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桢豪 贾卉
摘 要 教材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实现外语教学的育人价值。本研究基于拜拉姆对教材文化内容的评价框架,以高一年级牛津版教材和上教版教材为语料,通过对比两版教材的文化内容分布情况,发现牛津版教材涉及的主题范围广泛、具有趣味性,但分布不均匀,有更新迭代的空间;上教版教材选题更为新颖,涉及更多中国特色文化,注重学生思想价值引导和核心素养培养,但缺少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一线教师应充分利用上教版教材特色,克服不足之处,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牛津版教材;上教版教材;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 G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4-0045-04
依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年通过教育部审核,以下简称“上教版教材”)于2020年秋季在上海高一年级试用。相比《英语(牛津上海版)(试用本)》教材(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通过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核,以下简称“牛津版教材”),上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设计与使用效果值得大家关注。本文基于拜拉姆对教材文化内容的评价框架,对上教版必修三册教材与牛津版高一上下两册教材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探究两版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布与占比异同,并为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外语教学中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教學是实施跨文化教育最主要的阵地之一,也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渠道[1]。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阶段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予以高度重视。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说明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载体,教材需要教师们更多的关注。
夏谷鸣认为:“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的技术发明与创造等;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2]新课标中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六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知识涵盖了“主题语境”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和“人与自然”。 新课标的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总目标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特别是“文化意识”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课程总目标直接相关,关注文化意识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忽视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是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研究现状
教材是文化导入的重要途径,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3]。学者们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了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对教材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索格飞等人认为,当前国内外语类教材评价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依据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实证性评价研究极少,多数研究旨在评价国外的教材评价体系或提出经验性教材编写建议。而高中教育是学生迈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其教科书的文化内容值得关注。[4]
胡晓菲基于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框架,发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册的中国文化内容丰富,语言材料真实,但相关文化主题分布不均匀,文化内容缺少深度。[5]高苇苇对比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和上海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发现,两版教材重视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人教版文化所涉及的文化更加全面,牛津版的话题更加新颖。[6]上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是立足于新课标的教材,于2020年出版,但目前对于此版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还较少。
(二)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
拜拉姆认为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7]他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ICC)被认为是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最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8]另外,拜拉姆还提出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9],该模式包括八个维度(图1),从主题划分来看,该评价模式框架分类系统且全面,颇具理论高度[10]。主题具体解释1社会身份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种族2社会互动礼节重视度、局内人或局外人3社会化与生活圈家庭、学校、庆典仪式、就业4文化定势与国家认同民族固有模式的典型标志5道德与行为道德、日常活动和宗教模式6社会与政治体制国家政体、法律法规、医疗保障、地方7国家地理具有重大意义的地理事实8国家历史看作是国家象征的历史和时政
拜拉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的框架内容与新课标提出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主题相契合[11],其对文化的划分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话题,还涉及了价值信念,与新课标倡导的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相契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语料和方法
研究语料主要包括:(1)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高一上下学期两册的“Reading”和“More Reading”板块,每册3个模块,每模块2个单元,两册共计24篇文章;(2)上教版教材必修三册的“Reading and interaction”和“Cultural focus”的“Reading”板块,每册4单元,三册共24篇文章。在梳理教材内容时,笔者对目标文本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手工标注统计。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两版教材中涉及了哪些文化内容?(2)上教版教材和牛津版教材在文化内容上的分布有何异同及优劣?(3)针对分析结果,教师如何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
三、研究结果
在选取的文章中,两版教材都涵盖了拜拉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中的每个主题,部分课文涉及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中的多个主题,其中,牛津版教材共有30处体现了主题,上教版教材共有42处体现了主题,可见两版教材都有较多内容体现了文化主题。
牛津版教材文化内容涉及的主题主要集中在道德与行为(30%)、国家历史(16.7%)、国家地理(13.3%)、社会身份和社会群体(13.3%)以及社会互动(13.3%),对于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日常生活知识的关注度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牛津版教材文化内容涉及的主题分布差异较大,如道德与行为主题占比30%,而文化定势和国家认同、社会与政治体制主题占比仅为3.3%。
上教版教材文化内容涉及的主题分布相对均匀,具体来看,国家历史占比19%,国家地理占比16.7%,社会身份和社会群体占比14.3%,社会化与生活圈占比14.3%,文化定势和国家认同、道德与行为各占比11.9%。相比牛津版教材,上教版教材在文化内容主题上考量相对全面。
四、发现与讨论
(一)牛津版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牛津版教材的优点
第一,涵盖文化主题广泛。牛津版教材基于2003年版课程标准编写,涉及当代社会、自然环境、学校生活、体育、商业等内容,涵盖主题全面。牛津版教材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高一上册教材Unit6的“More Reading”板块对比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体现该教材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视。牛津版教材契合当时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在编写时紧密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文化视角,体现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二,注重选材的趣味性。牛津版教材在选材上注重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并配备了生动的插图。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该教材选择的文本多为短小有趣的故事。如高一下册教材Unit 1“Reading”板块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通过跌宕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进行持续阅读,感受英语语言的文化魅力。以“趣”带“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素养和意识,是牛津版教材的重要特点。
2.牛津版教材的不足
第一,文化内容主题分布不均匀。牛津版教材虽涉及的主题广泛,但分布比例并不均匀。如上分析,牛津版教材在“道德与行为”主题上的内容占比较大,而在“文化定势与国家认同”“社会与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化和生活圈”主题上的内容涉及较少,各主题内容整体分布差异大,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文化意识的平衡发展。
第二,文化内容缺乏时代感。牛津版教材出版至今已近二十年,教材中不乏经典选题,但随着时代的推进,教材中的部分选题亟须更新,这样才能更贴近现代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上教版教材的优点与缺点
1.上教版教材的优点
第一,中国特色文化内容丰富。牛津版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课文只有3篇,而上教版则有6篇,主题明确,文化教育导向性强。如,上教版教材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Cultural Focus”主题是“舌尖上的中国”,内容为中国小吃及其相关的文化节日和文化理念的介绍。同册第三单元的“Cultural Focus”介绍了中国苗族的特色服饰,引导学生探寻传统服饰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总体来看,上教版教材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落实了新课标“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2]精神内涵的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文化内容富有代表性和时代感。上教版教材选取的素材不仅真实,而且十分贴合当下社会生活。如,必修第一册教材第三单元的“Cultural Focus”主题为“互联网外卖服务”,颇具代表性和时代感,话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必修第二册教材第二单元“Cultural Focus”的课文是诗人Brain Patten的诗歌“The Geography Lesson”,讲述作者在美国高中的学习生活;第四单元“Reading and Interaction”板块节选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引领学生品悟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总之,上教版教材在选题上包括了更多的时文及英美经典作品,内容更有代表性。
第三,注重思想性。上教版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思辨意识的培养,人文性特征明显。如,必修第二册教材第四单元的“Cultural Focus”讲述了爱因斯坦、梵高、华罗庚等伟人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故事,學生不仅能从中学到“如何成功”,也会思考“何为成功”。必修第三册教材第三单元的“Reading and Interaction”为学生展现了不同文化中的“美”,启发学生思考何为“美”。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情感价值观培育的载体。上教版教材在选材中注重育人价值,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形成积极情感,坚守美好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上教版教材的不足
上教版教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对比内容不足。上教版教材的课文涉及多种文化,既包括本族语文化,如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又包括目的语文化,如英美文学、澳洲历史,还包括非英语母语国文化,如意大利佛罗伦萨、南极斯科特小屋等,但文化对比的呈现相对较少,需要教师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进行拓展。
五、教学启示
随着上教版教材的投入使用,牛津版教材逐步退出上海高中的课堂,成为历史。一线教师需要熟悉新教材,充分认识到上教版教材的优劣,不断挖掘和利用上教版教材的长处,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让多模态时文外刊走进课堂
上教版教材选材话题新颖,紧贴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对主题导向明确的板块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时事热点走入英语课堂。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模态时文外刊,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上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第三单元“Cultural Focus”聚焦“外卖”话题,近些年关于“外卖是否健康”“外卖员职业现状”等话题的多模态语篇、时文外刊无万大千,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考虑引入同话题、同情感价值的高质量文本,深化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考。
(二)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是实施跨文化教育最主要的阵地之一[1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挖文本背后的逻辑,从风俗差异、价值观差异、历史差异、地缘差异等多个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实际上,上教版必修三册教材关于中西方文化知识对比的内容并不丰满,更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实际增加阅读素材,拓展课堂阅读范围,模拟课文场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语言,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鼓励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新课标要求“开展英语实践活动,用英语给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14]。立足上教版教材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内涵,选择经典“中国故事”融入课堂,鼓励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国文化,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与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用高中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教师设计好全面丰富的主题、做到显性隐形结合、选择好多元立体的讲述视角[15],注重与课文主题的关联、情感价值的关联。可以说,教师指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就在于传递选材的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六、结语
本文基于拜拉姆对教材文化内容的评价框架,以高一年级牛津版教材和上教版教材为语料,对比分析了两版教材的文化内容分布情况,发现牛津版教材涉及的文化主题范围较广,注重趣味性,但主题分布不均匀,课文内容有迭代空间。上教版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新版教材,其文化内容更具代表性和时代性,涉及更多中国特色文化,注重思想价值引导和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上教版教材的使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化差异,让多模态时文外刊走进课堂,鼓励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针对上海高一年级的牛津版两册教材和上教版必修三册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未涵盖整个高中学段教材的所有课文,所选取的语料相对有限。上教版教材每单元的各板块编写都有“基于单元主题”的特色,若能考量所有板块的文化内容,并进行本族语文化、目的语文化、非英语母语国家文化等内容的对比研究,研究结论或许会更加全面。本文虽基于拜拉姆对教材文化内容的评价框架,但针对语料的主题标注不能完全排除研究者的主观色彩,因此还需要开展多维度的系统分析研究。另外,必修和选修教材的难度编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若未来将整套教材进行考察,研究价值将会更大。
(戚桢豪 贾卉,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37)
参考文献:
[1][13] 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2] 夏谷鳴.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93-97.
[3] 束定芳. 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4] 索格飞,翁立平,顾力行. 我国30年跨文化交际传播教材的分析评估(1985-2014)[J].外语界,2015(3):89-96.
[5] 胡晓菲.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研究——基于文化意识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56.
[6] 高苇苇. 新人教版和上海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导向的对比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5.
[7][9] 拜拉姆. 从外语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文集及思考[M].韩慧,荆红涛,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138,159.
[8][10] 孙有中,廖鸿婧,郑萱,等.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21:167.
[11][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2,115.
[15] 杨吕娜.高中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7):125-131.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