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芳
作者单位:350300 福建省福清市医院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细支气管在反复性感染或炎性反应刺激下发生非可逆性扩张性病变,随着支气管扩张程度的加重,支气管腔病变会逐渐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支气管变形。进入稳定期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感染、炎性反应所致症状有所缓解,此阶段应以“预防急性加重”为重点,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机体呼吸功能及肺功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至正常的呼吸状态[1]。阿奇霉素作为抗菌、抗炎药物,常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治疗中,该药对修复扩张部位受损上皮黏膜有显著作用。罗玲玲等[2]研究发现,采取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可在减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起到显著的抑菌效果。考虑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支气管病变易反复,且多伴随支气管组织弹性下降、水肿等病变,临床倾向于采取联合疗法进一步降低病变恶化的可能性。祖翡翠[3]研究指出,羧甲司坦具有化痰、提高运动耐力等作用,应用至支气管扩张症治疗中有利于加快受损部位支气管组织修复进程,防止痰液中所含细菌持续侵袭支气管加重炎性反应。本研究观察羧甲司坦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对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福清市医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9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37~67(52.17±5.18)岁;支气管扩张严重程度指数(BSI)[4]评分7~13(9.53±0.63)分。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38~67(53.03±5.16)岁;BSI评分7~14(9.61±0.68)分。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前瞻性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进行。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胸部CT、痰培养试验、血常规等检查证实符合《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5]中支气管扩张症诊断标准;(2)存在长期咳嗽、咯痰或咳血史;(3)连续3周经胸部CT评估证实处在病情稳定期。排除标准:(1)有大环内酯类药物、羧甲司坦过敏史者;(2)入组前30 d曾服用过抗生素者;(3)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片(重庆康刻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5 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羧甲司坦片(天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5 g口服,每天3次。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急性加重次数、24 h痰液量;(2)于治疗前后,测定2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6]总分,SGRQ包括50题与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对社会生活影响等方面相关的问题,百分制计分,分值越高表示疾病症状越严重且症状对生活的影响越显著;(3)于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仪(型号:PUS201)测定2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F25%~75%)及气道阻力(Raw)];(4)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Stream SuperB-2000)测定炎性指标,包括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
2.1 症状急性加重次数、24 h痰液量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急性加重次数、24 h痰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症状急性加重次数、24 h痰液量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急性加重次数、24 h痰液量比较
2.2 SGRQ总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SGRQ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SGRQ总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SGRQ总分比较分)
2.3 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FEV1/FVC、PEF、FEF25%~75%高于治疗前,Raw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4 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IL-8、IL-6水平及N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IL-8、IL-6水平及NE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会导致支气管壁结构受到破坏,致使支气管发生痉挛,并在反复性化脓性气道感染的刺激下出现咯痰、间断咯血等症状,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干扰气体交换活动进行,导致患者呼吸状况恶化[7]。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反复性感染、炎性反应急性加重程度降低,此阶段需减少反复性炎性反应发作部位痰液滞留,并采取抑菌治疗阻止致病微生物扩散加剧感染症状。阿奇霉素小剂量维持治疗可在减少患者体内药物代谢成分堆积的前提下,干扰呼吸道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分化,虽能够杀灭支气管扩张部位滞留的细菌,但长期应用存在一定的耐药风险[8]。基于此,需联合其他药物加快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病变好转进程,降低长期单一用药的耐药可能性。
为探讨能够加快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病情转归的疗法,本研究观察羧甲司坦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的效果发现,与单行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相比,联合用药可减少患者症状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体内痰液滞留,联合用药治疗6个月后的24 h痰液量明显少于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者,与麦湛文等[9]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此联合治疗可促进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症状好转。羧甲司坦属于半胱氨酸类祛痰药物,对支气管扩张段腺体异常分泌具有调节作用,可发挥降低黏液黏稠度的作用,与抗炎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抗炎效果,减轻反复性炎性反应、感染所引发的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10]。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的治疗重点在于加快呼吸道功能恢复,抑制细胞炎性反应及气道感染进展,在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抑制支气管致病菌增殖的基础上发挥羧甲司坦的祛痰作用,可增强药物对气道慢性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阻止此种病理性改变加剧气管痉挛,减轻刺激性咳嗽症状。此外,利用羧甲司坦稀释支气管、细支气管内滞留的痰液,解除支气管腺体黏液过量分泌状态,可阻止痰液滞留阻塞气道,并通过降低痰液黏稠度促使滞留的痰液排出体外,减少痰液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羧甲司坦治疗后SGRQ总分、Raw更低,FEV1/FVC、PEF、FEF25%~75%更高,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者,提示联合羧甲司坦可加快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好转。支气管反复性炎性反应及感染会损害气道结构,加剧通气受限,损伤气道黏膜并使黏膜内分泌物含量增加,提高Raw并降低FEV1/FVC、PEF、FEF25%~75%。FEV1/FVC、PEF、FEF25%~75%能够体现肺部通气功能,上述指标降低表示肺部平均呼气流量下降,而Raw升高提示通气阻力增大,调节上述指标对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及呼吸状况有积极作用[11]。联合羧甲司坦治疗,可降低通气阻力,减少黏液中炎性物质滞留,解除气道阻塞状态,促进呼吸道内气流正常通过。此外,羧甲司坦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可增强杀菌抑菌作用,阻止支气管内炎性物质活性增强而加剧支气管黏膜损伤,且能够发挥羧甲司坦促支气管黏膜修复的作用,恢复支气管正常结构,降低通气阻力,促进Raw下降,阻止支气管腔进一步扩张,增强呼吸道通气稳定性,促进气体交换活动正常进行,提高FEV1/FVC、PEF、FEF25%~75%。
减少黏液分泌并稀释痰液,能够减少痰液内所含致病微生物定植,对减轻呼吸道炎性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羧甲司坦治疗后患者IL-8、IL-6水平及NE低于未联用羧甲司坦治疗者,提示联合该药可进一步抑制支气管炎性反应。支气管扩张症所致支气管痉挛、水肿等病变会减弱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导致滞留痰液中致病微生物持续繁殖,提高IL-8、IL-6、NE等炎性因子活性[12]。应用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可在减少药物成分沉积的前提下发挥增强免疫调节能力、杀灭细菌等作用,下调IL-8、NE、IL-6表达。在此基础上应用羧甲司坦稀释滞留于支气管腔内的痰液,可切断各气道炎性因子的定植路径,消除支气管炎性反应诱发因素,促进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痰液加速排出体外。滞留痰液得以消除,能够增强纤毛的运动功能,解除气道阻塞状态,对改善肺功能及呼吸功能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采取羧甲司坦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可抑制炎性反应,遏制相关症状持续发展,对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影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