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文
近期,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谈论,粉丝群体为艺人接机造成机场拥堵,警察赶来要求其尽快离开,但是在催促其离开时,众多粉丝并未就拥堵引发混乱感到抱歉,反而大声质问警察为何要对“自家爱豆”推搡,认为警察此举耽误广大粉丝近距离与偶像见面,最终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混乱场面,所幸没有造成人员踩踏伤亡。回顾整件事,事件中主要有三大主体:一是人民警察。身为人民警察,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尽职履责的合理行为。二是粉丝群体。粉丝群体在通过接送机等行为表达自身狂热喜好的同时,部分粉丝多次视公共场合广大人民的安全于不顾,不配合警察工作,甚至个别人动手企图阻止警察履职,且在后续舆论扩大过程中煽动,这种罔顾外界、无视他人的错误行为应该加以禁止并受到一定谴责。三是艺人及其背后的团队。艺人及其背后的团队应以此次事件为警戒吸取教训,引入惩戒机制和约束措施,规避当下错误动机与行径,从内心认识到自身错误,艺人、明星要以身作则,保障公共安全,及时劝阻粉丝不当行为。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国港台地区明星风靡大江南北,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收获了大批支持者,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也征服了一代青少年,他们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荣;随后,日本影视作品登陆荧屏,日本动画片成为孩子们童年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21 世纪初期,“韩流”文化侵袭,粉丝群体不断壮大,“男团”“女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娱乐经纪公司形成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2005 年,一些综艺节目爆红出圈,无数粉丝开始以投票、发帖等方式“陪伴”自家偶像出道直至成名。纵观“饭圈”形成发展的历史,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的迭代,二者相互杂糅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媒介的扩张式介入与受众视野的拓展,这种重构与解码充斥着“饭圈”的“成长史”,助推了“饭圈”的关系化发展与体系化运营。
文化始终同生活、思维和精神息息相关,文化为充分分析和理解民族内核提供了一把钥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文化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文明发展过程、社会交往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①“饭圈”作为粉丝的聚合,凝结着他们对偶像的喜爱、对自我的肯定等复杂情感。面对中国社会中极速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饭圈”本身承担着“实”与“虚”两种角色。一方面,“饭圈”为广大粉丝提供心理寄托;另一方面,“饭圈文化”塑造出越来越多“垮掉的一代”。当前,明星艺人和偶像产业呈“井喷式”增长,“饭圈文化”也相应表现出对资本和颜值的追逐、与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对法律法规的漠视等多种形式。
要理解“饭圈文化”,首先要明确“饭圈”的概念。“饭圈”并不等同于粉丝,其作为粉丝群体的集合而存在,区别于松散化的管理模式,呈现出组织性的排列方式,打破了个体化的壁垒,更多地以集体化为单位开展活动;其次要从“文化”入手,对文化现象、文化产品、文化观点的深入思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形成情感共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②在“饭圈文化”的语言体系中,是否存在“自我”的概念?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当追星行为及其引发的后续迷恋、痴狂等过激情绪占据上风时,随之而来的打榜、应援、集资、超话等割裂了真实的人与现实社会关系,自我决定的后果是对他人的强烈指责、干涉与伤害,看似自我负责、独立自主的过程成为价值扭曲、情感泛滥、行为失格的表征。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涵养启迪精神世界是培育青少年的重点工作。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在社会范围内,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承载容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纽带,体现了对中国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凝聚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民特质与国家品格在价值观层面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文化生产向文化育人的跨越,需要恰当、准确、适时的转化机理,推动文化内容成为文化力量的主体必须是人且只能是人。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平等关系,相互交往中要秉承尊重原则。在粉丝群体和“饭圈体系”中,根据经济能力、人脉范围、资源力量、话语比重等多种标准,可将众多粉丝大致划分为内核人物与外围人群两种。内核人物具有相对优势,能够获得与明星和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成为“饭圈”与明星经纪公司及其背后资本的上传下达工具,并迅速获取一些明星近况,例如掌握一些即时性行程咨询、近期职业规划等。过度依附偶像的粉丝群体不惜以伤害自我、控制他人、丧失分辨力的行径达到捍卫明星地位的终极目的,这种无脑辩护终会葬送自己的生活与明星的未来。“在崇拜者看来,被崇拜者是‘救星’”③,这一观点仍旧流传在追星者群体中。由此可见,明星也好,偶像也罢,在成名道路上背负着粉丝的期待与鼓励,接受鲜花与掌声,更要以更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回馈大家,而不是沉浸于一时的关注、拥趸与捍卫中难以自拔。粉丝与偶像的健康关系是相互成长、理性支持的,他们犹如一面镜子,偶像映射着粉丝心中的追求、期待与向往,而粉丝的素质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明星或偶像正向引导的影响。
“人”由多方面构成,外表、内心、精神、品质、格调、情操等多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外表是浅层且直观的,却并不占据首要地位。但是在“饭圈”体系下,对颜值的崇拜达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以此为源头的外貌诟病、金钱至上、网络暴力、精神霸凌、语言恶意等不良社会现象相继涌现,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诸多青少年迷恋偶像,过度沉迷于明星形象。单一崇拜颜值的粉丝往往认为“颜值即正义”,折射出较为机械化的审美倾向。在以流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偶像和明星花费大量心力在选秀节目和真人秀综艺节目中,日益呈井喷趋势,原本应该投入到创作优质作品的时间严重倾斜,过度炒作与曝光个人私生活,艺人的专业价值被商业价值所掩盖。不少艺人出于对金钱的欲望和未来的迷茫,涉毒涉黄、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负面丑闻层出不穷,对艺德人品的忽视将不利于整个行业稳定、长效和可持续发展。演艺行业深陷单向迷恋与喜欢的结构中,个人是重要主体,然而在双向“奔赴”与“养成”的复杂关系中,看似是一种等价交换,实则不然。粉丝喜欢偶像,偶像宠爱粉丝,但是“宠粉”行为具有双重要求:一是物质投入,二是精神补给。前者借助打榜、刷屏等行为实现;后者则通过互动、见面等形式充盈粉丝的精神文化世界。
今年年初,“绝望的文盲”一词成为热点名词,原因在于春节档一部热映电影的男主角在电影路演期间,面对观众对电影角色理解和演员自身感悟提出相关问题时,他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并全程不展开回答任何问题,基本呈现“摆烂”状态,没有用心、用情地认真对待观众和作品。明星和偶像本身拥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言语匮乏、思维迟缓、头脑空空的背后,是文化功底的漏洞、明星对待自身发展事业的怠慢和粉丝一味盲目的拥趸,折射出对演艺事业的不尊重。用作品赢得认可、用艺德赢得掌声,本应是文化行业与媒体市场的试金石,如今却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不禁令人感到唏嘘。身为一名日趋成熟的文艺工作者,需要用精湛的演技、高尚的人品、过硬的实力、执着的坚持来打动人心,仅仅依靠漂亮的外貌、帅气的外形,难以服众也更加难以在演艺道路上走得长远。
从“粉丝”到“饭圈”,群体在不断扩充的同时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内容从对偶像的崇拜逐渐向极力拉近偶像与自身距离、介入偶像生活、降低理智为偶像声援呐喊,情感指向也由单一向多维转变。喜欢、崇拜偶像这一动机与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心理原罪与不良倾向,但是随着粉丝行为方式日益增长、内部体系愈发严密,进而演变迭代为“饭圈”,个人的单纯喜好转化为群体的趋利行为,看似在为偶像规划未来、为粉丝谋取福利,实则是资本的加入致使权力分散,以“粉丝”和“粉头”的形式分别掌握为表面权力和核心权力,以向外围粉丝转移表面权力的方式输出价值、偷换概念。这种方式犹如一个体系严密、分工协作的部落,首领是偶像本人,成员以等级划分,皆完全听信并服从于首领的指令与安排。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其根本的特质在于价值增值。从商品到货币,需要惊险一跃方能实现。“‘物’本身并不具有神秘属性,无论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还是资本拜物教,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④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级为物的天然属性时,人的主体性将难以为继。《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体现了一种畸形的物化性。对物的狂热演变为拜物教,在信息化和新媒体时代尤以流量拜物教为表现方式。一些知名节目打着为明星博取出道机会的噱头,号召动员广大粉丝群体投票刷榜,为偶像出道赢得初始机会。不少粉丝以传销方式盈利,打着“一心为偶像好”的名义,根据消费能力划分出边缘群体与核心人物。对资本的追逐、对谋利的渴望,逐渐取代真诚喜好、友好关注,成为追星行为背后的原生动力。
“饭圈”本身并不是粉丝群体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原本粉丝与所喜爱明星之间的关系犹如两条泾渭分明的平行线,彼此欣赏、心存感恩、互不打扰是最为合理的相处模式。随着资本力量的加入与技术逻辑的掺杂,原本的良性关系与社交领地受到侵犯,明星偶像自身的成长客观叙事加入了许多主观臆断成分,他们在享受粉丝带来的大量物质利益时,也在有意识地调整自身行为以迎合粉丝意愿。原本良性关系的边界模糊,逐渐转化为看似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实则是在资本逻辑的产业化发展要求驱使下,“饭圈”内的众人以发帖、转发、投票、打榜、点赞、评论等行为消耗大量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粉丝行为创造的大量流量变现为资本。信息传播结构呈现明显的等级之分,成为粉丝并不需要标准与门槛,但是粉丝内部对于投入多寡有明显的鄙视链,界定单纯喜爱、不过分投入金钱等行为受人唾弃,成为“粉头”或“站姐”则需要以强大背景、丰厚资源与金钱投入为支撑内容作为高准入门槛。粉丝群体的素质与认知难以把控、良莠不齐,欠缺制度化管理。因此,资源速递的流程中充斥单向对话与言语冲突,致使粉丝内部、粉丝对外界、粉丝对偶像、偶像对外界之间关系逐渐对立化,负面信息以“滚雪球”的加速度侵袭众人,容易引发话语冲突、人肉搜索、网络对骂等过激行为。
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社群关系为西方架构文化场域与思想侵入提供了成长的温室。“饭圈文化”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的恶意编造与遗忘、全盘否定已有发展成就的革命成果与事实、恶搞戏说历史人物和细节等。历史是客观事实,不容任何抹杀和否认。针对某明星出国游玩期间参拜靖国神社这一辱国行为,粉丝企图欲盖弥彰,认为其无知者无罪,为其开脱以谋求逃脱舆论的制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历史的否定就是在否定英雄的牺牲和战争的正义。因一己之私丑化中国历史,以此为乐博取大众噱头的行径为人所不耻,任何企图颠覆中国人民正确历史认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控诉,这是民族的底线,更是中国的气节。“饭圈文化”中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混淆并割裂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源流,促使青少年群体难以形成正确、清晰的历史观与人生观,更为西方势力的渗透与侵入提供了便利。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文化成为一种消费品被加以大肆宣传与利用。“饭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甚至左右着粉丝的消费观与价值观,驱使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也就是说,当文化开始商品化,文化成为了一种新奇的消费品,人们不再单纯依靠金钱消费物质的使用价值,而是企图触及并占有文化背后所带来的快感体验和身份象征。在消费文化场景下,粉丝社群的消费需求不断向外扩张,这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在偶像明星的光环带动下开展慈善捐赠、社会救助等有益活动,满足公众期待;另一种则无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心只为明星好”的口号下,对基本历史事实失去分辨力与判断力,以封闭思维、极化情感的形态陷入意识迷思,以思想失范、情绪失控、行为失格的方式争夺网络话语主动权。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涌入,让原本的粉丝陪伴行为逐渐升级为文化认同问题,当个人深陷群体情绪的裹挟,基础认知遭到他人同化,“饭圈”组织化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人心的操纵与对思维的洗脑,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高的效率将原本主观意识极强的喜好粗暴化、极端化地统一为不假思索的共识与行动,人权的剥夺与道德的沦丧将成为必然结果。
虽然粉丝群体对偶像的追捧是真实可感的,但是他们在运营“饭圈”的过程中的造势、洗白、诽谤、集资等违法行径,本质上早已超越了现实规约与公序良俗。粉丝群体本应作为偶像成长的支持力量,但是当他们深度介入甚至干扰偶像工作与生活时,会给偶像的私人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当偶像触犯法律法规时,“粉丝”“粉头”相继为其行为申辩、为其当下开脱,无视礼义廉耻要求,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产生一系列无底线、无下限的失德行为。个别明星在经纪公司的操盘下构建看似完美的人设,极尽可能博取粉丝欢心,以赢得粉丝的无限支持。但是,当他们走下神坛、还原本真,轻则令粉丝寒心,重则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脱粉回踩事件,使得众多粉丝因明星塌房而选择直接离开甚至侮辱诋毁。“饭圈”对偶像的拥趸包含个人盲目崇拜与群体情绪裹挟,看似形塑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关系,实际上意图消弭话语中存在的反抗、斗争与压制,从而构建一种深度参与式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能力与日俱增,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物品购买,更着重于对网络世界虚拟目标的完成,包括为明星“打榜”、“众筹”等消费行为,资本渗透到粉丝创造的数据和流量之中。从个体追星走向组织化的“饭圈”造星,青少年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大多经历了自身想法不受重视、自身愿景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无法提升的“无力感”。“饭圈”虽然拥有自组织化特征,但是其内部运营往往缺少统而治之的治理规则,致使个人深陷无组织、无纪律的“无序感”。
粉丝与偶像以情感进行连接,营造了一种看似共创、共享、共同的空间与氛围。在这一行为中,粉丝群体获得身份认同,产业谋取营销利润,偶像获得发展空间,看似是三方共赢的局面,但是当合理行为因个人情感受集体心理裹挟而最终演变为过激行为时,原本主动自愿并出于本心的喜爱之情演变为一项纷繁复杂的组织性、内容性工作,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降低了“饭圈”的创造力。从追逐偶像到创造明星,“饭圈体系”逐渐拥有属于自己的内部规则与话语结构,青少年为偶像未来前途、职业发展、比赛结果等,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而最终的结果却与粉丝个人无直接切身关系,仅带来了心理层面的短暂满足与限时愉悦。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青少年主体精神世界空虚无助,迫切需要选取外在对象投射情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陪伴与亲人关爱,缺少榜样的示范与引领,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因此将缺失的爱与关怀投注到偶像身上,将不成熟的情感投射他人以实现替代性满足,整个过程充斥着非理性诱导、无下限消费、失真式欺瞒。二是青少年群体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易引发角色认知混乱和行为过激失当。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他们丧失内生动力,面对演艺圈“泛娱乐化”的外溢,价值对立、行为失当、内容失真反复上演,他们作为主要承受群体排斥、攻击除偶像之外的生活世界,信息来源单一、固化,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人生价值。当听众拒绝聆听真理、观众片面依赖视觉形象、受众不假思索地重复媒体行为时,会促使简单心理转变为复杂情绪,进而产生不良社会后果。以慕强心理为例,其原意为追逐美好事物、希望借由目标导向而促使自己进步与成长的推动力量,然而在“饭圈文化”的不良引导下,慕强逐渐转化为妒强,合理的情感需求与进取之心被畸形的恶意攻击与嫉妒之火取代,高需求与高欲望促使粉丝群体家长心态与孩子心态并存,既想要掌握乃至控制明星的日常资讯与发展前途,又想人为压抑和大力压制偶像性格与情感走向,并试图将这种迷恋情感的不合理宣泄合理化。
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多数公众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与展开,思想疏导、观念确立、价值引领等因素日益成为娱乐话语的附属品,个体极富特征的个性因从众、依附、依恋、宣泄等外界驱使被不断抽离,“异质性”在逐渐消弭的同时,“同质性”成为网络社群中的思想主流。外在网络环境与内在网络行为推动一大批不成熟、不理智、不自律的网民人格异化,在粉丝疯狂打榜、刷屏、控评的背后,是追星行为与利益的紧密捆绑,更是消费主义思潮对人心的摧残与毁灭。如在某档选秀类节目播出时,在粉丝号召和资本运作下,集资、众筹、刷票等不当手段成为为“自家爱豆”争取出道机会的重要砝码,其中蕴含着消费主义的操作逻辑。消费主义激发人们的潜在购物欲望,但是究其本质来说,这种冲动是非必要和非理性的,一旦得到满足,极容易造成恶性循环而使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物质上的充盈带来的却是精神生活的贫瘠与无聊,可以说,消费主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往往以一种摩登、时尚的社会潮流形式加以推广,试图掩盖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其中虚假消费、过度消费和符号消费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而言,一是虚假消费引发攀比心理,人的真实需求臣服并屈从于物的主导,消费成为最终旨归,迎合虚假需求。以“打投倒奶”事件为例,所谓“打投”指的是“打榜”和“投票”这两个粉丝行为。2021 年5 月,一段“为偶像打投倒牛奶”的视频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事件曝光后,“只要瓶盖不要奶”的疯狂举动大大浪费了有限的食物资源,更是饭圈内部不惜一切代价只为送偶像出道的无底线追星的鲜明表现。随后,该选秀节目遭到停播,涉及的影视公司及广告厂商纷纷道歉。“无脑浪费”这一奢靡无度行为的背后,揭露的是缺乏节约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粉丝群体、缺少正确引导与担当意识的偶像、大力营销而不计后果的幕后平台。二是过度消费榨取粉丝的时间与金钱,贩卖焦虑,引发不良连锁反应。在从“追星”向“造星”转换的场域中,过度消费往往经由营销手段设立虚高的消费目标,例如发出“你一票、我一票,哥哥马上就出道”的口号,激发人们进一步消费的欲望,企图以粉丝大量物质投入换取精神上的短暂休憩与满足,这是一种非可持续的行为指向。三是以符号消费作为消解信仰的手段,无视人的发展需要,最终造成信仰缺失。符号作为一种表征方式,与演艺公司塑造明星的“人设”思路不谋而合。消费主义追求的目标不在于一时的欲望消解,而是对永无止境欲望的无限追逐。在这一行为下,商品和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再明显,其符号化表征愈发突出,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⑤,例如即时享受、等级超越、过度显示、自我牺牲等,进而获得一种表象的、浅层的、虚假的身份认同。
马克思将“异化”分为劳动产品自身的异化、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异化、人本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类比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现如今资本以爱之名为完美包装对粉丝进行道德绑架,使他们自愿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直至血本无归。在异化思维下,粉丝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家偶像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其自身在现实社会中越缺乏自我价值。异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深度参与投入“饭圈”的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对除“饭圈”外的事物情绪疏离、情感淡漠、交流匮乏等。“饭圈文化”之所以亟需治理,在于身处其中的人与人存在相互撕扯、争夺、比较与伤害,严重时将危及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摧毁的是青少年本应昂扬的精神风貌。人的思想意识受到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影响,在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中,人的关系逐渐被物的关系所取代,劳动者本身成为整个生产系统中的被动者和附属品。在网络世界中,虽然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剥削,但是在内部成员通过打榜、投票、转发等互动行为产生虚拟关系和情感关联,粉丝群体在进行主体性生产活动时,并未像普通生产一样直接产出物质利益,而是在参与和消费中获得外界认可、价值认同与情感表达。
“饭圈”企图通过言论与观点的输出单纯依赖强化和灌输等粗暴手段达到洗脑效果,最终致使单一个人完全仰仗群体或某一特定重要意见“领袖”的观点行事,全盘接受、毫无保留地一一践行。在“饭圈文化”中,青少年是主体所在,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谓的“流量”、“明星”与“偶像”身上,误以为这些人能够为自己输送源源不竭的力量与勇气,但真相却是他们赋予了偶像以“自我滤镜”,认定他们是令自己心生向往的特定人群,赋予他们自身渴求的品质与性格。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维情感诉求,包括渴望获得他人信任、获取他人信任,他们具有强烈的认可诉求,即“想要被认可”“想要被接纳”的心理和需要,当这种合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理解与肯定时,青少年会选择特定对象作为情感寄托。所谓“养成”指的是明星与“饭圈”之间形成的某种无形契约关系,多数体现为将本属于偶像的标签不断进行人为粘贴与情感裹挟,最终令偶像难以发挥潜质、释放能量和彰显自我。
偶像或明星一旦流露出丝毫令“饭圈”和“粉丝”不满的行为或产生一些争议时,将会出现四种极端场景:一是无脑拥趸。粉丝全盘接受明星或偶像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其违法乱纪的失当发声辩解。无视国家法律带来的严重后果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偶像抑或是明星也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葬送前途与未来,这是青少年在作出失智行为时未曾考虑的结果。二是无情抛弃。偶像和明星本身也是社会中的人,只是被公司、舆论和粉丝送上神坛,一旦出现一些符合自身性格与取向却无法满足外界要求的言论与行为时,非常容易激怒为其大量消费、付出心力的粉丝群体,有些作为掌握一手核心资料的“饭圈”管理者与经营者将会向大众公开信息,其中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往往并存。三是无理诋毁。“饭圈文化”下的粉丝以陪伴姿态自居,渴望从偶像和明星身上得到价值认可,过分依赖“好评”与“夸赞”,为此甚至不惜采用“饭圈撕战”“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极端方式扭转不利舆论,所谓讨论正热的“路转粉”“路转黑”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证据,根本原因在于“饭圈文化”具有庸俗性、局限性的特征。四是行为冲动。在非理性的思想驱使下,粉丝容易受到虚拟人设的吸引,为之放弃自身道德底线、付诸全部情感,对失序现象视而不见,对失德作风置之不理,以一种不受控制的心理状态经营平台、参与活动、组织层级,“饭圈”的私人行为迅速升级为公共行为。青少年追求所谓的“自我价值感”,在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无法接受任何质疑的声音、无法做到坦然面对失败与挫折,行为失序、言语失范、思想失格,背离了社会传统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过度沉溺、享受于追逐明星所产生的喜悦与自得等表层情绪,缺乏对深层意义的探究与追寻,对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抱有较低期待值,且由于与大众认知有所差异而常常被当作异类看待,喜欢的事物也与流行趋势不同,自我疏离与文化疏离导致青少年愈发认为除了追星,其他一切事物都毫无意义。
“饭圈文化”的主要受众是青年人群体,这是因为“流行文化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创造性和迅速变化的特点;青年人更加容易接受流行文化变换时尚的特点,更容易、更愿意成为流行文化时尚的引领者。”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青年形象与担当作为提出了更为全面与具体的要求,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面对“饭圈文化”的不利诱导,对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和对青少年人生的指导不能仅仅从宏大格局入手,更要具备深远考量与广阔视野,要从内容、话语和体系出发,以培养青少年群体判断力、理解力和领导力为发展目标,树立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信仰观,以有效应对“饭圈文化”的冲击。
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是国家、社会、民族与人民凝心聚力的鲜明标识,可以通过知、情、行等多种手段展现。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文化和精神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的反映和折射。在“饭圈”内部体系中的粉丝群体一味追逐“高富帅”“白富美”“白瘦幼”等审美指标,进而形成对真身的容貌焦虑与颜值困局,在为荧屏上的漂亮面孔“赋值”和“增值”的同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水平却以极速下滑趋势不断“贬值”。
面对“饭圈文化”中贫乏的传播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强内容支撑力:第一,加强文化生产与精神需求的耦合,解决“饭圈”带来的深层次文化危机。严格纠察饭圈内容的合法性,是树立人文精神、充实内容体系的当务之急。个别明星拿国耻、国难、天灾等当成发泄渠道与调侃资源,以极其低俗、恶搞的方式加以传播。反观部分粉丝,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仍毫无底线地支持与吹捧。对此,为提升“饭圈”的文化内容质量,公安部等部门持续开展了“清朗”“净网”“护苗”等专项整治行动,以肃清网络犯罪行为。同时,为促进网络内容建设,满足当代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中央网信办等多个部门策划并开展多样主题的网络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网络传媒品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引领作用,逐步取代功利化文化生产模式,弘扬网络文明风尚。第二,构建平等、和谐的粉丝内部关系,追求长久、持续的公共价值与公共利益。换言之,“饭圈”再大,也要在理性之圈与法律之圈的范围内开展活动。“饭圈文化”熏陶下的粉丝个体与集群借助自身经济实力调动乃至占用各种社会资源成为明星产业的生产者、消费者与传播者,同时粉丝内部按照金钱消费能力与等级划分三六九等,打破了原本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逐渐形成粉丝经济,源源不断为造星产业提供消费力。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上呈现的多种信息本身具有公共属性与大众意义,内含规劝、诱导、节制等价值导向。应加强对传播信息的道德规定,使公共道德有底线、有原则发展,防止媒体媒介“把关人”的信息失守,增强网民尤其是“饭圈”的网络素养与道德素质,明确自身责任,传播合法合理合规的信息,从源头杜绝屡见不鲜的“网暴”“霸凌”事件,强化他者意识,规范网络交往。第三,彰显人文精神,推动日常性教育,以文化新样态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是民族力量的凝聚,更是文化品格的标志。文化内容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自我更新与代际传承,青年文化形态更是如此。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故事,是文化产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对偶像和明星的追捧与崇拜,在秩序要求与交往原则的规范下,借助社会组织等力量的推动,可以产生并提供具有影响力与贡献精神的自发捐赠行为,体现自身素质与修养,传递友好与善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虚拟网络社群的极速向外扩张,不仅带来了文化场景的移动与转换,更引发了多方势力对话语权利的争夺。文艺工作者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恰当的行为方式涵养、教化、感召人心,共建精神家园。
“饭圈文化”之所以难以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动力,原因在于片面强调“饭圈”而忽视了文化的作用。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源远流长的发展,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功不可没。一方面,文化符号可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价值向导、统一的民族共识、充沛的情感认同在代际之间得到传承与弘扬。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家国情怀与民族观念是传承流淌于人民血脉、扎根在人民情感中的魂与根。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传递家国情怀的社会责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赓续历史血脉的纽带。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所产生的文化成果与文化成就无一不是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的缩影。面对粉丝的非理性意识与冲动行为,要进行及时干预与引导,以正确的文化实践方式带动广大粉丝合理、恰当地表达诉求与喜爱。同时,粉丝也要正视偶像和明星的所作所为,当出现不当言论与违法行径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划清是非边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传播、运营网络平台,要注重提升内容的质量与格局,网络议题的输出既要符合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规律,实现精细化生产、平稳式升华。优化体系、明确标准、设立界限、追求发展应是未来网络平台监管的主要原则。
在社会层面,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 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明确了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和平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大增强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爱国思想的确立与弘扬使青少年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更宽广的视野、更自信的姿态立于时代潮头,切实拓展了内容的维度与深度,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关于国家教育的理性认知,塑造国家意志。“饭圈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思想层面对青少年造成冲击与不良影响,原因在于青少年的心理与意识层面尚未形成对偶像明星与自我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与觉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二者将促进青少年思想体系的完善。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并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双重需求,定位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价值需求,明确自身发展的价值导向,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群体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积极传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内容维度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大学、中学和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课堂中,师生共同探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根源,寻找价值协同发展的关键点,构建认知协调机制,进而赋予青少年立足于国家情感的强大心理支撑。“饭圈文化”的一度盛行从侧面折射出部分年青人的情感空洞,他们急于找寻情感寄托的替代品,然而替代品终究无法成为货真价实的“正品”。只有明确价值导向、树立正确观念,才能正视偶像明星的作用,重视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通过对相关爱国主题教学素材的沿用、重构、处理、加工,以范例分析和比较鉴别为切入点,明确价值冲突,规范思想认识和社会认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做到育智、育情、育德的有机统一,进而有效抵制防御“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精神与思想方面的侵蚀和干扰。
青少年本身具有特定的向上性、进取心与蓬勃活力,青春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追求自我成就、追寻成长意义、追逐心理满足的过程也是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教育时机与场域。青少年尚未形成成熟和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自身辨别力还不强,难以准确断察是非曲直。“饭圈文化”体系下出现诸多冲突与纷争,原因在于话语结构的断章取义。情理并重的话语输出将更加“接地气”的同时也为受众增加了判断机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学习过程将以逼真的教学情境为起始点,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能力和水平,逐渐消化吸收新鲜知识,学习过程不再停留在以往的被动灌输阶段,而是逐渐向个人的主动建构、深度学习过渡。青少年是接受并形成认知结构的主体,承担着思考者、探寻者、研究者的多重身份。青少年群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内不断主动挖掘、探索知识的丰富内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外勇敢地与外界环境产生联系,积极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体系。
“饭圈文化”的不当引导与不良动机,引发了公众对于文化自身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与行为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深度回归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理论化为起点,在发展过程中时刻与实践性相联系,并在大众化上下功夫,这也是其价值逻辑展开的关键一步。如何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稳定坚实的价值观,重点就在于价值观念的持续性、靶向受众的主体性和公众话语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播、推广的有力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在于通过立足人的主体性,进而探讨人和自然、社会等外在环境的有机整合和双向作用,驱动人在进行符合价值体系的价值判断后,作为思想主体与行动主体拥有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饭圈”本身是基于趣缘而形成的群体,有别于人们以往所熟知的血缘、地缘等,趣缘的形成有赖于共同的喜好与兴趣。基于趣缘而形成的“饭圈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发起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组织化运营与结构化整顿。网络媒体是网络社群的生存基地,作为一种新兴的虚拟空间,具备正反双重机制。其正向角度给予丰富充沛的情感体验和参与讨论的强动机,而负面角度却呈现出文化诉求的外向型扩张、内部运行的逻辑欠缺以及偶像整体工业的畸形化发展,导致在虚拟场域中发生的冲突结果延续到现实世界中,产生实质性乃至无法挽回的后果。鉴于沟通的低成本与联系的无限制,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要以组织化、规范化、合理化、统筹化的运营模式展开。
公众话语应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发展原则,其主要内容不仅涵盖语言,更颇具象征意义,接受真理、增长才智、践行实干是正确公众话语体系下人们的成长特质。一方面,偶像榜样化需要明确界定标准与引导意义,以防止青少年产生认知偏差与行为障碍。当前,很多青少年对“榜样”界定模糊,误认为“偶像”等同于“榜样”,针对这一误区,对青少年进行合理、合情、合适的榜样教育十分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及时遏制偶像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注重促进偶像切实担当起社会责任,引导公众向真、向善、向美。根据时代要求设定标准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方式,青少年在接受榜样、感知力量、实践励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发挥良好家教家风的熏陶作用。学校是青少年的教育主阵地,榜样教育要全方位渗透进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借助迅速、高效的传播媒介,让榜样教学延伸至课堂内外,让榜样事迹与英雄人物成为案例支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贯穿核心精神,重视学生的体验感与收获感。在榜样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贴合生活实际,以故事、图片等形式回归榜样本质,提高践行榜样所为的可行性。
社交媒体给予了社群以发展、充实、操作、交谈、批判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未来成长赋能,但是在“界墙效应”发生时,人们面对虚假信息的窥探和好奇远远大于对背后真相的深入探究。“界墙”催生了人们对未知事物极大的好奇、恐惧、激动、愤恨等极端且短暂的情绪,并未触及人内心的深层、真实情感。其带来的扩散力、煽动力表明在社交媒体上,虚假的新闻和信息比真实有效的新闻更加具备传播的机会,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虚假新闻即使不具有文本可信度,却由于缺乏对正确信息的判断与识别而被传播,在自媒体时代通过转发与阅读获得大量关注,以哗众取宠的字眼与噱头博人眼球,以夸大其辞的言语断章取义。与此同时,辟谣成本不断提高,治理方式的欠缺与治理能力的不足使造谣机会持续攀升,两者之间极为不对等的关系筑成了一道看不见的坚硬围城,城内之人深陷虚假沼泽,城外之人纵使想要一窥究竟,却苦于接收渠道的受限与自身兴趣的匮乏,最终造成了对传播过程的演绎和对信息源头的忽视。因此,当“饭圈”体系中出现势头猛烈、极其顽固的虚假新闻时,各大媒体平台、执法部门、信息管理中心切实承担起了职责。中央网信办专门上线了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树立清晰分明的是非准则与判断依据,对虚假新闻进行追根溯源,严厉打击虚假新闻源头与始作俑者,进而增强传播的可信度。作为受众群体,粉丝更要从多维度思考关于偶像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认清对错,切莫在违法乱纪的道路上害人害己。适应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青少年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需要得到现实认可与积极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效载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网络基因根植于青少年一代的血液中,线上课程与会议的大范围实行,学习与生活逐渐难以与网络分离,人机对话无限紧密的同时也在压缩人与人之间亲密可感的接触空间。情感的疏离、情绪的淡漠、行为的偏激,都容易使网络社群中的网民逐步以伤害、侮辱他人或自身为代价扩张所谓的言论权利,这种行径正以模仿和复制的形式裹挟、煽动粉丝利用媒体传播力与辐射力散播言论并发挥作用。信息环境的营造与运行影响着受众的反应与大众的心理,对“饭圈”过激行为的及时规避与校正,需要以网络平台为抓手,改善“娱乐至死”的发展状态。如今,网络平台充斥着很多类型的综艺节目,2020 年2 月21 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会议审议通过《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要求全面提升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质量,虚假、落后、迷信、低俗等信息严禁借助平台加以大肆蔓延与扩散,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对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疏导,鼓励广大影视行业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全社会范围内抵制个别娱乐活动内含和潜藏的功利化与庸俗性倾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充盈精神世界的向往。
随着网络传媒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主体充斥于网络环境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操作、运营、传播问题,亟待整顿治理。为规范网络环境发展,防止不当行径泛化扩张,2021 年6 月15 日起,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应援集资、极端享乐、人肉搜索等“饭圈”乱象行为。此次专项行动致力于推动“饭圈”文化良性有序发展,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网络世界和精神家园。2021 年8 月27 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深入开展治理工作,加大了工作力度。2021年11 月16 日,在国新办举行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指出,目前已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40 余万条,处置违规账号2 万多个,群主6500 多个,解散话题3000 多个。⑦针对“饭圈文化”的网络治理,既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联合社会各界形成管理合力,又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借助法律的强制手段措施规避危险以杜绝伤害。2023 年3 月16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提出了方法与建议,有助于及时发现有害不良信息,革新网络生存环境,提升网络交流质量。“饭圈文化”负面影响传播肆虐的渠道与途径以网络阵地为主,我们要坚持依法治网,树立道德底线,明确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不管是偶像明星也好,粉丝看客也罢,都要以严于律己的标准和谨慎冷静的态度发表网络言论。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深入落实《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鲜明红线严格要求文娱从业人员,以健康长效的粉丝引导机制作为有力配合,有效提高安全意识与文明素养,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共同营造风朗气清的社会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网络环境协同共治事业不是一方之力可为,要加强多方参与的合力,明确主体责任,界定权责关系,加强监管治理。首先,以国家为主体,有关部门要切实开展针对性整顿治理。鉴于“饭圈文化”借助网络传媒开展无底线、无下限的追星行为,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主流媒体采取降噪、限流、禁言、停运等多种制裁方式加以管理和惩戒。2021 年11月19 日,国新办举行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分别以网络生态治理挑战与应对、网络法治、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网络公益慈善发展与挑战的应对等内容作为分论坛主题加以详细阐述和诠释。我国通过多年努力,大力开展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已经初具规模,但目前仍需在人们慈善观念的培养、保护与挖掘上狠下功夫。慈善总是面临捐多捐少的困扰,碍于固有思维的限制,慈善事业似乎被归入了社会发展中束之高阁的行列中,人们习惯于站在道德高位评价慈善行为,过度关注行善数额而忽略了更为宝贵重要的慈善之心。公益慈善事业作为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中的手段,帮助社会主体细化责任,成为当之无愧的回馈社会有效出口,也成为了偶像明星树立公众形象、发挥正向引领的社会舞台。明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放大效应:当他们产生恶劣行径与不当言论时,在社会范围内的轰动将呈以数倍方式扩大并散播;反之,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念与细微善行也会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以一代百地得到全社会粉丝群体的宣传与响应。偶像明星的带头捐款与亲身实践都得到了诸多粉丝的热烈回应。在这一共同体下,努力创造主体多元、活动多样、思路多维、成果共享的新格局形成“同频共振效应”,是提升青少年投身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关键所在。其次,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以网络为成长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健康茁壮成长。2015 年6 月24 日,共青团中央启动“清朗网络·我来护苗”主题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大行动,将志愿服务精神与网络文明教育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公共文化设施志愿者一般从事三类服务:一是社会教育;二是专业服务;三是辅助管理。⑧志愿服务凭借新颖的志愿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广泛吸纳青少年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贡献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最后,从网民自身角度思考,要着力提升并规范互联网空间内的道德素质与行为准则。互联网日益成为青少年兼具拓展性与成长性的平台,要时刻牢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加强网络强国建设,培育网民网络文明,修复网络生态环境。从个人层面看,青少年想要在社会舞台中发光发热,明辨并抵制各类低级、庸俗文化的侵略与腐蚀,需要接受必要的培训与技术的磨练,以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同时,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补给与维护,雅俗共赏的基础在于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符合社会期待与个人预期的角色定位,树立青少年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价值的支撑与涵养,以高度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反哺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取向。为弥补当下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社会性匮乏,“自国家而社会”的路径共同体的构建之路将以个人、群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为轴心,以保障人的合法、平等权利为半径,从而体悟社会共同体中公益性与互助性在维护精神纽带与凝聚价值共识的推动力。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着力提升媒介素养,做到明是非、知荣辱、懂感恩,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原则,规范、理性、健康地发表网络言论与从事网络活动。
人是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是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需要的满足与提升。要把握青少年作为教学对象自身发展所存在的多层、多元、多样的特点,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现阶段仍旧存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与学生自身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需求之间的协调性矛盾,面对心理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对偶像和明星表现出的疯狂迷恋等极端态度,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⑨的思路,明确青少年是贯穿于事件、时代与形势之间的重要因素,以青少年为主体,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探讨“饭圈文化”的主要特质时,应采用追根溯源的方式探究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不断提升青少年认知系统的完善性与行为方式的长效性。青少年群体尚处于不成熟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差异性和多变性,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和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时,情感上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立场摇摆、行动滞后等问题。基于这一现象,要通过疏导、引领、带动等方式,提高青少年研究兴趣,增强对家国意识的高度认同,推动青少年积极寻找有意义、有价值的情感出口与倾诉对象。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德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学会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德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学、做”是同一件事,更是同一过程,不能进行简单割裂。新时代,针对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适时有力地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问与深度思考,根据他们的特殊心理特征与学习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入落实并积极体现学生本位。
对“饭圈”的规范与治理可以从圈内、核心和圈外三层结构加以探讨。明星产业化带来的迅速崛起的影视行业和造星行为幕后的支撑企业是圈内的构成部分,尤其是演艺行业要以切实的行动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合理、合法、合情地规范粉丝的媒介使用行为。要在日益商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体系中把握社会文化走向,以“德艺双馨”这一更高的艺术水准要求所有发展中的艺人,以见贤思齐的心态不断以前辈为学习榜样和行业标杆,在演艺事业推进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内在品质与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更要加强社会规则的认知。在圈外则需要在受众参与度和谈论度、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宣传、社会崇德向善的氛围等方面投入更多目光,尤其是政府要建立持续、长效的监管治理体系,对“饭圈文化”中存在的各种不法行为开展专项惩治工作。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当前“饭圈文化”显现出诸多不好信号,包括对社情民意的忽视、对人权安全的践踏、对资本利益的追逐以及网络环境的良莠不齐等。在新媒体时代,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饭圈”良性发展,规范网络表达方式,发挥群体意识功效,完善传播体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合理把控调节逐利的工具理性,又要加强释放逐义的价值理性,这对于促进“饭圈文化”协同共治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