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华,黄秋强
作者单位:361015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药剂科
中药饮片作为传统的药物载体,在中医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能体现和符合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在防病治病方面,选择中药的人群逐渐增多,中药饮片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中医特色优势突出的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药饮片使用量大。现对医院近3年中药饮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药饮片用药趋势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药房合理制定采购计划提供参考,有利于药房储备饮片,保障临床用药,避免中药资源的浪费。
1.1 资料来源 从厦门市中医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的中药饮片销售数据,包括药品品种、销售量、销售金额、用药频次等。
1.2 方法 对系统用药频次排前20位的中药饮片结合临床以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进行分析。近年来对药品使用分析中,一般采用WHO推荐的DDD为指标的分析方法。DDD是指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年人的平均日剂量。一般参考《中国药典》和《中药学》以及结合医院临床常用量。但由于《中国药典》和《中药学》对中药饮片规定的日剂量参考范围较宽且人为因素对药品用量影响大,用上述方法确定的DDD与实际用量相差较大。因此笔者尝试做了一些改进,将系统中提取的饮片用药频次(即用药人次)根据《处方管理方法》中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计算出人均日用药量(人均日用药量=各药品年销售量/相应的用药频次),进一步计算出人均日剂用量(人均日剂用量=人均日用药量/7)。本文以人均日剂量作为实际DDD。DDDs=某药年药品消耗量/该药的DDD,以此衡量药品的使用频率,DDDs越大,说明此种药品使用频率越高,体现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越大。DDC=某药的年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 。DDC用于衡量该药在经济上被接受程度,DDC越大表示患者的平均日用药费用越大,经济负担越重[1]。
2.1 中药饮片年销售量和年销售金额 数据见表1。
表1 2018—2020年中药饮片总销售量和总金额
2.2 用药频次排序前20位中药饮片销售量、DDD 按饮片用药频次计算出人均日剂用量作为DDD。除山药外其余饮片的DDD均在药典范围内,见表2。
表2 2018—2020年用药频次排序前20位中药饮片销售量、DDD
2.3 用药频次排序前20位中药饮片的销售金额、DDDs、DDC 按表1 DDD计算出各中药饮片的DDDs,与表2系统导出的用药频次对比,排序是一致的。2018年、2019年与2020年相同品种的中药饮片其DDC相差不大,基本趋于稳定,见表3。
表3 2018—2020年用药频次前20位中药饮片销售金额、DDDs、DDC
由表1可知,2018—2020年医院中药饮片的年销售总量逐年递减,但是年销售金额却呈逐年递增。尤其2020年年销售金额增长幅度较大,较2019年增长了22.59%。说明近年来中药饮片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综合分析中药饮片价格上涨的原因:(1)中药饮片需求量大。由于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各种途径的中医养生讲座宣传较多,民众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中药使用人群逐年增多,中药饮片不再局限于医院处方用药,人们还将其作为日常进补的药膳食材,使全国中药饮片用量逐年递增,供不应求,价格出现上涨。(2)中药饮片的特殊性。近几年野生药材越来越少,很多品种依赖人工种植,但中药材种植面积却逐渐减少。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范畴,相对于其他产品种植时间长、成本高。中药材价格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产量减少,而市场用量又大,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上涨。另由于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到炮制加工成中药饮片,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各个环节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最终也导致中药饮片价格上涨。(3)人为因素致使饮片价格上涨。由于中药材价格随行就市,部分商家囤积药材,市场供应量下降,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上涨。(4)随着我国中医药在国际社会被接受程度的提升,中药饮片出口数量加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饮片的价格[2]。
饮片价格不断上涨,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导致医师在临床用药选择上有所顾虑,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因此在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对中药饮片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行政干预,如常用品种实施政府储备,以调节随时出现的供需失衡现象,使饮片处于合理的价格范畴,以减轻患者和国家医保的经济负担[3]。
从表2可知,2018年和2019年山药的DDD均为13 g,2020年为15 g。《中国药典》[4]对山药用量规定的范围为15~30 g,《中药学》[5]参考范围为10~30 g。因此2018年和2019年山药的DDD均低于药典用量,2020年符合药典用量。其余19味中药饮片的DDD均符合药典用量,可见医院临床医师对中药饮片的用量把控较好,基本未出现超剂量用药现象。近年来医师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加大用药剂量的主要原因:(1)临床上普遍认为现代中药多为栽培品,饮片的质量相对于以往较差,导致疗效降低,故需加大用量以提升疗效;(2)部分医师认为治疗效果会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提高;(3)有学者认为药典规定的药品用量或存在脱离临床实践的问题,故超药典规定用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6];(4)部分西医医师开具中药处方,对中药饮片药典规定用量不熟悉。以上几点因素致使医师加大中药单剂使用量,经常用到药典规定的最大限量,甚至超过最大限量。这不但造成中药资源浪费,且由于剂量增加,药材消耗量加大,可能使劣质中药生产加大,对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据统计超剂量用药的中药饮片处方易发生不良反应。剂量增大易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损害机体肝肾功能[7-8]。因此,医师在临床上应谨慎把控中药用量,需超量使用的应对患者准确辨证施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准确掌握药物的功效,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合理使用中药饮片,确保用药安全。
从表3可见,2018—2020年DDDs排序前20位的品种中前19味相同,只是排序名次有差别。只有第20位中药品种,2018年为牡丹皮,其余两年均为枳壳。可见医院临床医师在用药习惯方面较为稳定。3年中DDDs排序前两位均是甘草和茯苓。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及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因此在多家医院临床使用频率均较高[9]。茯苓不但用药频次排前,而且3年里年销售量均最高,可见茯苓在临床上使用率高。茯苓为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临床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脾虚泄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带下淋浊等。3年中DDDs排序前20位的中药饮片属于补虚药有8味: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炒白术、炙甘草、党参、山药;清热药有4味:黄芩、生地黄、赤芍、牡丹皮(仅2018年);利水渗湿药有2味:茯苓、薏苡仁;活血化瘀药有2味:川芎、丹参;解表药有2味:柴胡、桂枝;理气药有2味:陈皮、枳壳(2019年和2020年);化痰药有1味:姜半夏。各类药中补虚药占比最大,达到总数的40%。现代研究表明,补虚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适应性等作用。补虚药可用于补虚扶弱,常与其他多类药物配伍,以扶正祛邪,或配伍易损伤正气的药物,以保护正气,顾护其虚,因而在临床上使用广泛[10]。这也与笔者医院擅长调理相符。
从表3可见,党参在2018—2020年DDC均最高,且呈现逐年小幅度递增,3年DDC分别为4.37、4.72、4.92。2018年和2020年DDC>1的中药品种有党参、黄芪、当归、柴胡、姜半夏、赤芍、山药、炒白术共8种,2019年增加了1味(枳壳),其余相同。DDC>1的品种占总数的40%~45%,可见近几年中药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了解医院临床医师用药习惯,为药库合理采购中药饮片提供参考,既可保障临床用药需求,又可减少库存积压,避免积压引起饮片变质而产生资源浪费。通过分析也了解到患者用药需求和药费情况,总体而言患者的经济负担较大。最少的治疗费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做到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三者最优,这是医务从业者的最终目标。因此,控制临床用药量和中药饮片价格是关键。医院临床医师在用药量方面把控较好,用量基本符合药典规定。临床使用中为确保用量符合规定,中药的质量是关键。这就需要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及饮片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监管,需要多部门参与质量监管和价格管理,合理使用中药饮片,达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及经济合理。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