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
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实践时间较短,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县城地区。县域中职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保障地系统推进,确定“建机制、践成效”的县域中职校本教研两步走,强化监控效果,形成逐级网络管理教研机制。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管理监控机制,可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师的内动力,带动县域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
一、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校本教研是一项强调理论指导工作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强调具体教学工作的深入解析。促进县域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提质增效离不开校本教研工作的支撑。相较于普通教育教研,中等职业教育的校本教研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尽管现阶段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县域中职的校本教研受机制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仍导致教研质量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研组织机构不健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
从学校统计数据可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6人,设教研室1个。其中教研主任1名,市兼职教研员2名,分为七个科组,采取科组长负责制。但科组长年龄较大,信息化教研内容完成困难。该组织机构使校本教研动力略显不足,机构调整迫在眉睫。
(二)校本教研机制不完善,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的规划不够
学校现用教研制度较少,多年未曾完善,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层级督导不够,教师教研工作缺乏顶层规划,特别是科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导致校本教研活动常态化不够,对新时代县域中职教学研究工作缺乏指导性。
(三)教研活动平台不丰富,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
校本教研形式缺乏创新。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还停留在听评课的传统形式上,且参与率偏低,未能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对于新兴的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老教师在实操阶段也都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对于信息化校本教研,我校仍处于原始阶段,与市区学校的教研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师参与教研不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不足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研究“难”,耗时长,见效慢,不愿参与。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研究“小”,一心想做大课题,但教研能力有限,无法完成。职称改革之后,还有的教师仅仅把教研当作职称申报的条件,不能静下心来做“真教研”。久而久之,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断弱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也越来越不足。
二、提质校本教研策略探析
(一)更新学校教研组织机构,为校本教研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加强教研组织机构建设,形成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研室、教学部、教研组、教师逐级铺开的“六级”管理网络机制,同时教师的教研成效纳入各级绩效考核内容。此外,根据最新的专业类别划分,重新组建基层教研组,推选能胜任信息化教研的教研组长,组建一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教研队伍。积极响应市兼职教研员队伍建设号召,每个教研组积极申请加入市兼职教研员队伍,服务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
(二)提质和完善可行制度,为校本教研提供理论保障
校本教研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教研实践的具体效果,完善的机制建设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民主性。通过调查,了解县域中职教师对于现阶段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教师成长的需求。在现有教研相关制度上,去陈旧,留精华。
2.前瞻性。研究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文件,抓住有利于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发展的契机,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3.全面性。整合教师培训、评课议课、教学交流、团队研修、教育教学年会、奖励与激励等制度机制。既要提高、完善制度内容,堵塞制度漏洞,又要完善制度落实和监督机制。
4.激励性。校本教研必须要打破教育教学管理的“铁饭碗”,实实在在建立和完善评优、奖勤的激励机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校本教研的核心作用,引领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将校本教研的参与程度、教研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职称申报、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提质高效发挥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引领激励作用。
(三)搭建校本活动平台,为校本教研提供阵地
调动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为校本教研搭建各类活动平台。如教学年会汇编、研修培训、专题讲座、校际交流示范课、校内研讨课、企业实践等多种校内、校外的教学交流、示范教学等,以保障县域中职学校教师能够在交流和协作中促进校本教研活動的开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重整教研小组、创新课题组、设立校级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总结校本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交流和研讨。
(四)创新“反哺”教研新模式,为校本教研融入思政
近年来,数字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是在县域地区信息化的普及仍与市、省级学校有着明显的差异。据统计,县域中职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信息化能力相对薄弱,在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中需要信息化处理的教研内容,基本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经常出现四处寻找帮助的情况。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老教师年龄偏大,但在育人、教学方面仍怀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感恩”思政元素融入校本教研中,通过“反哺”校本教研模式,发挥青年教师数字信息化能力优势,与老教师结对重组,为其提供信息化技术指导,保证校本信息化教研活动顺利完成,为老教师的教育热情源源不断地提供燃料。
(五)加强“校企共研”教研模式,为校本教研注入活力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共教共研,落实“特色专业引领”教研模式。以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建设为契机,引入珠三角著名企业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教研成长模式。让教师从传统的校本教研中走出去,到企业中去,与企业教师、专家共同开展实践研究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参与热情,为校本教研注入新的活力。
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探索校本教研本土模式,挖掘当地本土特色、聚焦乡村振兴思政元素的县域特色校本教研实践活动,以及与本土实力企业开展合作,以带动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缩短差距。
总之,实践表明,通过树立科学、合理的教研理念,搭建有效的教研结构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县域中职学校校本教研定位不准、人员少、教研力量薄弱等困难,稳步推进县域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增效;校本教研逐渐完善,对于县域中职学校的发展建设起到了智囊团的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三教改革”意识,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丰富了教学研究成果,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县域中职建设改革重点任务。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