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火箱

2023-11-04 01:21唐海珍
考试与招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横木木盒灶膛

□唐海珍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过冬天的人都见过这么一种火箱:下部分是长宽高都一拃多的敞口方木盒,木盒底部没有面板,中间仅两根比大拇指略宽的平行横木连接着底部两边,两根横木与底部另外两边也是平行的,且每根横木与相邻的底边距离相等;上部分是一拃多高的提手,提手一般由三根木条组成,其中两根,下端竖插在四方木盒的两边外侧的凹槽里,上端的榫头就插在第三根横木的卯眼里(有些由五根木条组成,其中四根,每两根一组,分别插在两侧)。这算得上那个时代比较精致的手工木活了。

那个时代,这种火箱是乡村人们在冬天可以随身携带的取暖工具。每到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大家就围着柴火灶取暖。通常,在灶膛里先用枯叶和细碎的木柴引燃火,然后在上面再慢慢加放几块“大柴”(通常是朽木和从山里挖回的树蔸劈出来的)架着,有时还加一小块不容易燃化的茶枯(榨茶油后留下的那个饼)。这样,火一烧起来,既大又不会熄灭。熊熊的烈火烧起来,既可以烧出喷香的饭菜,又可以烤暖一家人的身子。饭菜烧好后,留下的火灰和火炭,聚拢来,余热足可以御寒一阵子。有时,晾晒的衣服还没干透,而又急着要穿,或小孩子尿床了,天寒地冻的,不便于晾晒,就把火箱拿出来,在四方木盒底部的横木上放一个陶钵或弃之不用的铁碗,从灶膛里撮些火灰、火炭和烧透了的火红的一小块茶枯堆放于其中,再加入一层火灰盖住火炭和茶枯。然后,用两条凳子和几根木棍架起一个空间,再把火箱置于其中,就可以把衣物或被子放在凳子和木架上烘烤了。有时,晚上村里放露天电影,人们也提着这种火箱去取暖,看着精彩的电影,把火箱时而提在手上,时而夹于双腿之间,时而置于地上烤脚板取暖,实在是一种便利的保暖方式。有时,一些老人在村里开会或聚在一起拉家常,还是提着这种火箱用以御寒。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寒冬腊月之际,我们常常提着火箱去上学。

清晨,父亲烧火做饭时,除了放几块大柴和一小块茶枯,还会捧一些油茶果的干壳(燃烧后的灰烬比一般的柴火火力持久)放在灶膛里。等到我们兄弟姐妹吃完饭要去上学时,那天轮到谁提火箱上学(因为家里只有一个火箱,所以只得轮流使用),谁便撮一些油茶果的干壳和大柴烧透后留下的火灰和木炭放在火箱的陶钵里垫底,然后再把烧透的茶枯用铁夹挟到火灰和木炭上,最后再撮些火灰,把茶枯盖严实,这样就可以提着火箱去上学了。但有时因为时间紧,茶枯块还没烧透,也只得放置其中,提着火箱匆匆赶路,这样,一路上都是烟雾袅袅。待到教室时,这种吐着烟雾的火箱,同学和老师是不允许你提进教室的,你只能让你的火箱呆在外面喝西北风了。这时,人在教室里,心却在火箱上,心里老惦记着:烟雾是不是散尽了?火箱会不会被别人偷走?下课铃一响,就飞奔着走出教室,看见火箱还在,就迫不及待地扑上去,提起火箱就跑进了教室。若烟雾还袅袅地冒着,就取来铅笔头拨开火堆,寻找着烟雾的源头,找着了,就鼓着腮帮子使劲地吹,吹得火星四溅,烟雾摇来荡去,有时眼睛还被烟雾熏得泪水涟涟。借着风力和氧气,待到冒烟的柴火被氧化掉后,又用火灰把它盖住。若上课铃响了,还没有燃尽,就把冒烟的那一部分干脆敲掉,然后就大大方方地把火箱提进教室。

上课时,脚踩在火箱上,烤暖了自己的脚,还可以再把温暖传递给同桌。下课时,我们就把火箱放在桌子上或放在前面暖一暖双手。

有些同学的兄弟姐妹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火箱就得轮流使用,一人烤一节课,姐姐烤了给妹妹,妹妹烤了给弟弟。没有火烤的同学,为了抵御寒冷,就几个人,一字排开站在墙角“挤油”,挤着挤着,有火箱的没火箱的,一个接着一个加入进来了,队伍就越来越庞大。待到老师走进教室,眼睛一瞪,大家便一哄而散。若老师放任不管,一直得挤到上课铃声响了,才各自走向自己的课桌。

一到下课就召集大家“挤油”的,常常是那些没有火箱的同学。当他们因“挤油”而遭受老师的怒视,停止“挤油”,冷得瑟瑟发抖时,我们这些提着火箱的同学就觉得比他们幸福。

火箱,在那个时代,在寒冷的冬天,既为我们带来了温暖,又增添了儿时的幸福感。

如今,电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等各种取暖器材,应有尽有,这种火箱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和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古董”。它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渐去渐远,但它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益处,却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底,那份温暖,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猜你喜欢
横木木盒灶膛
魔法棒
口令
“酒吧”的由来
乡 情
神奇的木盒子
智珠
离乡
南方以南
木盒子里的水果
乡间灶膛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