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豪杰
高职院校中同乡会、社团组织以及班级中因为共同爱好自发成立的组织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他认为,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明确的核心人物和精神领袖,以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为约束,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是指社会成员在交往中,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等影响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没有固定的编制要求,也没有明确的组织运行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认真研究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对其有效引导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多,但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弱,更容易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要尤为重视。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
一、非正式群体的意义和影响
正式群体的管理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对班级的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有章可循,也因此更加重视。但是,不能因此忽视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人数多,高职院校在校生加入了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并且多数学生参加了2个或3个以上的群体组织。非正式群体活动范围呈现立体交叉态势,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范围已超越班级、校园等校内域所,已涉及社会面等场所,其立体交叉的广泛影响力也逐年增大。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一定的威信,其威信一般是在日常群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优秀的品质或突出的能力等因素,使其在群体中拥有较强的号召力,对群体发展具有导向性。
因为学习、生活的群居性特点,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教育工作者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非正式群体往往具有抵触情绪,部分教育工作者断然将非正式群体定性为干扰学习和管理的因素。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非正式群体有正确的认知和对待,对其消极因素及时止损,积极引导教育;对其积极方面着重发觉,这对提高教育管理效率至关重要。不能把非正式群体简单归为“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对该群体应该辩证对待。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影响
1.非正式群体对满足学生个体多层次需求、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寻找“社会人”角色定位是学生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该时期他们的认知不斷得到提升,寻求具有共同爱好或生活感受体验的人是他们的目标需求。在非正式群体中,通过经常性的来往,取长补短,他们的人格也得到完善。尊重、肯定与被理解的心理诉求促成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非正式群体可满足其个体多层次的需求,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并在集体中实现自身价值,赢得尊重,利于建构其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非正式群体对满足学生个体多层次需求、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2.非正式群体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重要载体
目前,高职院校的正式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或校团委组织等,该形式特点是大班授课、理论性强,但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由于爆炸式网络信息和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出现,造成学生对这种强理论、弱实践的教育形式不满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仍需开拓,非正式群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作用值得关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道德示范性比如在非正式群体公益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开拓。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1.非正式群体缺乏约束性,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挑战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和学校的管理秩序提出挑战。自发性组织是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特点,该群体未经学校学工部等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其活动的时间、场所和具体形式具有偶然性,其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及时的监督。非正式群体的集体凝聚力较强,当他们的目标和利益与其它群体产生矛盾时,学校正式群体对其引导和教育便受到威胁,从而班级和学校的正常秩序就会遭受破坏,对管理工作提出挑战。
2.非正式群体特有的行为规范,在不恰当的约束范围内会对群体成员造成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群体中的个人所表现的特点是无意识人格的强势,有意识人格的消失,通过暗示和相互出传染的作用,人的思想和感情会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校园或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小群体也会因为非正式群体达成的一致性对成员产生心理压力,迫使成员心理趋同,保持行为一致。除此之外,非正式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组织纪律、行为规范,以对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不恰当的约束力会造成群体成员的不适,从而影响成员的身心健康。
二、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
(一)需求层次丰富化和集群习惯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内在原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群体能满足个体多项需求,比如,群体可以减轻个体孤独感,满足安全需求;被群体成员理解和尊重可满足情感和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在群体的帮助下走出迷茫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在满足个体成员多层次需求中,非正式群体起到积极的作用。
群体成员长期的集群生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从而产生了一种集体归属感,这种心理因素激发了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动机。除以上两种内在原因以外,个体性格差异、家庭环境、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也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外部诱因
在社交平台多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念的严重冲击,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易变等特点,加之正式群体组织的局限性等,他们需要更加宽松自由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就成为必然。一般而言,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的个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较为容易达成共识,也就更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因此,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外部诱因。
三、非正式群体调适和引导策略
(一)对非正式群体调适和引导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有深刻的教育理念内涵: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尊重学生,深挖学生的创造性,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在日常班級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和特别对待班级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主动关心和挖掘此类群体的积极方面,同时,对具有消极影响的小群体及时制止,并及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班级管理者应具备运用辩证法的能力,尤其对某些非正式群体应该看到其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改善学生人际交往、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对非正式群体出现的会对学生个人和班级造成不良后果的言行,班级管理者尤为要有耐心、有策略地对该群体有效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压制方法,否则会招致该群体的反对,不利于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
2.坚持尊重信任的原则
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善于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点。要尊重、信任和关心班级非正式群体。对非正式群体的不同表现要赏罚分明,对具有积极影响的群体及时褒扬,对消极型或反抗型非正式群体不能讽刺挖苦,对其要合理运用学校规章制度劝导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有效地激发,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归属感。
3.坚持学生自我管理原则
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弱化自己管理者的身份,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担当的精神。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他们的获得感会逐步增强。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者要从直接管理者身份向评判者身份转变,当非正式群体的言行影响班级的正常运转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管理者也要适时指导。
(二)非正式群体的调适和管理策略
1.正确认识、辩证对待
高职院校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是具有客观性的,对此应该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这一产物是该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需求。具有稳定成熟结构和功能的正式群体具有自身局限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这就给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
2.营造校园文化生态
各个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校级“校园心理健康活动月”“普法宣传节”“国学活动月”等校园活动;各个学院组织专业品牌活动,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大赛”、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技能大赛”等;班级组织的各类主题班会活动等,通过系列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进而浸润学生的身心。丰富的校园活动,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可以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从而实现与正式群体的优势互补。
3.强化班集体的创建
实践证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否强,班集体关系是否和谐有很大关系。如果班级所呈现的状态整体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凝聚性强,那么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可能性就较小,即使存在,非正式群体造成的消极影响也不会很大,反之亦然。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管理者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宣传榜样的事迹,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班级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样化的班级主题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形成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文化特色。班集体只有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才可以引导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4.发挥“以赛促学”平台的作用
职业学院的学生更关注自身技能的提升,在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只有学到更多的技能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举办或者发动学生积极参加专业领域的各类比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发掘班级中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参加比赛的积极意义,督促他们为参加比赛以及职业技能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准备。非正式群体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非常渴望得到其他群体的认可的,班级管理者要以此为契机,尤其要鼓励非正式群体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实现对非正式群体的正面引导。
5.抓住非正式群体中“关键人物”,实现突破
非正式群体中也具备其“关键人物”,这部分在群体中享有一定的权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群体的变化与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关键人物”的影响是具有双重的:如果群体的“关键人物”思想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会对群体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会带偏群体,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尤为重视对非正式群体“关键人物”的教育,通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非正式群体的组织者积极与正式群体进行交流、融合,同时引导正式群体创建有意义的非正式群体等形式,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优势互补。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面临很大冲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新事物、新思想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对此,高职院校管理者也要调整心态,要积极接纳、从容面对。班级管理者要认真分析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加强非正式群体管理工作,在群体变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国波.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01):31-36.
[2]牟德刚,潘从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45-55.
[3]邓靖松.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29.
[4]潘从义,牟德刚.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1(12):133-135.
[5]张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
[6]王自红.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教育论丛,2012(11):147-148.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