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孟杰 陈大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是进行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媒介,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唤醒民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引导民众了解和宣传前线局势以及动员民众参与土地改革和解放区建设等功能作用;利用 “5W”传播模式分析发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标语口号蕴含着依据政治形势定位目标、契合民心民意制定文本、遵循传播规律优化内容、考量精神力量反思效果等功能密码;新时代应重视并合理运用标语口号的信息传达功能、情感感召功能、柔性管理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启发力。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标语口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3.01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107-05
《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语的含义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1],口号的含义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2]。标语口号以其短小精悍、覆盖面广、成本低和通俗易懂等特点,在唤醒民众、统一目标、动员群众以及宣传政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而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懂得,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3]重视标语口号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在意识形态表达更为迫切和复杂、信息传播渠道愈加多样、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标语口号仍是有效促进信息流动和增进政治认同的工具、媒介和载体。当前学术界对标语口号的研究,大多基于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修辞学和语言学等视角,本文则立足于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聚焦解放战争时期,以“功能呈现——功能密码——功能再造”的逻辑,探究其历史样貌、形成机理和时代价值。
一、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呈现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自由、独立、解放的战争。面对险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制作了一批立场鲜明、内容多样、表达通俗明达的标语口号来团结民众、瓦解敌人、服务革命宣传工作,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标语口号开展政治宣传和文教工作的经验。
1.唤醒民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争取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立新中国”为主要任务,制作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感召力的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口号在自卫战争准备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和夺取全国胜利阶段,发挥了“表明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决心”“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政治阴谋”和“帮助人民群众认清形势和前进的方向”等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久经抗战苦难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充满渴望、期待无比,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积极争取和平民主新阶段;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力量也有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心愿,积极追求国内和平,先后提出“反内战求和平”[4]和“和平、民主、团结”[5]等标语口号。但国民党独裁统治仍一意孤行,表面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背后却积极准备内战,“中国人民和国内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真实面目后,面对不少民众因久经战争之苦而对战争厌恶、惧怕,对虚假和平麻痹,对光明前途怀疑和悲观时,中国共产党又相继提出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6]“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7]和“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8]等标语口号,教育人民,武装全党全军。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犀利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政治阴谋,帮助革命群众认清正确形势和前进方向。“美国退出中国”“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奴才外交”和“反对中美商约”[9]等响应中国人民内心深层抗议和呐喊的标语口号更是振聋发聩,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2.引导民众了解和宣传前线局势
解放战争时期标语口号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被人民群众所接收、接受和传播,这对于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动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对前线局势的广泛宣传具有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顺应民心、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尽最大力量争取国内和平,“内战必须停止,是非留待后论”[10]的口号引导民众正确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为民心声。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后,在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人民解放军军事力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1]的口号武装思想,振奋人心。三大战役中,诸如“活捉黄伯韬,全歼黄兵团”这种鲜明有力、既易为指战员记忆和执行又易于指导全军行动的口号被广泛宣传,起到了较好的思想动员和政治动员作用。1947年,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2]的口号被提出,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解放战争时期标语口号在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前线战斗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反动派在其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采取重点进攻方针,将兵力集中在山东和陕北战场,“保家保田”的口号号召了本溪县、新宾县和阳信县等多个县的人民积极踊跃参军参战:阳信县全县在1947年3月有5 320人参军;本溪县土改后有3 800人参军;仅有110 000人口的新宾县半个月就有1 700名农民参军。“前面打蒋军,后面刨蒋根”[13]等口号在群众中广为传播,引导和动员前线军人和后方民众相互积极配合。“拥军优属”[14]的口号引导民众拥护人民解放军,优待革命军人家属,这极具温暖力量的口号也是前线战士最好的安心药,使他们更加心安神定的进行战斗。“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15]的口号号召民众和后勤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彰显了确保和提高前线物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3.动员民众参与土地改革和解放区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大多运用报纸、广播、墙壁、木板、纸币和石刻等方式传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覆盖面广和参与度高等特点,在那个新闻媒体并不先进、物质资源并不富足的年代,也因此成为动员民众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解放区建设的重要方式和载体。“耕者有其田”[16]的口号是对民众核心需求和利益的关切与回应,有效动员和鼓励了解放区民众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解放区建设。标语口号“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新中國的建设”[17]是对“以为战争结束就可以享福”论调的反对,呼吁民众要眼光长远,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此外,“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婚姻自主”“废除买卖婚姻”“反对包办强迫婚姻”“禁止缠足”“禁止溺女”“家庭民主和睦”和“妇女有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自由”[18]等标语口号的提出,在“妇女能顶半边天”观念的宣传,解放区妇女地位的稳固,女婴保护、男女平等的实现,家庭和谐、婚姻幸福的促进,解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后方是前线”[19]标语口号的提出,教育和引导了前线后方军民自觉将缴获物资归公,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私自扣留和破坏缴获物资的行为,这些物资也成为了解放区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
二、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密码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著名的“5W”模式,“5W”指描述传播行为时必须要回答的五个问题:“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拉斯韦尔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又将其分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分析”。[20]利用 “5W”传播模式分析发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标语口号蕴含着依据政治形势定位目标、契合民心民意制定文本、遵循传播规律优化内容、考量精神力量反思效果等功能密码。
1.依据政治形势定位目标
标语口号的创制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在进行目标定位时,理应做好控制分析和受众分析,即考虑清楚是“谁”在“对谁说”。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标语口号主要基于政治形势的特点进行控制分析和受众分析。其实,早在1917年,列宁就在《论口号》一文中指出“每一个口号都应当以一定政治形势的全部特点为依据。”[21]。抗日战争胜利后,备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环境有着热切的渴望,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民意的违背,中国共产党大声呼喊“反内战,求和平”;在识别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又坚定地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和“反蒋反美,联共联苏”等口号。政治形势是制定和宣传标语口号的重要语境,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政治形势的特点开展标语口号宣传工作,不仅增进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也揭露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质,让各界民众懂得了应该由谁来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如若在“武装自卫”时期就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则完全违背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不能做到应时、应事、应势。中共解放战争时期标语口号依据政治形势定位目标,还体现在对不合时宜口号的及时批判和抛弃,如对流传在重庆街头“军人第一”口号的批驳,指出“军人第一”容易使军人想到自己是超越人民的。[22]于是,迅速“扼杀”这种十分影响军民平等友爱与团结和谐的口号。
2.契合民心民意制定文本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在文本制定时,以民心民意的契合为取向进行内容分析。契合民心民意制定文本首先体现在标语口号文本内容上,即充分了解民心民意,依据民众要求规定和使用标语口号。如“反内战,求和平”“和平、民主、团结”“婚姻自由”“婚姻自主”“实行男女平等”“废除买卖婚姻”和“工农商学联合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等口号都是涉及人民关心、关切的问题。其次,契合民心民意制定文本也表现在对标语口号文本修辞形式的选择上。标语口号最大特点和优势即为好讲好传,这也要求制作标语口号时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的表达习惯和喜好,选择适当的文本修辞形式,做到明确规范、简洁凝练,以便更加凸显标语口号简短、明快、通俗等特点。1946年7月至8月间,新四军一师二团在苏中战役的李堡战斗中,团政治处提出:“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等口号,突出鼓动性、强调感染力,极大激发了部队的战斗热情,受到战士的欢迎。再如,标语口号“劳动发展最光荣,好吃懒做是耻辱”被恰如其分地提出,采用对仗的形式,兼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便于记忆和传播。
3.遵循传播规律优化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标语口号遵循传播规律优化内容,即基于媒介分析进行内容传播。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在内容传播的时间、方式和修辞上具有适时性、适当性和适宜性。具体来看:在传播时间上具有适时性,善于捕捉时机;在传播方式上具有适当性,善于拓宽传播渠道;在传播修辞的选用方面具有适宜性,善于激起民众的情感共鸣。如“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23]的口号内容就是遵循了传播规律,具有时间的适时性、方式的适当性和修辞的适宜性。在进行了一年自卫战争之后,各界民众认清了蒋介石的本质,看到了中共的力量,“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口号的提出适逢全国战略大反攻,军民上下斗志昂扬。此外,在修辞上,标语口号“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简短易懂,“呼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其铿锵有力,极具鼓动性和感染力,起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
4.考量精神力量反思效果
标语口号发生作用的机理主要诉诸于人的情感,激起人的激情,其效果的实现必须通过“精神变力量”的转换[24]。因此,对标语口号价值作用的评判不应只是它是否被说出,是否被看到和听到,更应当是它是否被转换为精神力量并付诸实践。标语口号一旦影响受众的知觉、认识、态度和行为,它便从激昂有力的言语被转化为能产生实际效应的精神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标语口号的效果检验基于其对于民众精神力量的动员情况。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标语口号振奋民众精神并产生有力的行动,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前线局势、参与土地改革和解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农商学兵一齐大团结,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工人有工做,农民有田耕,工资要增加,租息要减轻”,“取消苛捐杂税,生意买卖自由经营”,“学生有书读,教员要加薪”,“抗日军人回家受优待,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不光荣”和“打倒贪官污吏,赞成官吏廉明”[25]等涉及各个行业或职业的多个标语口号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团结和动员民众积极投入到“和平民主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三、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造
新时代标语口号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运用标语口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新时代要在承续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挖掘和塑造标语口号的信息传达功能、情感感召功能、柔性管理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启发力。
1.强化标语口号的信息传达功能
人类自古以来便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进行消息沟通和信息传递,网络通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其呈现形式、传播渠道以及传播速度的更新。标语口号不同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传媒、报纸杂志等常规信息传递渠道,它在物质资源极为匮乏、传播方式极为落后、信息沟通极为闭塞的年代就因其易于理解、便于传播、成本低廉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传达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标语口号的信息传达功能有效促进了民众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个领域信息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新时代要立足于标语口号的动态性特征,将主体性思想贯彻到标语口号“价值取向的明确”——“主题内容的确定”——“表达方式的选取”等全部创制阶段中,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充分考虑是在“对谁说”,围绕受众进行信息传达的可行性及目标分析,并依据政治形势的特点为“受众”制定符合其特征和需求的标语口号。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务必做到坚持群众路线,契合民心民意制定文本,讲究逻辑,以理服人。其次,标语口号的时间、方式以及修辞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信息传达功能,因此在创制和传播标语口号时,要遵循传播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考虑时间的适时性、方式的适当性和修辞的适宜性,注重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第三,还要注重对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打造立体化、多格局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凸显标语口号通俗化、大众化的特征和优势,强化标语口号的信息传达功能,促进信息更为及时、广泛和迅速地传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挖掘标语口号的情感感召功能
标语口号的情感感召功能是指标语口号在信息传达基础上对受众情感层面的感化和召唤,以达到教育、动员、激励和唤醒受众等目的。挖掘标语口号情感感召功能,晓之以理、動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利用标语口号开展统一目标、动员群众和引领思想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发挥了标语口号的情感感召功能。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标语口号发挥作用的形式和传播形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情感感召功能对思想宣传和组织动员效果的加持,仍值得我们重视。标语口号情感感召功能得以实现,主要是因为受众的表达需求得到认可或满足,标语口号的内容表述与受众的心理认知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和相容。因此,充分挖掘标语口号的情感感召功能可以从“标语口号内容的表述”和“受众心理认知的契合”两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利用标语口号通俗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的特征,在文本内容创制时既要避免冗长空洞,也要做到巧用积极修辞,力求寓意深刻、简洁凝练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才易于传播,易被受众理解才能实现情感感召。陈望道就曾提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指出消极修辞侧重“使人理会”,强调的是清晰晓畅,准确无误,重在锤炼词语句式;积极修辞侧重“使人感受”,强调的是有力动人,具体可感,重在巧用各式辞格。[26]第二,标语口号的创制和传播要契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实现受众对标语口号“客观认知和了解”与“主观肯定和赞同”的统一。受众只有在听到、说出标语口号并实现精神力量的转换,才有可能会认可并践行标语口号,彻底使激昂有力的言语转化为能产生实际效应的精神力量。
3.发挥标语口号的柔性管理功能
标语口号的柔性管理功能是指标语口号对人们意识和行动潜在的说服和影响。不同于具有刚性管理功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强制性的命令手段,标语口号“以人为中心”,依据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通过激发受众的认知共鸣来实现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标语口号通过墙壁、木板、树干、石头和纸张等形式,将社会政治话语进行通俗化、大众化表达,把党和政府的观点和立场传播、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也要善于利用标语口号篇幅短小的特点吸引民众关注信息,发挥标语口号语言通俗明快的语言特点激发受众情感,从而实现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社会动员。新时代在标语口号的创制和传播过程中,注重其柔性管理功能的发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标语口号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政党的“名片”,是政党形象与政治理念的直接体现,不仅是对当下现实的再现,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主动建构与生动展现。[27]第一,在创制标语口号时,要平衡好标语口号的精神凝聚和情感表达的关系。既要立足意识形态的可塑性和灌溉性,以“大众话”的方式利用标语口号去呈现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政策,又要注重受众的情感表达需求,实现受众在利用标语口号宣泄情感、表达意愿时,润物细无声的理解、接受并努力实践既定任务,潜移默化地实现精神动员和价值共识。第二,不同于法律法规等命令表达的严谨和威严,标语口号的创制应立足其柔性表达特质,通过对空间上的占领和在时间上的重复来强化其“话语权”,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状况、思维方式和心理感受等因素,以拉近其与受众的距离,激发认知情感共鸣。
4.突出标语口号的隐性教育功能
相较于具有集中性、明确性和强制性特点的专题教育、主题讨论和文件报告等显性教育形式,标语口号主要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和行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邮政标语、木板标语、石刻标语、墙壁标语、树干标语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融合,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新时代标语口号的创制和传播要立足其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突出标语口号的隐性教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力。具体来看,空间维度是指:营造良好的标语口号环境和氛围,恰当地使用报纸、宣传栏、横幅、广告牌、广播、电视和网络新媒体平台,将标语口号长久内化于受众所处的环境之中,实现隐性教育空间上的覆盖和渗透。标语口号应与其适用场合和情境高度适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标语口号的思想熏陶、情绪感染和信息环绕等作用。此外,也要平衡好标语口号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标语口号的创制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数量,粗制滥造只会造成标语口号“污染”。时间维度是指提高标语口号的持久性和感召力,通过塑造和提高标语口号的生命力来确保其历久弥新。标语口号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时代的记忆,创制和传播时要注重其历史性和真实性,在修辞的运用方面慎用夸张、排比和诘问等手法,真实才有效、亲和凝练才更易于广泛传播。确保标语口号具有感召力需要我们积极关注受众的主动性,提高受众在标语口号创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面向民众征集、修改相关主题标语口号的方式,提高民众在标语口号创制过程中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此外,注重增强标语口号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例如可以将书法艺术融入到标语口号的创制中。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书法艺术的加持无疑会增强标语口号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色彩,使其更具有生命力,潜移默化的进行精神引领、道德示范、审美熏陶,起到较好的隐性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4,74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7.
[4][5][10][22][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37,653,838,68,332.
[6][7][8][11][12][1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8,1195,1127,1207,1372,1213.
[9][13][18][19][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503,413,445,398.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76.
[15][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3,185.
[20]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35-36.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
[24]韩承鹏.标语口号的功能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56-61.
[2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0.
[27]张静,苏雪婷.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功能发挥的内在机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5):85-89.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