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构建

2023-11-05 15:46马娟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马娟

摘  要:基于协同创新中的三螺旋理论,从安徽省属七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出发,分析并汇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政产学”合作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即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处于核心地位、大学和科研院所处于基础地位、用户处于监督地位、金融机构处于协调地位的立体三螺旋创新模型,试图为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新机制、新思路,服务于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省属高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政产学研用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5-021-08

一、引言

自从提出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生产与传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任。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非常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根据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高校获奖情况可知,高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方面成绩显著的高科技成果。《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于2022年6月在北京出版,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多种方式转让的科技成果均呈上升趋势;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不断推进等。然而,据官方报告可知:尽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取得显著进步和效果,但高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依然明显,如对相关政策制度理解不够,缺少可供参考的经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团队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仍需构建;科技、财政、税收、人力等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程度不高,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相适应的相关资产管理改革制度还需深入探讨等[1]。

传统体制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等不良局面。因此,对现有的转化机制进行优化创新是促进高校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完善这一机制就可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步伐,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故笔者选取安徽省省属的7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整合并分析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安徽省属高校

据安徽省2021年教育事業统计公报可知,安徽省属高校共有18所,分别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其中有七所高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由上表1可知,七所高校中仅有安徽大学一所“双一流”高校,它拥有超过安徽师范大学2倍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仅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不是省部共建大学;从博士点数量来看,安徽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是数一数二的,安徽中医药大学较少,仅有3个一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科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安徽理工大学的二级学科硕士点高达113个,而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却没有二级学科硕士点,说明该两所高校以硕士一级学科点为主进行招生、培养和管理。由于以上七所省属高校都拥有博士点,且其综合实力在安徽省18所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也较强,故本文选取此七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科技管理工作中是一个专有名词,国外相似的概念就是“技术转移”即“technology transfer”。学者贺德方总结了美、英、欧三个国家地区协会或联盟的观点发现,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技术转移是科研机构的一种权利——向其他机构转移新技术的使用权并使之商业化[3]。《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与国外把技术转移看做是一种权利不同的是,该法侧重于科技成果物化的过程和结果,故沿用此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机制”为: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4]。国内外没有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词作专有解释,故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和前文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定义为:促使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工艺、材料等的工作原理或运作规律。

3.三螺旋理论

受 DNA结构的启发,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与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多夫联合出版了一篇《三螺旋——高校、企业、政府关系: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实验室》来阐述论证三螺旋模型,标志着三螺旋理论的正式诞生[5]。三螺旋理论是一种对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强调三者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三者因市场需求而联结起来,在科学、生产和行政三个领域形成三种力量,三力合一并以螺旋上升式的力量作用于共同的利益目标[6]。传统三螺旋模型为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构成的相互交叉与重叠的“政产学”协同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大学是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主体,发挥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作用;产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三大主体以经济发展需要为纽带连接在一起,三股力量互动、交叉,带动创新活动螺旋上升。当前,传统的三螺旋模型逐渐发展为四螺旋模式、三三螺旋模式以及立体三螺旋模型等,下文将详细介绍立体三螺旋模型对于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的指导和应用。

三、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政府和产业是三螺旋模型的主体,是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得以运转的必要主体。因此笔者浏览各高校官网再结合访谈结果,从高校、政府和产业三个层面分析当前省属高校“政产学”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相对僵化,缺乏实效性

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高校科研规章制度,有利于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开展。然而通过调查發现,省属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相对僵化,缺乏实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部分高校对相关改革政策解读不够到位,政策公开具有滞后性。近年来,国家和安徽省级地方政府都围绕科技资源统筹规划、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出台不少文件,各种政策文件极具针对性和可借鉴性。但浏览官网发现,部分高校公开的管理办法仍停留在2012年,并未根据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最新政策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办法,说明高校对相关改革政策解读不够到位,导致最新政策的效应发挥有了滞后性。而且有2所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校内政策信息进行了限制,仅供校内地址访问,这不利于其他主体比如用户、金融机构等了解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动态,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互通和快速获取。

其二,对科研辅助人员激励力度不高、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在5所高校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中,笔者发现有3所高校在科技人员的岗位设置、分级聘任、绩效考评等评价体系中,把对科技成果培养和转化的贡献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对在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但是仅有1所高校特别出台了对科研辅助人员的奖励办法。在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方面,仅有2所高校提出了试点方案,有4所高校规定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净收益的20%归学校所有,8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由此发现安徽省属高校的收益分配制度,都是采用“单一比例”方案,该方案制度相对僵化,不具灵活性,难以实现纵向公平。

其三,科技中介机构“桥梁”作用不明显。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是指从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的第三方组织。通过浏览官网可知,各省属高校基本都有与中介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比如安徽医科大学与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机制,采取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知识产权运营与转移转化;安徽理工大学鼓励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委托前通过合同来约定中介费用;安徽中医药大学鼓励高校内外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中介服务,并可从其税后收益中抽取不超过10%作为中介费用。然而与国家的科技中介机构相比,安徽省属高校的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是资产经营公司和大学科技园,类型较为单一,有一定数量但规模小,真正通过中介机构完成转化的成果数量少,“桥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能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2.政府服务高校成果转化工作意识不强,缺少总体布局

三螺旋模型中,如果说大学是知识链,企业是产业链,那么政府就是整合二者利益的政策链,既能为大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其进行大规模研究与试验,又能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政策和引导性产业政策等支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通过查阅安徽省一系列政策文件、搜集相关政府作为,发现政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服务意识不强,缺少总体布局,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与法规政策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践行体系未同步跟上。近年来从国家到省政府层面都相继出台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文件,然而安徽省的政策文件大多停留在发布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践行、监督阶段并未倾注太多心血,出现虽有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可行性较低的局面。

其二,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不能确保科技成果的安全,这导致交易市场秩序不稳定,间接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使高校和企业双方在转化工作中都存在较高风险。

其三,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育、财政、审计和科技部门等多部门协作,但各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仍处于初步磨合的状态,尚未形成工作合力,造成工作效率偏低、沟通不畅等问题,不能有效服务高校。

3.企业与高校之间科技成果供需错位,信息不对称

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和企业在经营目标、价值观、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二者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上必然会产生冲突,最直接的矛盾就是二者之间供需是错位的,原因有三:一是高校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高校的科研成果是与科研兴趣或是与前沿热点相关的,没有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归宿的研发模式,此外,在现行考核体系下“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都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成为有效供给成果的却很少。二是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最需要技术支撑的,然而由于自身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的技术成果基本可以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加上自身资本有限,没有更多精力、财力去尝试新的技术产品,故对于高校最新的科技成果需求不大。三是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够,整体来看90%以上的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能力不足,缺乏转化条件。加之技术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明朗等原因,企业单独研发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成果意愿低,从而制约新产品的创新与转化。

通过浏览七所高校科技处官网发现,只有一所高校在科技处官网有专门的企业需求模块,将企业所需要的最新技术、产品需求公布于此,供科研团队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接相关企业。但最新一条企业需求是2022年4月发布的,已近一年未更新。说明高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高校双方获知的信息不对称。其他高校应及时宣传企业需求信息,既能帮助企业快速找到合作伙伴,又能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明需求方向,致使学校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归宿的研发模式,从而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使得企业与高校之间供需适配、信息对称。

四、基于立体三螺旋模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构建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传统“政产学”模式分析

由上文可知,在传统的“政产学”三螺旋模式下,高校、企业、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缺乏实效性;政府缺乏总体布局;企业与高校之间供需错位。再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社交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复杂,企业之间技术障碍较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独立且分散、三者合作资金不足、科研成果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已然成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这说明传统的“政产学”模式已无法更好地满足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需求和新变化。

2.立体三螺旋模型指导下“政产学研用金”新机制的构建

基于此,国内外不少学者也相继提出“政产学研”、“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金中”和“政产学研用金”等发展合作模式,传统的三螺旋模型也逐渐发展为双三螺旋模式、三三螺旋模式[7]。柳剑平和何凤琴在研究赣江新区发展模式时,构建了涉及更多主体的立体三螺旋模式,为赣江新区开辟了协同创新的新路径[8]。安徽省科技厅2021年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9],可见六位一体的转化机制已被政府相关部门所认知和接受。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构建以企业为核心,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用户和金融机构六方主体協同创新的立体三螺旋模型对于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图2所示,分别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主导地位的政府、基础地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协调地位的金融机构以及处于监督地位的用户。由政府和企业牵头,在用户的监督和金融机构协助下,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基础研究阵地,多方协作、互通有无的立体三螺旋模型能弥补传统“政产学”三螺旋模式的不足,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那么各主体如何在新机制中发挥协同作用助力高校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呢?如图3所示,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引导、调控、约束其他主体的行为,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企业处于核心位置,与市场用户接触最密切,因而是沟通“学”“研”“金”“用”的重要平台,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和科研院所处于基础地位,大学为科研院所输送创新人才,科研院所为大学传授前沿知识科技,二者是科技成果的首要产出地和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在接收其他主体的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后,有针对性的展开研发活动;处于监督地位的用户则是将自身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其他主体,监督并影响其他主体的创新过程;金融机构则是处于资金支持和资源协调地位,与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本优势互补,为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资金支撑。

图3既明确了“政产学研用金”各主体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要职责,又勾画了六方交叉融合、协作创新的简图。高校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不是依靠单个主体可以完成的,是涉及多主体的系统性复杂工程,需要六方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由图可知,各主体在新机制中地位不同,其承担的角色就有所不同,有着明显不同的实践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发挥各主体的才能、挖掘各主体的潜力,就成为解决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存问题、构建新机制的关键。

五、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实践路径

为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各方主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以自身为出发点,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协作关系。当各主体优势互补,形成井然有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就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新机制,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新机制具体的实践路径如下。

1.“政”即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

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提供的财政支持等是高校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催化剂,是三方合作发展的根本保障,能够推动成果转化活动的具体开展。因此针对上文问题,政府要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营造良好氛围来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安徽省政府可以在国家《转化法》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应安徽省属高校的《安徽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法》,并颁布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法律细则,严格落实法规的实施、践行和监督阶段。第二,结合安徽实际,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约束各领域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科技成果的法律安全,防止其被盗用或被侵权。第三,政府相关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作完工,比如财政和审计部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宣传和工商部门为各主体搭建沟通平台,教育和科技部门连同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各主体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各部门联动聚合力,共谱服务曲。第四,发挥财政职能为成果转化工作设立专项基金,并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同时鼓励其他主体参与合作基金,为转化工作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风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在新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新机制中扮演支持、引导和组织的角色,要能够引导得住、调控得动、约束得住其他主体的行为,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的制度保障,方便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从而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2.“产”即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

“产”不是指某一产业,而是指构成产业的某些企业,是具体的经济实体。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不仅是安徽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甚至是全国大多中小企业的痛处。因此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核心主体作用。第一,企业既是科技成果的产出者,又是需求者,更是使用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非常熟悉和敏感,能够接触到最新消息,因此企业要及时地将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地反馈给其他创新主体,确保各主体以市场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成果研发与转化。第二,相较于“学”“研”“产”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弱,目前正处于缺乏核心技术的窘境,企业可通过与安徽省属高校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引进高校的科学技术,为企业培育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第三,企业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激励制度和收益分配指标来挖掘内部员工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创新积极性,从而壮大本企业的科研团队实力。

在新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要在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兼顾好与各个创新主体的联系:在研发阶段,发挥整合创新资源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协作开展研发;在中试阶段,发挥信息反馈作用,通过收集用户对产品或技术的反馈意见,为高校和研究院所下一步的科研活动指明改进方向;在规模化生产阶段,发挥市场推广作用,通过向市场宣传并推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来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为成果转化赢取良好口碑。

3.“学”即处于基础地位的大学

“创业型大学”是第六届三重螺旋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主题,凸显了大学在三重螺旋模型中的重要地位。大学可谓是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推进器,发挥着知识链、创新链的作用。因此针对上文问题,大学要强化成果转化意识,全方位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第一,高校科研处对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最新政策进行剖析解读,再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办法,对不涉及到学校机密的政策文件信息予以公开。第二,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制度,健全科研辅助人员及与成果转化有关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省属高校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其他大学的分配方案,比如结合校情逐步提高奖励比例,针对一些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规定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净收益的90%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或个人;校方专门提供畅通的监督、协调渠道,为解决分配争议问题提供官方支持;各二级单位学院在学校的激励制度之下,综合科研辅助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长、产生效益等各方面情况,制定“阶梯式”的奖励分配方案。第三,各省属高校要結合自身学科定位和学校优势,做好统筹规划,建立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借助专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寻找与本校科研方向相契合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跟学科相近的高校合作开展科研,比如2023年2月安徽农业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对于两校的科研成就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新机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大学,是科技成果的产出地,是科技成果得以实现转化的前提基础。大学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或将成为科研工作者,直接创造出科技成果,创新人才或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的微观执行者,为其他创新主提出谋划策,保障整个机制的良好运行。

4.“研”即处于基础地位的科研院所

虽然同处于基础地位,但科研院所与那些以探索性基础研究为主的大学相比,是围绕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而开展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创造性、交叉性及战略性的关键科研活动,应用研究和有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居多。因此,科研院所要立足应用为导,从以下几方面全方位联合高校攻坚克难,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第一,科研院所围绕安徽省产业发展的需求,常态化组织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发布、推介、路演、专场对接等活动。第二,积极与省属高校展开人才培养、科技交流、技术合作等,比如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与中科大、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点,为安徽省培养重要的科研生力军。第三,依托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平台,为其自身提供成果汇交评价、商业化咨询、技术集成、企业推广等服务,继而帮助高校提升成果转化率。第四,在安徽省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持续研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的新产品,进而增强企业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三螺旋理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科研院所与大学将成为知识资产的主阵地,带头吹响科技创新的主旋律。因此在新机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科研院所要充分利用知识优势、技术优势,联合其他创新主体,助力高校攻破成果转化难题。

5.“用”即处于监督地位的用户

“用”是实用化,是市场,是技术创新成果的终端用户。用户既是科技成果的消费者,又是需求者。这里所指的用户不单是个体用户,也可以是购买此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政府、企业。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受众,通过吸引市场用户的注意,从而产生消费行为,为科研人员带来相应的利益或成就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带来阶段性成功。因此,用户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全方位发挥对其他创新主体的监督作用。从被动角度讲,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品研发之前,就可以收集、调查市场及用户的需求信息,准确地分析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偏好。从主动角度讲,市场用户应主动发挥其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在科技成果被企业转化为产品、技术、工艺并投入市场使用后,市场用户应及时将使用感觉、产品优缺点、个性化需求等反馈给企业。

在新机制中处于监督地位的用户,不只是作为被动主体去购买并使用成果转化来的产品,而是要主动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主动影响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过程,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研发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被动和主动的双向协同,让科技工作者知晓市场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大幅度减少研发的盲目性。

6.“金”即处于协调地位的金融机构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因其特殊性,在整个新机制中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发挥着协调者的作用。因为没有金融的支持,任何技术成果都无法实现有效转化。金融是当今社会经济的“命脉”,而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恰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切入点。与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不同的是,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具有营利性、目的性和风险性。基于此,金融机构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全方位提升转化效率。在研发阶段,金融机构通过对科研项目多方评估,提前锁定最有潜力进行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企业并重点扶持;在中式阶段,由于中式经费投入较大、风险较高,金融机构与政府一同参与成果创新转化联盟,将“政产学研用金”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由政府直接购买产品,为首购者提供风险担保,此外政府还要建立相应的评审监督制度,确保中式环节资金不断链,研究可持续;规模化生产阶段,金融机构通过可转化优先股、无担保可转债等方式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注入流通资金。

在新机制中处于协调地位的金融机构,要动用其融资的灵活性,接收社会和市场的信息流动,发挥对主体间交流、资源有效分配的协调作用,促使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源优势互补,构建出一种既符合市场规律,又适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柔性机制。

六、結语

在三螺旋理论指导下,立体三螺旋模型的构建使得六位主体因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共同目标而凝结在一起,为确保“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新机制的有效运行,各主体必须对自身角色定位有清晰认知,发挥自身在新机制中的作用。然而,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在建设新机制过程中,摩擦和冲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既需要政府这双有形之手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和政策法规,保障各方合作可以低障碍进行下去,又需要市场这双无形之手建立各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充分调动各主体的有利资源,从而确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13-16.

[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R].安徽:安徽教育出版,2021.

[3]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6.

[5]亨利·埃茨科瓦兹.国家创新模式: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6]周倩,胡志霞,石耀月.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反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06):54-60+126.

[7]吴卫红,陈高翔,张爱美.“政产学研用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三三螺旋模式及机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8(05):1-10.

[8]柳剑平,何风琴.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以江西赣江新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08):75-81.

[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安徽着力打造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EB/OL].(2021-7-23).https://www.most.gov.cn/dfkj/ah/zxdt/202107/t20210713_175834.html.

Construction of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Provincially-administered Universities in Anhui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Model

MA J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seven universities administered by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ix-pronged mechanis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government is in a leading position, enterprises are in a core positio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in a fundamental position, users are in a supervisory position,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in a coordinating position. This triple helix innovation model attempts to provide new a mechanism and idea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provincially administered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Anhui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words: Triple Helix Theory; Provincially Administere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 Six-pronged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