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度调查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3-11-04 10:52王雄瑾田乘昊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王 凯,王雄瑾,张 翊,喻 兵,田乘昊

(1.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2.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0)

0 引 言

传统意义的思政理论课是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丰富知识体系的必要形式,然而,其所属学科知识体系与工科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联系度不够紧密,其思政教育实效弱化的现象及态势值得重视。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理念的出现与广泛实践,正是探索建立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之间的纽带[1],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的平台,也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开展,坚持“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复合型发展。研究人员在教学模式、实践反馈、改革成效、案例建设等方面产出了可观的成果,特别是知名高校的研究成果更是形式多样,但由于生源差异、授课水平、认识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成果在实践推广应用中存在适用性差异[2]。此外,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特别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上区别性更为明显的工科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认知度调查研究,有利于使研究面覆盖更加广泛的学生群体,增强课程教学设计的针对性,进而提升授课对象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本文结合教学团队“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及实践,论述工科类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价值与教育意义,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认知度,深入探析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要素及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人员提供借鉴。

1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价值与教育意义

工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重在掌握人类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各类技术经验及生产工艺,以具备从事某类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基本能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知识呈现大爆炸及碎片化,对工科人才提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学习转化及创新能力的新要求。而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及思政教育。“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改革设计除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情怀外,还应实现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能力培养及学习深度提升等关键目标,进一步巩固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信念与职业荣誉。

为明确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推动工科专业教学实践与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相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目标导向”路径,构建多方位课程思政改革合力,发挥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效果[3],充分认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价值与教育意义至关重要。

1.1 实践价值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挑战下,学科呈现复合交融式发展,“新工科”应运而生,创新创业成为学科主题。课程思政改革作为人文要素融入的重要举措,具备延展工科专业创新创业视角的教育潜力,能够有效提升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是实现工科专业多维度创新突破的重要思想来源。与此同时,为应对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活动带来的多元文化激荡及重重思想冲击,培养信仰坚定的国家战略科技人才,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思政护栏”[4],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作用关键、地位突出。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及国际复杂政治局势,把握全球科技竞争关键核心力量,实现我国科技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培养一批堪当国家重任的卓越科技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为此,切实加强工科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联系大环境、新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潜力,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备的新工科专业人才, 是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大事,是推进高校事业建设发展的大方向[5]。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不仅能够进一步使工科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服务国家建设的信念,还能够通过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衍生,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的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打造政治素养过硬、学科素养够精的国家战略科技人才梯队的重要举措。

最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不仅具备为国家、社会及高校开展新工科专业人才思政教育的实践层面价值指标,还能够为工科专业学生个人提供切实教育意义,促进能力提升。

1.2 教育意义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衔接理科思维与人文情怀的重要桥梁,不仅能够帮助工科专业学生透过工程科学技术表象实现人文表达,还能够有力提升其理解人文美学、精神文化的素养能力,拓宽其经济管理与法律层面的社会视野[6],是实现工科专业学生复合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综合提升的关键举措。

在新工科建设推进过程中,为适应工科专业学科内涵式发展需求,有效实现工科专业人才复合型能力培养,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成效至关重要。课程思政作为工科专业大量自然科学课程的关键人文补充,不仅能够引导工科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德性培育,还能够有效提升工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关联度,助力工科专业学生复合创新能力提升。而且在工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下,学生专业技能上的硬实力与人文情怀上的软实力得到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与社会适应接轨的能力。

专业学科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润物无声的思政知识体系融入,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要人文政治素养[7],在填补感性思维视角空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科专业学生跨界整合能力的有力跃升,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工程建设者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

2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认知度调研

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改革设计,目标在于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及稳定的专业素养,从而构建其在人生道路及专业发展上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无论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层面,还是教学改革预期的实现成效层面,授课对象学生群体的配合度与参与度影响重大,故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定量分析授课对象的实际需求,以有效增强教学设计及改革成效。因此,在相关课程教学的初期,针对授课群体,教师对所在单位学生开展了大面积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观念认识,根据调研结果可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对策作出有效调整,并为后续开展成效调研奠定基础。

2.1 问卷调研设计

通过自主设计的问卷,项目团队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工科生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中高年级学生群体占比较大,这是基于大二、大三等高年级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愿望更为迫切的考虑。同时,调查对学生政治面貌作了分类,考察不同群体对教学成效的认识。此外,结合发放、收集、整理等各方面因素,项目团队最终采用了线上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派发调查问卷746 份,实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15 份,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基本信息表

为使所得到的调研数据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出研究目的,除基本信息调查外,问卷还设置了12 个问题,主要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及填空题。单选题共8 道,Q1-Q8,其选项参考李克特五分量表设置,以了解被调查者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及认识程度的自我评判,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意义、形式、内容涵盖等认识,如表2 所示。多选题为1 道,设置了10 个选项并且不限制作答数量,以了解受调对象通过授课,对课程思政核心知识的学习感受与实效。填空题共3 道,主要了解学生对于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态度以及个人建议。

表2 单选题题项表

2.2 信度效度检验

为保障问卷量表具有科学性及有效性,团队运用SPSS 统计软件对其开展了信度效度检验。信度即可靠性,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事物或变量。α 值大于0.7,则表示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良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2 个项目的整体α值为0.781,标准化后为0.772,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如表3 所示。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团队采用KMO 和Bartlett 检验系数来分析问卷。从表4 中可以看出,KMO 值为0.764,其系数接近1,Bartlett 球形检验的x2值显著性概率都为0.000,小于0.001。综上,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3 问卷的信度结果

2.3 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国家文化认同、吃苦耐劳精神、爱国意识培育、民族团结教育、求真务实教育、公共责任意识、专业技能的钻研精神、职业操守及诚信教育等内涵认同度较高。此外,学生自身的政治属性所导致的差异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的普遍适用性。调查对象中男生及高年级群体占比较大,通过本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全面持续推进,大多对课程思政具有了一定基础概念,并认可其重要性,选取结果分布较为集中。但在涉及具体的知识学习方面,如学习方式、比例分布及考核评价上,各类选项选取均有一定比例,较为分散。为进一步了解其中差异成因,项目团队围绕核心题项Q1-Q7 开展统计分析,如表5、表6 所示。其中,Q8 由于选项选取呈一致性,未纳入分析中。

表5 Q1-Q4 题项统计分析表

表6 Q5-Q7 题项统计分析表

由此可见,Q1-Q4 的总体标准化α 值为0.602,整体信度较好,且各分项信度系数α 值均小于0.602,Q1-Q4 的题项设置有效。这反映出由于年龄构成、知识背景、需求偏好及性别等个体差异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工科生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认识及关注程度不尽相同,说明教师在开展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该群体目前还尚未较好地理解课程思政与传统思政课之间的差异,对于现阶段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而言,作为学生难以作出合理评价,因此大多为中性判断。

Q5-Q7 的总体标准化α 值为0.339,其分项系数均小于该值,题目设置达到预期。但是,总体标准化α 值低于0.5 为较低并不理想,这和受调对象的相关选项较为分散的情况趋于一致。这反映出学生当前对课程思政认知呈现出复杂化及多元化的状态,尤其是在知识需求层面,由于课程思政实施时间并不长,相当多的师生均处在试验摸索阶段,认知复杂及需求多元的情况较显著。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同时,希望教师依旧要专注学科的融入度,加强与专业的黏合度,在课堂案例的讲解中避免产生割裂性的教学表象,这也给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践行者与传播者,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一是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时,要有效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本专业的时代价值所在,体会到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以课程思政加强其专业认同。二是授课教师需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并具备信仰信念的角度出发,开展有效教学,促使学生树立成为优秀工程师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会到专业归属感。三是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形式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区域产业现状、行业前景以及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成长目标及学习目的。

3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提升路径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课程思政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一方面,新时代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还要在整个过程中实现铸魂育人,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显著,加强工科人才对专业学科的认同感及责任感十分迫切。因此,在课程思政认知度的调研基础上,为促使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目标的协同机制实现,需进一步探索其成效提升路径。

教学实践中结合师生座谈反思活动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都较为认同且呈积极态度,并期望能在专业知识学习及产业发展交流上,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将有效促进教学设计的改革成效。本次调查主要从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上入手,结果显示,当前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认知存在差异,不少学生对于工科专业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概念模糊,对课程思政填鸭式、生硬式讲解呈负面反馈,故地方高校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上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传统思政教育的继承与发展、课程思政改革“教”与“学”关系的协同构建以及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的创新路径,均是当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目标及发展方向。因此,在实现工科专业与课程思政精细化浸润式对接的基础上,顺应工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工科专业学生思维惯性,探索构建协同提升的大思政格局将是后续的重点方向,故本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提出加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思路。

3.1 外部宏观层面

就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外部环境的宏观层面而言,一是抓好校园课程思政教学氛围。要加强学生的认知度,就要从大一阶段抓起,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精品课程思政引导,夯实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知识基础,结合传统思政教育展现现阶段多元化的创新教育模式,顺应工科式“重理性、重推理分析”的思维模式,精准细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科技,探索工科专业思政课程内容理性化传达、逻辑化应用的输入机制,进而筛选出此类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知识接受程度最优的传播形式。

二是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培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通过教学考核及过程设计引导学生提升参与兴趣,聚焦工科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提升需求,并基于课程思政主题搭建师- 生、生-生及师- 师间交流反思的沟通平台。同时学校可以设计专门的课程思政指导部门,选取思想政治素质高、教书育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并赋予其一定指导权限,以形成具有凝聚性的教学团队,避免各自为政,结合不同教师课程的教学特点,共同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材施教,求真务实。

三是拓宽课程思政的作用定位,激发工科学生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实施在关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钻研精神、职业操守及诚信教育等,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多形式提升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接受度。教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及对课程思政的反馈,不断改革创新,牢固树立课程思政覆盖每一位学生的培育意识,同时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兴趣,使专业课程授课既与传统思政教育存在联系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充分利用当代学生潜力,挖掘平衡点,劳逸结合,避免学生枯燥学习及功利学习。

3.2 微观操作层面

就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微观具体层面而言,一是加强工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育,提高工科专业教师对思政内容的价值认同,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真实力”。为此,学校应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由“学生目标”向“学生中心”转化,减少思政教育简单生硬融入的现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服务体系,重视教师思政改革关键环节成效,探索教师课程思政工作创新与优化路径,在不断丰富专业教师思政知识体系上,打造一批能够理解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思想的专业教师队伍。除此之外,专业课程教师应当认真研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时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政治动向与时代发展趋势,在养成过硬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自身在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科专业与课程思政黏合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强化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活与专业气息,多维融入生活元素,系统解决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生硬式灌输问题。授课教师将课程思政宏大叙述范式转变为细微个体化生活式叙述,通过对宏大社会事件、政治事件衍生再造,结合亲身经历及真实感受,以生活故事式语言阐述课程思政主题,即通过新时代大背景下微小的个人生活碎片作为切入点,来讲述课程思政主题。通过贴近现实的真情实感向工科学生讲授具象化的道德伦理、精神美学,不仅可以顺应工科学生实用主义的知识接受特点,有效传达深入人心的情感价值,还能有效避免课程思政模式僵化。

三是针对工科学生思维模式特性,构建数学式的公式化、符号化课程思政教育知识图谱。教师应结合专业化、科学化的知识讲解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主题,再采用案例故事系统分析或论证相关知识点在产业发展及时代进程中的现实应用与深刻含义,即用科学化的语言阐明人文情怀,用人文的视角去诠释科学化的语言。由于工科学生在长期数理课程的学习中,已然形成了固化的理科思维,因此,为满足工科学生理性价值偏好,缓和这类学生对人文素养、情感价值的认知不足,教师应协同工科学生理性思维惯性促使课程思政内容在学生思想体系中理性价值与感性价值的有机互融,实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显现。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课程思政教学核心内容,衍化类比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生产要素或保障项目顺利运营的经管类知识概念,以思政案例故事从人文视角开展对知识应用的系统分析和论述。

总之,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要构建系统的外部环境,打造扎实的内部实践网络,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切入,通过切实有效的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设计,持续提升改革成效从而达到改革期望。

4 结语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新工科”建设的叠加背景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运而生。为促进课程思政与工科专业知识体系有效融合,构建二者育人合力,探析其实践价值与教育意义,本研究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群体的认知度调查出发,通过量化研究手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工科专业的特性与矛盾,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切入分析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提升路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项目团队对现阶段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找出问题成因,并结合实际需求深入反思,以提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成效的思路。下一步,围绕课程思政实施成效持续开展研究探索及跟踪调查,将有助于增强团队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及完备性。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作为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并在意识形态引导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将具备更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