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多维路径

2023-11-05 15:14卞雨花吕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实效性课程思政

卞雨花 吕峰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现实回应,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是构建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进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重要工作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高校要着眼厘清对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和科学内涵的认知,凝聚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共识;着重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教学能力以及人格魅力,铸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硬队伍;着手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显性隐性育人元素,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法;着力搭建协同育人、社会实践以及网络互融等平台,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载体。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建设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3.0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102-05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要求,这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也是高校开展和实施课程思政实践的动员令,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然而不可否认,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诸如,对课程思政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不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如何挖掘”“如何融入”以及育人载体和平台“怎样建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达成。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凝聚思想共识、提升育人素养、创新育人方法以及搭建多元平台等多重维度,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问题,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厘清认知:凝聚课程思政的广泛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毋庸置疑,高校面向青年学生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含思政元素、每一堂课都理应承担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须协同前行,共同担负起育人之责。因此,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工作抓实抓细,进一步深化认知,凝聚课程思政的广泛共识,这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1.深化对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认知

我们党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出发,历来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主持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出台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科学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党和国家明确要求高校须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把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以及道德品行塑造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新高度。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关涉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现实回应;关涉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问题,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关涉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协同难题,是通过引导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进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创新之举。概而言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确立起来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抓手,唯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才能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2.深化对课程思政科学内涵的认知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前行的方向。课程思政的内涵极为丰富,其特征也非常鲜明。一般来说,课程思政是区别于思政课程而言的。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设的专门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建设、灵魂建设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高校的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与思政课程一样也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光荣使命。不过,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要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嵌入课程,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两者之间的价值指向、教育功能、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协同性、一致性是课程思政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高校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獨特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绝不是要改变课程的性质特点,而是要遵循学科专业规律、课程教学规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法律、时代精神、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尤其要注重防范“两张皮”或“贴标签”,因为“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机械相加”[2],需要秉持相机适时、贴切自然的原则,从课程知识体系出发,找准适中的契合点,把握适合的时机,做到导而无形、润物无声。事实表明,真正的“课程”与“思政”关系,好似“如春在花、如盐在水”,适时性、渗透性是课程思政的显著特征。

二、铸造队伍:提升教师课程育人综合素养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课程思政建设能否真正落实落地、见功见效,需要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人格正的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出发,综合施策,多维发力,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道德人格上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为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1.以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政治素养

正是因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学会打通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学会运用课程思政的“术”与“道”,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鉴于此,教师要搞好自身的思想理论武装,拓宽理论知识视野,夯实思想政治理论之基,努力用深厚的学理支撑课程思政教学。高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政治素养结合起来,组织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让教师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层,努力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进而实现“以学传道”。要举办教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尤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和海归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为主。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四史”知识、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此外,还要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将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升作为党支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组织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时事政治和教育法律法规,引导教师学会正确评价社会热点问题,从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2.以典型示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须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入手,努力使教师爱教、乐教、善教。须知,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要让课程思政教学“实”起来、“活”起来,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时政热点、立足学生思想实际,需要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精密的教学组织,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除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积累外,还需注重向校内校外课程思政教学的行家里手们学习,从他们身上借鉴和吸收开展好此项工作的有益经验。应该说,选树典型、示范带动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高校应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现场教学观摩活动,聚焦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方法改革,让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切磋交流、深入研讨,促进所有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或邀请校内外“最美教师”、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开设讲座,为教师提供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榜样,让教师见贤思齐,致力于上好课程思政课。或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大赛,坚持抓典型、树标杆,表彰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团队和个人,实现以局部带全域、以个体带整体。或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选树一批思想深刻、方法新颖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专栏,展示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色与亮点,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充分挖掘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

3.以师德涵养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和学业发展。高校要以整体、系统思维方式推进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不断涵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以更高标准修身立德,做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以躬身笃行教导学生、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为人、为事、为学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4]。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指出:“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5]可见教师师德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重大、意义非凡。涵养师德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一是以宣传教育为基础,通过举办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专题讲座、选树和表彰师德模范等方式,积极营造学师德、讲师德、守师德的浓郁氛围,引导教师自觉构建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二是以制度规范为保障,通过制定师德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师德规范要求,强化师德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教育和引导教师实现由外在道德规范向内在信仰转化,做到在日常中守师德、在细微处见师德;三是以考核评价为手段,评价教师要坚持突出师德为先,认真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师德违规“零”容忍,发挥师德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师德评价,引导教师强化道德自觉,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做情怀深、自律严、人格正的“大先生”。

三、优化方法: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怎样,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像“盐”,最好的方法是把思政之“盐”溶解到各门专业课程的“食物”中,使课程思政有滋有味、让课程育人水到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他们推崇平等、充满质疑精神。面对这样的群体,如果教师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和一味单向灌输的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因而,教师要探索采用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尊重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帮助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健全思想人格。从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存在的形态看,主要有显性、隐性两种,教师要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实际,学会挖掘和运用存在于两种形态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1.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显性育人元素

所謂显性育人元素,是指专业课程本身就有着鲜明的政治观点、价值倾向、生态文明意识、道德法治观念等育人元素。换而言之,思政育人元素存在于专业知识体系之中,并且是专业知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附加的,是专业知识体系内生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育人资源,“无需教师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转化,仅需教师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稍作一番挖掘和提炼就可直接嵌入课程教学之中。”[6]例如,“生态学”这门专业必修课程,仅从课程名称看,很显然,它就具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极好教材。教师应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主题,在讲授分析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时,应侧重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等方面入手,适时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融入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辅之以调查、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调查、生态文明志愿服务,让学生联系城乡有关生态文明的正、反典型案例,开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讨论。遵循类似思路设计“生态学”课程思政,紧扣教学内容和现实实际,不仅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做新时代生态文明践行者的自觉性,较好地实现了思政元素育人的效果。

2.挖掘课程教学中的隐性育人元素

所谓隐性育人元素,意指思政育人元素蕴含在各种专业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各种科学理论的深处,从表面看不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思政育人元素不是直接显露在专业课程内容之中,不是从专业课程中自然凸现的。其实,高校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都有思政元素,都有自己独有的价值引领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善于挖掘和拓展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事实表明,只有通过教师合理地整合、加工、提炼、转化,才能使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体系相契合。例如,“大学物理”课程比较抽象枯燥,物理专业知识本身不具有包含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元素,如果教师仅局限于简单地讲解与分析物理基础知识,不从更高的标准上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与提升,就不可能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从价值引领的视角看,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热爱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好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好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梳理专业知识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关联点,从物理学科的内在逻辑出发,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与物理规律的总结归纳,并联系钱学森、程开甲等爱国科学家潜心研究、科学报国的生动感人故事,勉励学生学习先辈们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对祖国的热爱情怀,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需求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如此,十分贴切自然地将爱国理想、科学精神、坚毅品格传递给学生,融思政育人元素于无形,这才是一种“融盐于汤”式的教育教学。

四、拓展载体:搭建课程思政的多元平台

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要在协同育人、载体拓展等方面系统设计,一体运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课程思政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不应该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说教,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讲,而应该注重向社会生活延伸。因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积极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不可否认,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单一、过程单一、载体单一等短板和不足,制约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改变此种状况,高校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载体,努力使课程思政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高校教师拓展到社会精英、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实现多层次、全方位转变升级,助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1.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为了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与活力,高校须搭建起学校与企业协同、高校教师与社会精英协同的育人平台,让教师走出封闭的小天地。应当承认,高校教师长期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不仅导致教师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而且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缺乏丰富且鲜活的新素材。因此,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活动场域,为教师提供接触社会、深入生活的机会,让教师走向社会大天地。例如,可分期分批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场域的拓展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洞察社会,了解国情,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的缺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认知升级、素养升级和能力升级,而且有助于教师把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引入课程思政课堂,为课程思政教学注入活水,实现课程思政与现实同频、与时代同行。另一方面,高校应整合教育主体和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的协同育人作用。例如,可把社会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领军人才、知名学者、最美劳动者、优秀企业家、大国工匠、抗疫英雄、杰出校友等请进高校,走进教师中间,与教师平等对话、深入交流,形成高校教师与社会精英的有效互动,激活协同育人的真实效力。

2.積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和环节。高校应主动加强与机关、社区、企业、乡村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搭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7]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既饱含着对青年学生的殷殷期待,同时也深刻阐述了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高校要引导学生拥抱火热的社会生活,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多方面为其创造灵活参与的机会和平台。或组织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工矿企业、街道社区,让他们多维度了解社会、接触民众,深刻感知社会进步、时代变化,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或组织他们瞻仰、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创新园等,让他们懂得历史,珍惜现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或组织他们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援边支教、创新创业,让他们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在实践中陶冶思想、学习本领、磨砺品质、增长才干。或组织他们参与企业科研攻关、乡村农副产品推广、社区疫情防控、生态文明执法检查等,让他们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中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有效地转化为报国行。

3.积极搭建网络互融平台

为了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势,课程思政要因“势”而新,在全媒体传播的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因此,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传播的新变化、新要求,活用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首先,利用网络平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师应积极利用和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依托网络传播平台,精细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主流价值、先进文化,帮助学生筑牢思想根基,这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其次,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需求,“把课程思政课搬到线上“云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9],在线讲授专业知识,在线与学生交流答疑,增强参与度和互动性,促进线上线下“互融共生”,实现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相互补充;要转换课程思政话语表达方式,研究网络传播艺术,积极使用学生熟悉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消除话语差异,创新话语方式,把课程思政内容以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实现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互动互融,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从理念、队伍、方法和载体等多重维度发力,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链条和全过程,将有助于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同时,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讲好课程思政的道理也是一个协同联动、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6]陈中,王蕊.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生成的四重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30,30.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葉,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12.

[7]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光明日报,2022-04-26(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1).

[9]余玥,谷慧玲.关于新时代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3):69.

[责任编辑:邢炜真]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实效性课程思政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