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民群众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既关系到移民安置的稳定性,也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对许昌市南水北调移民村整体概况的了解,针对许昌市移民村庄的社会再融入仍有不畅、移民村治理主体结构失衡、移民村后续帮扶政策有待加强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聚焦高效能治理,打通移民融入的最后一公里;聚焦高站位统筹,激活移民村内生发展动力;聚焦高水平推进,探索产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的对策,以期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
关键词:城乡融合;南水北调;移民村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02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632.4 文章标识码:A
自2011年库区部分移民整村搬迁到许昌以来,省市加大后续帮扶力度,基本实现了稳得住的目标。但是还存在移民村扶持项目落地难、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移民村发展致富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从2019年许昌全域入选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后,在围绕如何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顺应融合趋势、重塑城乡关系等问题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基于此,许昌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让移民群众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既关系到移民安置的稳定性,也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的重要一环,需要重点关注[1]。
1 许昌市南水北调移民村整体概况
许昌市共接收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民4 208户16 454人,现有4 224户17 307人,涉及长葛市、襄城县、建安区3个县(市、区)12个乡(镇),移民安置村庄13个。
1.1 移民村社会治理情况
一是树牢法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移民村自身情况复杂,各种矛盾纠纷相对较多,村民对于民主程序的要求和参与实践的需求就会更高。许昌市库区各移民村搬迁落地以来,均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做到大小事情都经集体研究,注重听取广大党员的建议和意见,引领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2022年以来,聚焦能力作风建设,大部分移民村还积极投身到许昌市“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中,通过争星达标,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极大地推进了“党建+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二是落实便民制度,提升服务水平。移民搬迁完成之初,河南省政府移民办公室就适时决定,在全省移民新村推行村“两委”领导下的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的民主管理模式。市移民主管部门成立工作组,深入移民村调研,定期在全市开展移民矛盾纠纷“大排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加强分析研判,建立就地化解工作机制,促使全市移民干部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
1.2 移民融入情况
从生产生活方式来说,库区移民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基本没有改变,并且搬迁后人均耕地面积增多,肥沃的土地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多,温饱问题首先得以解决。调研组了解到,很多移民村搬迁伊始都出现过项目投入盲目等问题,当地部门按照本地产业发展状况,但是这些移民过去大多生活在山区,耕种经验不足,导致一些蔬菜大棚前期经营不善的情况,但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已经基本解决了因生产习惯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从居住环境来说,整齐划一的新村庄,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人均24m2的住宅面积满足了移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期待。并且相对于过去在山区出行难的状况,迁徙地大多位于城市近郊,便利的交通也使就近就业、入学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事实上,除了这些基本生活需求的融入,更重要的还有在就业机会方面的工作融入、在消费行为方面的生活融入以及在交往方式上的心理融入等。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长葛市新张营村依托毗邻城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已有60%以上的青壮年移民实现了就地就业,不仅鼓起了“钱袋子”,也带来了“社交圈”的拓展和“婚恋圈”的扩大。
1.3 移民村生产发展情况
1.3.1 加强制度建设,合理规划项目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制定了《许昌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美好移民村建设实施意见》,谋划编制《许昌市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建设发展2020-2022年三年规划》,稳步推进美好移民村建设项目实施。截至2023年3月,河南省移民办共下拨生产发展奖补资金5 526万元,各县(市、区)移民部门统筹利用生产发展、后期扶持、项目结余等资金建成了养殖场、藕池、蔬菜大棚等项目。
1.3.2 落实帮扶政策,推动协调发展
2019年以来,在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的协调推进下,河南省移民办确定长葛市佛耳湖镇下集村、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麦岭镇白亭东村和建安区蒋李集镇金营村4个村为河南省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并争取到上级资金1 249万元,建设了8个美好移民村项目;2022年,经向省移民办汇报并得到同意,该中心将市本级移民结余资金216万元调整为生产发展奖补资金,用于襄城县上寨村综合厂房建设项目,将美好移民村建设剩余资金中的190万元,用于襄城县范湖乡陈家湾村厂房建设和学校改造项目,将美好移民村建设剩余资金中的41万元,用于建安区姬家营村和下寨村党建提升项目,保证各移民村能够平衡發展、齐头并进。
1.3.3 引导典型示范,激发内生动力
对于政策性移民来说,生产发展客观上和安置地的先天条件直接相关,和尚桥镇新张营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525户,2 154人,党员35人。12年来,该村的村集体收入连年稳居许昌市13个库区移民安置点中最高水平,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天然的环境优势。该村东临107国道京广铁路,南邻许昌建安区,北邻长葛市区,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已建成项目3个,村集体年收益共44万元,一是蛋鸡养鸡场一座,存栏2万只,投资150万元,村集体年收益5万元;二是织布厂一座,标准化厂房1 500m2,投资308万元,村集体年收益14万元。三是农业研发中心及仓储项目,投资906万元,村集体年收益25万元,此项目便是在长葛市移民服务部门的指导和积极推动下,坚持不等不靠,利用其移民安置规划内项目结余资金391万元和预备费515万元建设的。
2 许昌市南水北调移民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多年来,许昌市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移民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上幸福指数不断增加。但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发展制约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移民发展致富依然任重道远[2]。
2.1 移民村庄的社会再融入仍有不畅
与一般村庄相比,移民村的社会治理问题显得更为复杂,这些问题既有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种遗留问题,如拆迁补偿引发的矛盾纠纷,又有移民在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因面临不同的农业生产体系与社交网络而导致的不适应感与危机感。再者,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隔阂也是掣肘基层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移民村的干部多为原村庄本地人,但在走访中,仍然有部分村民认为村干部享有一些“特权”或者得利便捷之处,直接影响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
2.2 移民村治理主体结构失衡
首先,移民村治理应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协调完成的,而事实上,政府在移民村治理方面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几乎将移民村工作的有关事项全部包揽。不仅如此,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因为这种大包大揽,也给自身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如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就抱怨移民们过于“抱团”,群众工作不好做。调研组发现,“抱团”这种现象在移民村是很普遍的,但是如何把负面“抱团”变为一种正面团结,应该是基层治理主体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次,移民群体的政府依赖性仍然存在。在调研中,部分移民认为异地搬迁对其家庭带来了巨大损失,强调政府对其支持照顾的正当性。这一深植于移民心底的自我身份认同消减了他们自身获取美好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也抵消了转变身份认同、重构社会关系的内在动力,致使其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的积极性无法提高[3]。同时,自2006年开始施行的农村移民直补资金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截止时间为2026年7月1日。对于移民来说,倘若领了十几年的直补资金突然没有了,多少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因此,接下来的三年里,治理的重点也应该放在移民融入的心理引导上。
2.3 移民村后续帮扶政策有待加强
许昌市现有的4个全省美好移民村示范村进度快慢不一,与上级要求有差距,个别项目开工较早,但建设进度滞后,造成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建设资金闲置。因此也就有部分移民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国家的移民帮扶政策无可挑剔,之所以落实效果不佳,是因为自己特殊的边缘化身份而不受重视。
3 许昌市南水北调移民村治理提升路径
现阶段提升许昌市移民村的治理成效应主要放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程上去解决,放到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打造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重点战略中来考虑[4]。
3.1 聚焦高效能治理,打通移民融入的最后一公里
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有序与充满活力的关系,只有打通移民融入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实现“稳”和“活”的双重目标。
第一,强化共情机制,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中,也是提高治理效能的一种路径。对于移民村来说,因远离故土和拆迁程序引发的不满情绪和基层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村“两委”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应当主动出击,拓宽矛盾化解思路。把理顺情绪、纾解困难、回应关切的工作抓在源头,在谋划发展的同时,建好移民群众精神家园[5]。
第二,既要讲好南水北调故事,也要注意避免在宣传报道时的刻意标签化;既要讲好移民群众的故事,将其无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广为传播,也要讲好南水北调移民工作者的故事。只有将两个主体的故事深度融合,才能消除掉双方内心深处的隔阂,实现南水北调精神价值认同的最大化。
第三,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组织和发动移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移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防止出现移民“孤岛文化”。
3.2 聚焦高站位统筹,激活移民村内生发展动力
移民“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才是核心。基层党组织作为移民村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力量,其在移民安置、民主管理、发展生产、移民后扶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第一,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移民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夯实组织建设、创新治理举措、强化跟踪服务,有效破解移民社区治理难题,明确抓班子建队伍、抓阵地优服务、抓就业促增收、抓治理保稳定的基本思路。
第二、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系统观念,探索以移民融入为契机联合周边村庄成立联合党总支,谋划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党建之路。
第三,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思政”功能,拓展常态化学习课堂的优势。例如,搬迁安置政策和移民发展方向的解读,政府投入账和群众收入账的展示,以及搬迁前和搬迁后生活变化的现身教学,都可以融入到“三会一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
3.3 聚焦高水平推进,探索产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现阶段,要把移民后扶政策与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起来,由个体帮扶向整体帮扶转变,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从改变移民外在环境向激发移民内在发展动能和活力转变,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带动就业、扶持创业,走出一条移民村特有的共同富裕之路。
第一,产业带动,重视移民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能人的资源动员与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产业能人的市场沟通功能和经济带动效应,以逐步增强移民乡村开发、承接和运作产业项目的能力,发展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
第二,谋活项目,建立县、乡、村三级项目库。通过项目库优先选择建有“造血”功能的生产开发类项目,给予谋划出有利于破解集体经济薄弱难题的移民村资金优先安排,并优先配套特色产业村相关设施。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探索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发挥1+1>2的作用。
第三,建活机制,变“单干”为“团战”。移民村生产发展短板在于项目局限性大、收益低,村“两委”要集思广益,敢于创新,谋划新发展思路,拓宽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位发展优势,探索移民村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项目扶持机制,做到项目收益最大化、群众受益最大化。
4 结束语
城乡融合旨在探索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方式,重大水利工程中的移民安置地大多处于城乡交汇地帶,必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前沿地带。经过十几年的融合,大多数移民村已经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治理经验,未来,当这一具有时代感的概念不再被刻意提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也将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节选)[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50(05):1-2.
[2]段芳.城乡融合背景下“村改居”社区治理体系路径探索与研究——基于对许昌市“村改居”社区的调查[J].活力,2022(10):109-111.
[3]郑军.外迁水库移民社会融入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2,34(02):83-89+116.
[4]包俊林.异地搬迁水库移民社会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以广西北海市移民安置区A村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8,18(04):63-71.
[5]雷奕超.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以武汉市南水北调移民社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9):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