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青青 胡军成
(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湖北 430074)
民族高校建设要更好地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实现、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提升。在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的指引下,新能源技术相关产业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新能源技术相关人才较为短缺,本校为民族院校,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会选择回到民族地区就业,新能源技术相关人才高质量的培养,对于民族地区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教育部于2019年10月份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课堂应满足“两性一度”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明确了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实行科研反哺教学模式,推动高等院校及时将科学前沿以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用于保证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本论文立足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新能源技术》,探索建立了以教材为主线,科研反哺教学为辅线,及时将最新科学前沿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更新,有效增加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增加探索科学研究的兴趣,进而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1-4]。经过5年实践证明,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接下来,将对科研反哺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典型教学案例、实施效果进行论述。
我们强化课程顶层设计,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新能源技术》课程放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同时在该学期设置了配套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内容包含新型光催化制氢技术、钙钛矿类光伏电池材料的制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制备太阳燃料等内容。除了将科学前沿转化为理论教学内容外,基于科研平台,将实践内容与《新能源技术》理论内容匹配,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实验室,体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基础理论与专业实验融合,可以更好地执行科研反哺教学育人理念。此外,完善了教学目标,在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强化绿色低碳教育,树立节能减排理念),新增加“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兴趣”这一目标。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保证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5-6]。在一个领域从事研究多年的学者,对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把握准确,可以做到对专业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中南民族大学化材学院有数十名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教师,为充分利用上述人才资源,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根据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连贯性,将整个课程内容重塑。将全部课程内容分为两大专题:低碳减排的化石能源替代技术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将新型二次电池、光伏电池、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超级电容器等内容纳入第一专题中讲解;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太阳燃料等内容纳入第二专题中讲解。其次,我们根据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将师资进行模块化,任课教师做到术有专攻,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保证科研反哺教学的准确性以及教学深度。
大量的科学研究使得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研反哺教学的过程可以对知识体系、学科前沿进行有效补充[7-9]。以光伏电池章节为例,目前教科书主要介绍的光伏电池技术为:硅基光伏电池、薄膜型光伏电池、染料敏化光伏电池、有机光伏电池。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从不到4%提高到30%左右,成为太阳能行业中巨大潜力股。由于出现时间短,很多教材中并未出现该部分内容,我们整理了该研究过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文献,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的关键内容,以时间轴为顺序,向同学们讲述。例如,Miyasaka等人于2009年第一次制造出钙钛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Park等人通过改善工艺,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至6.5%(2011年);Snaith等人用Al2O3层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中的TiO2层进行替代,将电池能量效率提升至11%(2012年);2013年,染料敏化电池之父Gratzel等人进一步优化工艺,制备了光电转化效率为15%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截至2021年11月,串联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达到30%。该部分内容讲完以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又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及学术报告,并提交了自己撰写的相关综述论文,还有数位同学在研究生阶段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的研究。
以燃料电池章节为例,燃料电池中涉及五个电催化反应:氢氧化反应、氧还原反应、氢气析出反应、氧气析出反应、小分子的催化氧化反应。燃料电池的发展与电催化技术突破密切相关。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从事上述电催化剂研究的人非常多,在讲述燃料电池部分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含单原子催化剂、铠甲催化等概念,扩充了学生视野。在配套的综合实验中,学生完成了电催化分解水探索实验,尝试了氢气析出反应、氧气析出反应,分析了线性扫描曲线、循环伏安曲线、阻抗测试等电化学数据,更深入地了解电催化过程存在的挑战。
以二次电池章节为例,目前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为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早于锂离子电池广泛使用的为镍铬电池、镍氢电池。教材中目前主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常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等,对于目前正在广泛研究的锂离子电池的替代体系并没有太多介绍。授课人将目前广泛研究的锂离子电池替代体系分为两大类:针对锂资源的离子替代(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铝离子电池等)与金属锂能源化学(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全固态电池等)相关的替代体系,将每一类替代体系的优劣势、重难点,通过重要文献的形式进行讲解。授课时,学生讨论激烈,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设想。在该部分的配套实验中,学生动手合成了磷酸铁锂材料,刮涂了电极极片,并组装了纽扣电池,测试了电池的电压值、比容量等性能参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部分毕业学生就业时选择了亿纬动力、国科高轩、赣锋锂业等锂电池相关企业,从事锂电池相关的研发工作。还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二次电池相关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以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章节为例,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以后,科学界与工业界对于二氧化碳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其中,液态阳光是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液态阳光以太阳能作为能源来源,通过光伏电池、电催化分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制备液态甲醇串联耦合的形式,同时实现太阳能的储存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在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中,以兰州新区的液态阳光示范工厂为课程导入视频,以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在液态阳光研究中的文献为主线,向学生讲述液态阳光从2018年概念提出,到2023年市场估值300亿人民币的快速发展历程。在该部分的配套实验中,学生动手合成了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催化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研反哺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为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与科研平台的建设,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10-11]。近三年,先后有10名本科学生发表新能源技术相关的SCI论文,并进入更高层次的高校学习深造,多名学生参加新能源技术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竞赛等,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
我们从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自我建设、示范辐射的角度来评价课程改革成效。
(1)学生评教:本课程连续五年的评教结果均为优秀。同学们非常喜欢科研反哺教学,学习兴趣大增,部分同学对新能源材料的研究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主动要求加入教师课题组进行相关研究。部分学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时候,选择新能源材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语也显示学生认为这门课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有干货、有收获、视野被打开、了解到很多学科前沿、教学有特色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改革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同行评议:教学督导在听课的过程中,给出的评价为:课程内容前沿,科研反哺教学补充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的恰到好处。
(3)自我建设:在本门课程的建设中,教师本人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与教学资源,申请人将这些内容整理发表,并延伸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4)示范辐射:课程视频上线智慧树学习平台,有24所高等院校选择该门课程。课程资源成功入选教育部双碳资源建设平台,可供其他兄弟院校参考。
《新能源技术》课程自2015年开设以来,已经实施了7年的“科研反哺教学”实践,利用科学前沿、科研成果,对学科前沿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对教材的补充,解决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新能源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问题。同时,设置了配套综合实验,实践内容与《新能源技术》理论内容匹配,基于科研平台,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实验室,体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基础理论与专业实验融合,可以更好地执行科研反哺教学育人理念。此外,充分利用科研人才资源,将部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由资深研究人员讲解。该教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该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有效支撑了民族院校应用化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此外,将课程内容与国家双碳理念糅合,以最新科学技术前沿与国家政策规划相结合的形式,打造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示范性课程。科研反哺教学也可以为其他课程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