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然 安悦 昝晓歌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方式,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沙河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文章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沙河市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针对沙河市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分析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困境,探讨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的路径,促进沙河市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沙河市;传統村落;活化利用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09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2.29 文章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众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传统村落进行考察,对传统村落保护做出重要指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迁,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1]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2]。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体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打造传统村落的独特性、讲好乡村故事、弘扬乡村魅力,让传统村落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1 沙河市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具备的优势
1.1 社会文化空间丰富多元
1.1.1 非遗彰显产业价值——藤牌阵
沙河市的藤牌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战场实战技击项目。藤牌阵的历史起源于商代的部族征战,有人发明了藤牌用于攻防护身,后来被军事指挥人员发展成了藤牌阵。现如今,藤牌阵不仅只在战场实战,而是走向了“舞台化”。沙河市十里铺村这一技艺融入现代鼓乐、舞蹈动作,演变成为“藤牌阵法”。“藤牌队”一有重大节日、庙会、集市都会受邀参加演出。练习藤牌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对人的协调性、灵敏度、柔韧度都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1.1.2 文化场馆涵养城市品位
近年来,沙河市加强公共文化机构网络建设,建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市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场所和村级文化广场,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良好局面。沙河市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县(市),现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中心,电子阅览室配备计算机30台。
1.1.3 古村落留存历史记忆——王硇村
沙河市有着很多可以追溯上千年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甚至还保留着古老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古迹、风俗信仰等。其中一个举世闻名的古村落位于沙河市西南部、太行山东部的王硇村,王硇村以其南北融合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村落。作为革命老区,这里培养了众多的抗日将士,在抗战中,他们英勇善战、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染红了土地,邓小平同志曾授予立功牌匾。在沙河市这样的村落难以尽数,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民间的历史记忆。
1.2 政治经济空间开放创新
1.2.1 政治空间
住建部开展第二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评审,沙河市成功入选示范县名单。据了解,在为期两年的试点期间,每个挂牌示范区将获得6 00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文化遗产项目建设。沙河市以留住传统村落的“根”“魂”为核心,在传统村落建设上串点成线、连片开发的模式,探索出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能人引领,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示范带动,联动发展”的保护利用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沙河市传统村落的满意度、美誉度和知名度。
1.2.2 经济空间
沙河市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沙河市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乡村全面推进振兴的战略选择,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既要提升数量又要保证质量,实现自身健康发展与联农共农贡献并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积极推进以休闲体验、生态采摘为主的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带动农民、农业增收。
1.3 自然地理空间包罗万象
沙河市位于省份的交界处,是承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的大动脉和重要支点。沙河市拥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沪高速和多条干线,交通十分便捷。市内还设有火车站和汽车站,方便前往周边城市和省内外各地。沙河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秋季节温和宜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当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
2 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概况
2.1 文旅融合促进传统村落活化利用
沙河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沙河市通过将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文旅产业,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促进沙河市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该市积极推进以休闲体验、生态采摘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沙河市将依托22个古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强对旅游村落主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一批A级旅游村落、多条热门打卡线路,做响一批美食为主的民宿产业,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带动整个区域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展示“美在沙河,太行魅力”的品牌形象。
2.2 三川贯通实现传统村落连片保护
“一路通,百业兴”。沙河市分为柴关川、蝉房川和孔庄川,三条川之间都被大山相隔,彼此之间要想互通,要么爬高山、要么绕远道。“贯通”,顾名思义,就是修条路,把三川之间打通,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沙河市将县乡道路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工程,实现了新三川贯通工程。“天堑变通途,梦想成现实”新三川贯通在即,它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这条宽广平坦的 “便民路”“致富路”,更是实现了沙河市村通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促进沙河市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给山里的乡亲们铺设出了更远更大的希望。
3 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过程
3.1 行动者网络的基本构成
沙河市传统村落的行动者既包括村“两委”、村民、新乡贤等人类行动者,又包括地方规章制度、民俗文化、道德规范等非人类行动者,由此形成行动者网络。为了解决各个行动者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差异,将问题汇集到强制通行点(OPP)来实现一致性。强制通行点既包括政府、国家政策等外部力量,也有村“两委”、村民等构成的内部力量,形成异质主体利益缔结。各个行动者的问题和利益预期会汇集,形成沙河市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强制通行点(OPP),合力助推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现乡村振兴。
3.2 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
在沙河市行动者空间重构过程中,行动者包括社会、自然等诸多要素构成,他们分别采取不同的行动机制,通过对差异目标与利益转译,借助征召动员、利益赋予实现沙河市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
3.2.1 问题呈现
沙河市希望通过旅游业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当前阻碍沙河市传统村落发展的问题是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经过历史积累,沙河市形成特色的传统村落景觀,但政府对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较晚,导致存在传统村落破坏严重、历史文化缺失、基础设施落后、开发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即便相关部门通过编制《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统筹沙河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如何真正实现沙河市传统村落转型发展,推动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成为各个行动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3.2.2 转译分析
(1)利益赋予
现有利益赋予方式及行动者网络机制不足以解决沙河市传统村落治理存在的问题,为满足沙河市现代生活需求、经济发展需求、文化传承需求,在沙河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活动的行动者网络转移过程中,沙河市政府为解决沙河市传统村落的前期发展问题及困境,率先引入旅游开发公司等企业参与传统村落的空间治理,完善沙河市传统村落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2)征召动员
征召和动员是沙河市传统村落转译过程的焦点,是在维护行动者利益基础上推动各自的行动朝着共同目标发展的重要阶段。受上级政府的征召,沙河市政府开始统筹行政与市场资源,将村委会、旅游公司企业等纳入沙河市传统村落开发的行动者网络中。旅游公司成为沙河市传统村落开发的代言人,通过组织集体研学、修缮宗室族谱激发村民对传统村落环境整治的关注,达到传统村落景观重塑与产业融合。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
4.1 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沙河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许多传统村落资源。为了保护和活化利用这些传统村落,政府应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过程中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传统村落活化利用项目的启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得到充分支持[3]。这将有助于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保护文物建筑和维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村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村落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化,最初是一个由混乱到有秩序,并伴随着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要实现多元主体的参与,必须建立完善的多方利益保障体系。要构建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就业带动机制、保底分红机制、股份合作机制等,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让农民能够增加收入和致富[4];注重发挥规划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了解村民愿望,通过合理规划引导资金投入,保障村民利益。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和建立多元参与机制,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引入传统村落活化利用领域,增加项目的投入和规模,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村庄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5]。
4.2 完善空间活化机制,健全专业人才队伍
空间作为行动者网络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影响着行动者的行动及网络的运行。因此,完善空间活化机制对推动沙河市传统村落空间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依托太行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提供空间整合服务。通过其科研资源对传统村落进行测绘、设计和布局,强化空间规划的科学性。进行传统空间创新再利用,将传统文化空间如祠堂、寺庙等作为载体,创新举办各类活动。对历史建筑进行旅游观光、红色文化讲解、民俗展示等活动。
要确保活化利用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长期效益,必须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政府要积极着手健全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乡村本土人才,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需求,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和协作,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生活津贴等,以及适当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吸引外来专业人才投身乡村事业,让外来专业人才看到在乡村工作和发展的前景和机遇。
4.3 强化保护管理机制,挖掘传统村落多元价值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需要强化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与村落文化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通过运用法律法规等刚性力量来约束群众的现实行为,减少人为对村落文化造成的损坏。传统村落的干预活动应当展现当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基于“尊重历史和自然”,从“标准保护”走向“精准保护”。
但是,有些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过分强调了其商业价值,忽视了其潜在价值。与一般村庄相比,传统村落的农业生产史更悠久,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创新创业空间。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将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在农村地区成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和现代化,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中,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养老、农村电子商务等,并推动在农村地区创办环保型企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6]。
5 结束语
沙河市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机制创新,对我国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精神支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梳理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机制创新的理论框架,探索适合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为更好地活化利用其它地区传统村落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康晓婷.乡愁视角下乡村发展的路径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40(04):64-67.
[2]省政协召开协商性民主监督座谈会,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建言献策[J].协商论坛,2020(12):4.
[3]白淑军,张雅迪,韩霖超.冀中南传统村落片区式保护规划与振兴协同路径研究——以邢台王硇片区为例[J].城市,2022(03):61-70.
[4]赵兵,孙立极,向子丰. 保护利用发展并重 传统村落焕发生机[N].人民日报,2023-05-08(7).
[5]王优玲,樊曦,苏晓洲,等.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让乡愁有“乡”可寻[N]. 新华每日电讯,2023-04-21(4).
[6]陈奕山.超越田间生产的农业产业链条与中国农业分工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