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既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同时又承载了诸多文化精神。但是当前在新媒体快速发展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及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何才能凭借新媒体优势更好地保护及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在对新媒体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新疆舞蹈;保护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3
在古代,人类表达情感、娱乐的方式主要以舞蹈为载体,在历史发展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这对于当代人而言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1]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日益丰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面临着生存危机,如果依然一成不变,不创新、不改进,难以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针对新媒体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传承,创新传播理念、创作手法、传播渠道,寻找一条更加适合的保护及发展路径,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一种更加新颖的形式展示,此次研究给予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一、新疆舞蹈文化的种类和发展现状
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创新精神和超强弹性的艺术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2]例如,在新疆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类型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疆文化中农耕文化,其中以赛乃姆、刀郎舞、乌帕尔舞种为例,以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和麦西来甫代表了新疆文化的经典。新疆农耕舞蹈文化主要以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舞蹈为代表。新疆舞蹈具有丰富的传统舞蹈韵味,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乐观的性格,使得乐舞艺术尤为繁盛。《大唐西域记》中曾这样描绘当时盛极一时的龟兹乐的发源地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乐舞的传统并未随着历史的斗转星移而消逝在茫茫瀚海中,今天盛行于南北疆各地歡乐的“赛乃姆”;叶尔羌河畔兼具农耕与狩猎文化为一体的“刀郎舞”;火洲吐鲁番幽默滑稽的“纳孜库姆”;南疆喀什礼俗性的广场舞“萨玛舞”;乌孜别克族舞蹈“布哈拉”等已成为新疆舞蹈的典型。
同时还有高原农牧舞蹈文化,以鹰舞、恰甫苏孜、买里斯舞种为主,以塔吉克族的舞蹈为代表,塔吉克人民每逢节庆、喜悦之时,通过“恰甫苏孜”“买里斯”等起舞,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舞蹈中表达出对鹰的崇敬与喜爱,这也成为形成塔吉克舞蹈动律特征的决定因素。塔吉克族舞蹈音乐中保存着其他民族舞蹈中不多见的7/8、5/8拍节奏,形成了舞蹈的动静结合,急缓交错的规律,这一规律也符合高原活动中人们需要缓冲、喘息的特点,舞蹈时膝部松弛且下肢微屈,脚腕灵活而脚掌平稳。这一规律也可以在新疆南疆山区一带的“喀琼赛乃姆”舞蹈风格中有所体现。
近些年来,通过新疆民间舞蹈技能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赛事中,集体舞《盘子舞》《动感纳孜库姆》等优秀舞蹈作品屡获好评。如运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动感纳孜库姆》,通过强化、激发、还原民间舞蹈中的技能,使得每一个动作都热情洋溢地流露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渗透着阳光追梦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且在表演、编创、技巧等方面,该作品为从事新疆民间舞蹈编创、教学和表演的艺术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当下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新疆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传承与保护形式局限性越来越突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代表的是传统文化,展示的是艺术魅力。例如,在新疆地区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影响,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多样,并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世世代代流传中得以生存[3]。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在保留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汲取新艺术内涵,进而以一种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虽然艺术形式较为丰富,但能够流传到现在主要依赖于传统方式传承,如课堂教学、民间艺人传授、文字记载、舞台表演,在新媒体冲击下以上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这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空间逐渐狭窄。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生活,其中涉及音乐、民俗活动、服饰等,保护方法中以影像记录、文字记载为主,仅是对舞蹈本身进行保护,活态传承面临较大挑战,难以站在多个视角下实现立体化展示。再加之数据编辑局限性较大,大多数只是进行剪辑,数据再次开发创作难度较大。从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相关资料查询中可以看出,文字方式是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保护的主要手段,虽也涉及摄影、摄制、图片、视频,但大多数是静态的,无法借助摄影、摄像技术对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性文化现象全面展示。影像采集环节规范性不够,较为零散,导致舞蹈形式采集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后续视频的剪辑难以转换为数字形式,仅能以传统方式对影像资料进行保存,而且利用率较低。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知名度逐步下降
目前,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其知名度越来越低,这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工作生活中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提质增效层面,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汇集于一、二线城市,谋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接触更加新鲜的艺术形式,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一直根植于农村的民族民间舞蹈失去了忠实的受众,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欣赏一些民族民间现场舞蹈表演,再加之有些舞蹈形式难以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当人们接触民族民间舞蹈的频率越来越少时,此艺术形式知名度则会越来越低,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新探索面临的挑战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不管是肢体动作,还是服饰搭配都非常讲究,特别是在新疆地区民间舞蹈中,服饰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颜色艳丽且色彩鲜明,红的更亮,绿的更翠;动作更是丰富多彩,服饰、舞蹈动作背后均蕴含了不同时代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内涵。民族民间舞蹈时代特点较为鲜明,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就要体现时代要素,但是当前大多数人只是按部就班模仿,艺术创新不足,缺乏深层次探索,造成此艺术形式内在价值面临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一)利用媒体平台逐层扩散,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宣传效果
新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传播速度较快、覆盖面较广,如果在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中利用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便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以及认识民族民间舞蹈,在促进知名度提升的同时,收获较好的宣传效果,让接触到这些舞蹈的人喜欢上这一艺术形式,形成良好的口碑。[4]此时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借助媒体平台强化宣传,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样化的渠道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民间舞蹈。
(二)借助3D技术,展示舞美舞台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舞台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可以给予观众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及感受。在传统形式中的舞台效果制作环节,很难预设出具体表演中可能发生的诸多情况,舞台美观性较低,影响了整个舞蹈的表现效果。[5]最近几年,3D技术逐渐应用于大型舞台剧表演环节,人与表演者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同时也为舞台设计师创作思路的拓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既能够将舞台效果完美展示,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及环境,灯光的设计、舞景的搭配使得整个舞蹈更具美感,展示不同的舞美风格,舞蹈作品情感的抒发也更加真切。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舞台表演中,加入了3D技术,开场环节使用的是蓝紫色光,整个舞台在灯光笼罩下氛围更加浓重,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在舞蹈剧情的进展中,表演者情感得以释放,多层大裙摆样式,形状好似一层一层的花瓣,在灯光的照射下更加生动形象,再加之表演者大量旋转动作、手臂动作,灯光的不断变化,由暗即亮,蓝紫色转变为红黄色,温柔的旋转中裙摆有层次地飘动,情到深处时快速旋转,裙摆则开始飞扬,旋转动作结合裙摆,在3D灯光变幻下,犹如一朵开在舞台中央的花,极具观赏性。
(三)借鉴新媒介方式,保存传播舞蹈元素
很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保存以舞蹈动作记录为主,借助电子设备将舞蹈素材、基础舞蹈姿态动律保存下来。但每一个传承人表演时动作会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之民族民间舞蹈大多数是即兴而演,即使采用固定模式对舞蹈动作进行录制,依然需要对多个表演场所、表演阶段音乐伴奏综合考虑。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最大的优势便是媒体空间的无限性,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记录手段进一步丰富,收集整理效果效率更高。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借助AI技术数字化编辑功能呈现即兴舞蹈动作部分,即使受众未接触过民族民间舞蹈,依然可以在人机互动支持下做出几个具有特色的舞蹈动作,体验感更加真实。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关注民族民间舞蹈时,他们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使其不再是小部分受众的艺术,受众面拓展,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保护。二是除了记录民族民间舞蹈以外,还可借助网络平台直播模式将其更好地进行宣传,基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保存。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届舞蹈大赛(网络大赛)盛大开幕,以民间舞蹈为载体,借助网络渠道,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舞蹈作品,在创新中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以及长远发展。
(四)强化APP和公众号的运营,扩大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随之快速发展起来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也成了民族民间舞蹈保护的重要载体。[6]新疆当地文化局、宣傳部可结合舞蹈特点开发微信公众号、APP,主要对民间舞蹈历史、种类、非遗传承人进行介绍,同时也涉及很多优秀舞蹈视频、教学视频等,借助三维数字技术,运用智能屏幕、LED交互技术,增强了受众视觉体验。受众赏析时还能够通过手机、网络快速搜索新疆各个地区大型舞蹈表演资料、视频,使受众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五)借助慕课平台教学,激发学习者学习及了解兴趣
在新媒体时代,在线课程也成了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开展教学的主要形式,慕课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线上教学模式之一。例如“线上u课”微慕课打造的《走进中国民族民间舞——新疆维吾尔族舞》课堂,跟着教师零基础学习新疆维吾尔族舞,其中包含基本体态、手位、脚位、步伐等基础教学。学习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民间舞蹈深入了解及学习,同时借助慕课平台对舞蹈发展史等理论知识有更深的探究,保持热忱的学习态度。
(六)打造数字博物馆,丰富情感体验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数字化博物馆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新疆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推出“融通·辉映·西域风——新疆古代乐舞文物线上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新疆乐舞文物的出处、年代、反映背景、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充分吸收借鉴了音乐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新成果,展示了新疆古代乐舞艺术之美。借助数字博物馆展示与民间舞蹈相关的文物、资料,一方面丰富了受众民间舞蹈知识,另一方面升华于情感层面,形成共鸣,为保护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四、结束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发展是新媒体时代重中之重,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全面推广及普及舞蹈文化,将新媒体辅助作用、交互性、传播性功能融入其中,打破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发展困境,紧紧抓住新媒体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强化宣传,利用3D技术、APP及公众号平台优势推广民族民间舞蹈,同时还要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占据有利发展地位,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丹.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J].尚舞,2023(01):102-104.
[2]朱凤玲.新媒体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品鉴,2022(29):99-102.
[3]熊瑛.自媒体时代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2(05):70-72.
[4]李丹.现代媒介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J].艺术品鉴,2022(09):99-101.
[5]何海飞.自媒体时代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14):55-57.
[6]杨梅.新媒体环境下新疆民间传统舞蹈的数字化保护思考[J].艺术大观,2020(21):62-63.
作者简介:林璐(1986-),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助教,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