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沈
摘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文章以地处三峡库区Y县的现实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Y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县的“5个示范”实践策略,以期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10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4.5;X321 文章标识码:A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時,要求重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1]。发挥“三个作用”是总书记在新时代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重大战略任务。因此,重庆市委明确提出,“一区两群”地区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Y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守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三峡库区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以一域服务全局,既是责任所在,又是发展所系。
1 Y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期探索
1.1 率先启动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
作为地处库区的全迁移民县城,Y县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把生态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Y县通过《关于加快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的意见》在全市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的部署,确立了“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产城融合城镇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2015年,Y县委托科研机构制定了《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指标体系研究》,系统地、具体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的思路、指标体系、主要任务等。经过全县人民三年齐心协力、全力推进,2017年成功创建C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了有效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践探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布局打造优化、重点突出、别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发展优势。结合实际提出“大生态、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五个重点工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治本之策,把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逐步走出一条适合Y县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Y县作为C市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Y县生态红线覆盖面积达到1 153.69km2,占Y县幅员面积的31.72%,加上耕地红线、生态林保护红线,Y县可开发面积极其有限,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与此同时,Y县处于欠发达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双欠”阶段的现状没有改变,经济需要高质量发展,但生态资源资本化机制建设较为滞后,Y县丰富的生态资源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态资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欠账较大,骨干交通网络尚未形成,高速公路网密度为1.9km/100km2,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2,交通干道落后,港口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流、物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便捷性不高,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受三峡移民搬迁“三原”原则影响,虽然Y县近年在生态保护特别是环保基础设施上投入力度很大,但仍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还不完善、乡镇二三级配套管网配套不足、已有的环保设施档次低、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和维护费短缺等问题。
2.3 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经济发展方式依然较为粗放,传统发展模式和思路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上新旧动力转换青黄不接,大健康、大数据等新动能培育能力不足,旅游服务业业态单一,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2.4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法规待完善,监管力度、执法强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方式等方面需要继续提高,齐抓共管生态环保工作格局未形成。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
3 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县的思考与探索
3.1 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上做好示范
3.1.1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按照“多规合一”“划管结合”的要求,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进行评估,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和核心区面积都不减少、不破坏核心保护区功能的前提下,对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村等开天窗,科学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自然公园,有效解决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权威、科学、可行。对25°以上坡耕地和15°~25°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
3.1.2 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为抓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突出开展劣Ⅴ类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行动,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深入实施河长制。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明显改善、三年水清岸绿”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溪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将溪河流域建设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典范。
3.1.3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统筹抓好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统筹抓好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水上流动污染、重点流域污染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等行动,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設施建设短板,确保江河溪水质稳定保持在Ⅱ-Ⅲ类标准,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3.2 打造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在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上做好示范
3.2.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执行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工作手册》《产业投资禁止清单》相关规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落实好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组织协调好现有企业关停并转、改造升级、进入园区。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以“产业组合绿色化”为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全面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发展,聚焦智能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以“山水林田湖草”为生态本底推进生态产业化,赋予生态资源应有的价值属性,提炼出特色的生态产品并整合形成高效益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3.2.2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把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及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横向拓展产业门类,积极延伸下游产业,打造以广告新材料和建筑新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现有新能源汽车公司为龙头,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和高端摩托车零部件为主导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立足县域特色生态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围绕“食品药品用品”主题,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绿色食品和康复医疗辅助器具等产业。
3.2.3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资本来运营,从生态原生型、共生型、伴生型三个层次出发,着力培育生态资源利用率高、生态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打造为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3.2.4 统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优化现有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重点培育以柑橘为主的水果、菊花为主的中药材、花椒为主的调味品、牛羊为主的生态养殖、优质粮油等“五大产业集群”,重点沿“一江四河”与渝东北区县合力打造长江流域特色柑橘产业带,建设道地三峡库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园。
3.3 构建绿色生态家园,在建设现代化公园城市与美丽乡村上做好示范
3.3.1 加快实施城市提升行动
统筹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城市雨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管线乱象治理、城市老旧空间治理等,着力治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城市病”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人文之城。实施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优化公共文体等设施配套,广泛开展城市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文创力度,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集中展示特色的人文精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之城。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园广场为骨架、游园节点为经络,采用“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普及率。加快城市进出通道建设,谋划城区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城郊、城乡各组团的交通衔接效率。
3.3.2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统一模式,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每年建成一批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乡村。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开展村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动,聚焦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重点任务,制定完善一批技术规范,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3.4 彰显绿色惠民和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做好示范
3.4.1 传承弘扬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绿色文化资源,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传承历史文脉,厚植生态文化底蕴,增强自信,彰显人文之美,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3]。
3.4.2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把绿色发展教育纳入各类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绿色消费,鼓励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实践。发挥公共机构表率作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日常节能管理,推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无纸化办公,推进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化,推广绿色建筑,建设节约型政府。引导发展民间绿色组织,支持公民、法人、新闻媒体和其他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完善举报制度,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综合防护体系建设[4]。
3.5 打造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在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做好示范
3.5.1 建立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
优化纵向补偿机制,将水质、森林覆盖率、大气质量等环境指标作为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额度的重要参考标准,加大环境保护良好补偿力度。稳步推进横向弹性生态补偿实践,推动建立跨区县大型次级支流横向补偿机制,根据跨界断面水质和生态产品服务增量,确定上下游区县补偿方向和补偿额度[5]。积极争取市级层面在人才培训、产业转移、园区共建等的造血式生态补偿,推动生态补偿与产业绿色转型、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3.5.2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加快探索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深度参与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资金支持,争取上级设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优先保证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资金,逐步增加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经费,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完善环境责任考核机制,强化对政府和领导干部环保指标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所有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一案双查”。
3.5.3 强化区域联动机制
加快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把握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变动趋势,实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预测和风险预警。加快建立规划环评会商机制,启动重大项目与周边区县进行环评会商,推动传统产能重大项目协同管控,共同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6]。
4 结束语
将两岸青山一江碧水留给子孙万代,是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也是这一代人面临的历史课题。面对矛盾困难,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我们只有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不断探索、实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见行动出实招,才能交出满意的历史答卷。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巴山渝水奏响奋进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重庆篇 [EB/OL].(2022-06-17)[2022-06-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2-06/17/c_1128752239.htm?sp=source_news_list.
[2]卢纯.百年三峡 治水楷模 工程典范 大國重器——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巨大效益和经验启示[J].人民长江,2019,50(11):1-17.
[3]雷鸣山.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美丽三峡[J].中国领导科学,2017(10):21-24.
[4]黄娟,程丙.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7,45(07):59-64.
[5]张学锋.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绿色发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6-04-04(5).
[6]盛方富,李志萌.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协同合作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经济,2021,37(08):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