为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心理承受力差、抗压能力弱(84.94%),遭受校园欺凌(79.19%)和家庭成员关系紧张(78.22%)。对于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遭受家长、教师或同学的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 (91.48%),家庭变故(87.72%) 和受到人格侮辱或强烈自尊打击(86.28%)。家长公认的三大心理危机的征兆依次是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94.67%),脾气变大、喜怒无常(82.57%)和学习成绩突然下滑(76.51%)。

2.家长面对心理危机采取的措施和现实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若孩子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家长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与技能(89.83%)和心理危机识别的基本常识(73.38%)。家长采取的措施由高到低依次是:多陪伴孩子,随时关注孩子心理状态(94.41%);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和学校的帮助(92.85%);寻求心理医生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88.11%)和上网查阅资料寻求解决办法,最想得到来自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94.28%)或学校(88.4%)的帮助。显然,面对孩子的心理危机,许多家长感到无助和焦虑,他们渴望得到专业的援助和支持。

3.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社协同”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4.07%的家长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责任应该由家校社共同承担。参与危机干预的人员按重要性排名,依次为家长(96.68%)、学校(94.63%)、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87.45%)、教育行政部门(58.16%)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应急机构。99.29%的家长认为家校社三方有必要进行协作,但只有30.44%的家长表示知道所在的地区有“家校社协同”机制,另有53.57%的家长表示不清楚,15.99%的家长表示没有。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的效果”,近一半的家长表示不清楚或不满意。

(二)学校系统调查情况

本次共收回教师问卷1102 份。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男性占18.06%,女性占81.94%,年龄以中青年为主,26~45 岁的占67.5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5.73%,超过半数的是非心理学科的普通教师,从教职业年限均匀分布在各教龄阶段,97.01%来自普通中小学,另有7.98%的中层及以上干部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

1.教师对心理危机产生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成员关系紧张(92.74%)、心理承受力或抗压能力弱(87.84%)、童年心理创伤(87.57%)、自身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84.48%)。认为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依次是家庭变故(95.74%),遭受家长、教师或同学的语言或行为暴力(86.57%),经历或目睹突发灾难事件(81.4%),受到人格侮辱或强烈自尊打击(80.58%)。认为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征兆是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94.92%),呆坐、无精打采(83.21%),自残自伤(78.13%),突然不回家或离家出走(76.95%),学习成绩突然下滑(76.04%)等。

2.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和支持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7.84%的教师所任教学校有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或流程,69.60%的教师了解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或处理流程。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80.76%的教师表示自身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68.33%和64.16%的教师表示较难获得家长支持与配合以及社会资源链接与获取,56.99%的教师表示学校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配置,家校社合力严重不足。

3.教师对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社协同”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7.15%的教师认为学校有“家校社协同”机制,25.5%的教师表示不清楚。98.73%的教师认为家校社三方需要协作,58.53%的教师认为家校社应共同承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职责,37.93%的教师认为应由家长承担主要职责。超过90%的教师认为参与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和机构应包括家长、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学校,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医院、危机事件处理的应急机构、社区、政府相关部门。此外,80%以上的教师认为影响“家校社协同”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意识不够、家庭与社会机构协同意识不够。

(三)社会系统调查情况

本次共收回社会各界人员问卷1629 份。参与本次调查的社会人员男性占比38.37%,女性占比61.63%,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大专以上学历者57.54%,普通职员居多,占比67.4%,中层及以上管理干部占比18.18%。

1.社会人员对心理危机产生、表现的认知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社会人员认为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排名前三的是心理承受力差、抗压能力弱(83.06%),家庭成员关系紧张(77.1%),遭受校园欺凌(75.69%)。对于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认为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家庭变故(89.5%),遭受家长、教师或同学的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89.44%),受到人格侮辱或强烈自尊打击(83.92%)。认为出现心理危机的征兆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91.84%),脾气变大、喜怒无常(81.77%)和呆坐、无精打采(74.83%)。

2.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社会人员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自身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与技能(93.55%)以及所在单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配置(64.09%)。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是解决社会人员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问题。

3.社会人员对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社协同”现状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8.77%的社会人员认为有必要通过家校社三方协作开展对心理危机的干预,66.24%的社会人员表示所在的地区没有或不清楚是否有“家校社协同”机制。66.85%的社会人员认为应该由家校社共同承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职责,参与干预的人员(机构)按重要性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家长(95.46%)、学校(93.25%)、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83.79%)、教育行政部门(61.67%)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应急机构。31.18%的社会人员表示不清楚“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的效果”。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发现,影响“家校社协同” 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机构缺乏与家庭、学校的沟通渠道(80.17%),家庭与社会机构协同意识不够(77.78%),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协同意识不够(75.87%)。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校社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认知度基本一致

根据数据分析,家校社三方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成因、诱因和主要表现的认知情况基本一致。心理危机的成因主要是心理承受力差、抗压能力弱、家庭成员关系紧张、遭受校园欺凌等。诱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主要是家庭变故,遭受家长、教师或同学的语言或行为暴力,受到人格侮辱或强烈自尊打击等。中小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脾气变大、喜怒无常,呆坐、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等。这些认知基本一致表明家校社对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度、关注度日益提高,对如何避免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指明了方向。

针对此情况,应加强青少年的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优化家庭教育方法,减少不当教育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对心理危机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需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管控,减少“网络暴力”,为中小学生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环境。

(二)家校社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支持愿望强烈

统计结果表明,89.83%的家长、80.76%的教师和93.55%的社会人员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心理危机识别的基本技能。由于缺乏心理危机干预专业能力,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察觉和干预。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实施家校社“专业赋能”行动。在家庭层面,可以通过教育、民政、卫健等相关部门联动,健全三级家庭教育网络,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理念,优化家长家庭教育方法,夯实家长家庭心理危机干预“主责任”。学校层面,应配齐配足心理专职教师,加强对心理专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及考核,加强干部教师心理健康常识和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校园危机应急处置能力,筑牢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主阵地”。社会层面,应建立心理服务工作站,配置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及时性心理危机干预援助服务,稳固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盘”。

(三)家校社协同干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认知度高度统一

根据统计分析,99.29%的家长、98.73%的教师和98.77%的社会人员认为,家校社三方应共同开展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实现高度统一。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与责任者,家校社一致认为应按照家长、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应急机构的顺序依次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其中,家长应该主动承担好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主动配合学校、医疗机构开展干预工作; 学校应该稳定学生情绪,与学生家长协商取得一致看法,链接专业医疗机构或心理专家,尽最大努力维护学生安全与利益;社会应该提供专业心理诊治服务、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支持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讲座。家校社对协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对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家校社协同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不健全、合力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家校社协同”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协同意识不够,缺乏沟通渠道。此外,69.56%的家长、32.85%的教师和66.24%的社会人士表示所在的地区(学校)没有或不清楚是否有“家校社协同”机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教育、民政、妇联、卫健等相关职能部门存在职责交叉、边界不明等问题。由于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未能将各自的职能优势、资源优势进行有机整合、系统规划,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佳。比如,面对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回家休息治疗的中小学生,学校和教育部门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如果家长不重视、不支持配合或因经济困难、无人看护、专业知识欠缺等原因无能力配合时,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因此,面对日益凸显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须积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探索建构科学的、创新的家校社协同机制,及时、有效、持续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建构以下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危机干预联动机制。针对危机问题学生家庭,组建由街道(社区)、学校、公安、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动的关爱帮扶小组。出现家长不支持、不配合或者家长无能力配合的危机问题学生,由关爱帮扶小组定期研判、会商,督促、指导家长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构建起家校社密切配合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是建立区域资源整合机制。区域层面组建专家支持团队,包含学校、医院、高校、教研机构等,共同规划、实施、指导、培训、研究、考核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

三是建立医院学校合作机制。学校可聘请临床心理医生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专家,与专业医院、辖区高校等深入合作,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和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同时,畅通医院和学校对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干预和转介通道,有效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推动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将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一体联动、协调互动”的齐抓共管新格局,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危机协同家长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长请吃药Ⅱ
“危机”中的自信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