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

2023-11-05 17:01郜珏
艺术大观 2023年29期
关键词:山水绘画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种重要审美类型,它与同属于传统美学范畴的山水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不仅有着外在的相通性,而且二者同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在景物的构设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强调意在笔先和景物的位置经营;具体到艺术手法上,二者都注意利用散点透视法,细致地表现出景物的动静结合和虚实相间,注意主客景物的安排,从而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无限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山水;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03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园林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空间艺术类型,是文人高雅情趣的衍生品,它与山水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园林艺术作为三维空间的审美艺术品,依据地形地势而建,由山石、植物、楼阁、亭榭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构成,同时还有水流、鸟鸣、花香等可以调动人类听觉、嗅觉的动态部分。中国山水画是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的,它是通过构设点、线、面,适当采用明暗、色彩等因素所形成的平面艺术品。因此,园林是动态的、立体的山水绘画艺术。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对山水绘画艺术有着诸多借鉴和继承。

一、园林艺术与山水绘画的外在联系

(一)画家与园林设计者相交叉

山水画和园林都是文人雅士寄托情趣的产物,二者关系密切,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孔子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文人雅士在城市中寻觅自然之性的地方,他们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无限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意趣。自然,许多园林的设计都有了画家的参与。山水画家有丰富的绘画经验和较高的审美素养,同时也有着淡然高洁的审美情趣,这和园林主人的性情是相类似的。他们善于利用透视的原则营造景物、规划布局,巧妙地经营山、水、植物、亭台楼榭等要素,将山水意趣统括到园林中。例如,嘉定南翔古漪园为著名画家李流芳设计(见图1)。而一些著名的园林设计者,如明代著有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园林艺术著作《园冶》的计成,也都擅长山水画。

(二)山水绘画直接应用于园林艺术

随着审美意识的增强和审美自觉性的提高,人们在园林乃至绘画的实用功能基礎上,更加追求其审美功能。人们将山水绘画直接应用于园林,使绘画艺术和工艺结合起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譬如园林中的壁画、长廊上的彩绘、堂内悬挂的画幅,都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文化意趣,进一步增强园林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园林是三维空间的艺术,绘画是二维平面的艺术,山水画作为园林点缀和衬托,增强了园林中的艺术氛围。同时,画卷作为室内的陈设,又大大地减弱了封闭感,增强了室内的空间延展性。

二、园林艺术与山水绘画的内在联系

(一)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语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意在笔先”意即画家的立意思想指挥用笔,画家在作画之前构思的影像首先产生于头脑中,在落笔表达之前先要有腹稿,然后一气呵成,类似于我们所讲的胸有成竹。如画山水,在落笔之前,景物位置、墨色浓淡就已经明确,如画人物,下笔之前也已经在心中构思好了人物的神情、姿态。中国历代画家都要求作画之前要先构思立意。同样,造园也须立意在先、建造在后。计成的《园冶·借景》说:“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提出造园家在构思和安排借景时要先立意。

山水画是融合多种自然事物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在进行创作时,先要从整体着眼,然后再具体构思局部的安排,穿插一些细节部分。清代蒋骥《读画纪闻·章法》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若从碎处积成大山,必至失势。”同样,园林设计也是如此,必须先从宏观的规划开始,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局部设计。计成的《园冶·相地》讲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即园址的选择与评价,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如是否有山林、是否幽偏等,这是进行园林规划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宏观的一步,只有选择有自然之趣的地址,园林设计和规划的后续步骤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选好园址之后,结合地形特点规划园林的道路设计和建筑设计,然后再布置假山、植物等的位置,使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能够和谐搭配,尽展园林之雅趣。

(二)经营位置

顾恺之在论画时,尤其注意绘画的“置陈布势”,要求“临见妙哉”,在作画时,要根据“布势”的需要进行景物的选取,而不是堆叠,产生冗杂的效果。同样,园林的布置也不能是景物的堆砌,以免给人以杂乱感和疲倦感。

南朝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法说”,其五为“经营位置”。在山水绘画中,对位置的经营即为对画面的分割,以及对各部分要素的合理、审美的组织重构,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画面。园林艺术是扩展了的二维平面绘画,因此,园林设计也需要对各组成部分合理布局。园林由四大要素组成:山、水、植物和建筑,其中既有动态因素,又有静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在平面绘画位置布局的基本要求上,更加注重三维空间艺术中的园林设计,在进行园林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地形、地势这些自然因素,也要考虑到审美的因素,同时更需要注意到动静结合的表现,真切地传达出园林艺术的审美体验感,充分调动人们的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让人们有置身其中的享受感。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山水绘画的发挥空间在于宣纸之上,其景色设计和位置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纸的大小和形状,而在立体的园林艺术中,进行景观布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地址的选取。计成在《园冶·相地》中对园林空间营造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景观应当结合原有的地势进行设计,地势高处可以修建亭台,地势低处可以开挖池沼,“涉门成趣,得景随形”。选择不同的地域进行园林的修建,其要求也是互不相同的:山林地修建园林最佳,因为山林地势有高有低,有平有坦,有曲有深,有其自然之妙,而不需太多的人力改造和加工。而城市地不适合园林的修建,若进行建园,则需择一偏幽之处。在不同的地方修建园林,给人的审美体验也是不同的,就如陈从周先生所说的:“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

(三)意境創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密不可分,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山水画不仅讲求景物的形似,更加追求其神似。南朝谢赫在《画品》中将“气韵生动”放于六法之首,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关于绘画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同时这也是绘画意境的内在要求和展现。

园林艺术通过各种造景手法,对假山、水流、亭台、花木进行构设,用象征的手法传达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无限的审美意趣和意境。在园林中,水流、小桥、长廊等几乎都以蜿蜒的形态出现,它们之间相互借用,一方面体现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丰富了空间层次,延伸观赏路线,使园林空间给人以连绵不尽的审美愉悦。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性正是在于写意,它运用写意的手法,表现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从而使有限的园林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韵味,产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四)艺术手法

园林艺术和山水绘画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多的相似处。园林艺术和山水绘画都是空间艺术,讲求景物的和谐搭配。在进行景物的构设时,都要注意到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的协调统一、虚实相间、主景和客景的配合,以及透视法的使用,从而让游览者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

1.动静结合

山水绘画和园林艺术,都既包含了静态因素,也包含了动态因素。

首先,山水画既表现静态空间,又表现动态的时间。中国园林有静观和动观之分,陈从周先生在《园林谈丛》中说道:“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园林在“静观”时,与山水绘画的静态构图相似,而在“动观”时,步移景异,构成了动态观赏方式。其次,在表现内容方面,山水绘画和园林艺术都有静态和动态的构成物。在山水画中,有静态的高山、石块、远亭、竹栅,也有动态的流水、飘云、飞鸟和随风而动的植物。宗炳的《画山水序》中讲道:“山水质有而趣灵”,大概就是这动静浑然一体的万象而呈现出来的旨趣吧!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静态的山与动态的水、草、烟云相协调。在园林中,既有静态的堂室、亭台、假山,也有动态的流水、游鱼、蜂鸟,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俨然一片天然趣味。倘若是在市井中修建园林,“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所筑”,这也颇有野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卷四《禽鱼》篇写道:“语鸟拂阁以低飞,游鱼排荇而径度,幽人会心,辄令竟日忘倦”。这是全书中不多见的写动态之物的部分,以飞禽游鱼来点缀园林,增加了园内的生机,使人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虚实相生

园林建筑和山水绘画也注重虚和实的结合。在二者的完美统一中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之美。

在传统的山水画作中,画家善于通过用墨的浓淡干湿来凸显整体虚实的变化效果。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墨”为山水画的“六要”之一,在表现虚实画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讲到“运墨而五色具”,意指画家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从最浓到最淡,通过水和墨的融合,变幻出无穷尽的层次来,从而产生出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生发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也借鉴了山水绘画的虚实表现手法。在园林艺术中,主要通过景物的藏与露、远与近、多与少、明与暗,以及漏景等,产生虚与实的审美效果。

在园林中,山石、亭台、流水等物象的摆放不是杂乱随机的,而是有着严密的审美逻辑。在较大的园林中,园林设计师通常会用长廊、树林、花架、漏窗等实物对园林进行分隔,形成既互相独立又统一的隔景。使用的分隔物象不同,产生的虚实效果也不同。如用建筑、实墙、山石等进行分隔,游人的视线基本上不能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这样就形成实隔;若利用水面、疏林、道、廊、花架相隔,游人的视线可以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这样形成虚隔;而如若以漏窗相隔,产生引景或泄景的作用,游人的视线可以有断有续地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这样形成的效果是虚实相间。分隔物与隔景中的景物、游人的视线相互配合、遥相呼应,共同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立体空间效果。

自《诗大序》提出赋比兴的手法开始,贵含蓄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旨归。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学、书画,还是传统园林,都在有意无意间追求着含蓄的精神风貌。与北宗画相比,南宗画尤其追求含蓄的传达和表现。在山水画作中,画家常会着力于表现云雾的缥缈、水气的迷蒙,在表现远山时,一方面突出由于物理距离的远而形成的小巧的特点,另一方面会用墨偏淡,展现在雾色中远山的含蓄之感,即为《林泉高致》中所谓的“平远之色有明有晦”,给观赏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样,传统园林的设计也讲求含蓄、隐晦的表达,譬如通过“欲露先藏”的“抑景”手法,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3.主客景搭配

在山水画中,强调主景的突出和客景的烘托,中国古典园林也属于突出主景的艺术范畴。

在山水画中,画家对景物的经营并不是平等对待的,而是有主次之分。在画作中,能够突出情感主旨的物象,处于主景之位,主景和客景一方面形成张力,吸引观赏者的审美兴趣,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建造山水自然园林在选择了合适的地理位置之后,就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因素,扬长补短,发挥天然与人工的作用,将有利的自然因素加以审美设计,形成园林的主景,与之相配合,利用非主要因素设计次景,次景起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次相间,主客搭配,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效果。例如,“万园之园”圆明园,它就是因水而成景,借景于西山,在此,水景便为其主景。无锡的寄畅园中景物大多依山而建,山景以及与之有关的便为主景(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客景的形态、位置、大小、远近等,都要受到主景的制约。

4.散点透视

山水绘画和园林艺术都属于空间艺术,在构筑物体的形体空间时,为了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关系,更加全面地组织景物,使观赏者或游览者在静态的景物中领略动态的审美体验,画家或园林设计师一般都会采用透视法。例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提到了画作中的透视原理:“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三远透视法。同样,园林景观是立体的山水画,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注意到景物设置的层次关系,处理好景物的前后、远近关系,对于近景要进行细致的刻画,对于远景,要表现出它们的空间延伸性和阔远性,通过近景和远景来烘托中景。通过散点透视,使游览者在园林中步步有景、步移景异。

作者简介:郜珏,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猜你喜欢
山水绘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大美山水
《山水》
山水怀抱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