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礼
宜川县景阳村,又名吉腰村、惊羊村。地处县城东南方约5公里的309国道旁。村子依山傍水,良田阡陌,川面开阔。由古“惊羊村”取音而景阳村。“惊”字本是指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相传,一只“羊怪”从白羚洞窜出,顺下羊沟越县川河经吉腰村往县城路经党湾村时被人挡了一下,羊径直跑到李家畔落脚“定羊”村……后来,景阳人认为这是一只神羊,就请来工匠凿出了一只卧着的石羊置于村中央。
我们于距此约3里路的一处石崖下驻足凝目,这便是传说中的白羚洞。洞前,树丛掩映,不易发觉。我们在洞口下拍照合影。洞口呈长方形,纵约1.5米,横约0.4米。我们穿上长衫,帮着惠祥老师带上测绳、罗盘、温度计、地质锤,以及收集标本的布袋,再分拿上矿泉水和食物,鱼贯进入白羚洞。为了减轻辎重,我把水和相机包放在了洞口侧面的石台上,沿着赵洁老师打头布下的测绳诚惶诚恐前行。
开始,洞口明灭可见。稍进深,“前者携去,后暗如故矣”。约11.08米处,是一条狭长的裂缝,高1.3米,宽0.3米,仅容一人侧身而行。至13米处,是一个狭长的小洞,长2米,宽和高皆0.7米。我们皆以手代趾,如蚯蚓般蜿蜒穴中,才越过第二道门槛。在入深16~40米段,洞顶高度陡增,豁然开朗,高有3~4米,宽1.5米。两侧的石崖上,留有来访者的姓名和日期,似乎炫耀着曾“到此一游”的桀骜。再进,眼前深不可测,走在漆黑的石洞里,一股阴森的感觉袭来,令人不寒而栗。仰视洞顶,阴暗潮湿,有水珠滴下,似木鱼声声,犹泉水叮咚。进至62~82米处,是洞内开阔段,宽3~3.5米,高3.4~4米。在强光手电的照射下,两侧岩壁和洞顶平直,俨然一出房舍,右侧积石有人为整理的痕迹。入82米时,石洞复褊狭,宽0.5米,高0.7米,没有回音,呈一下坡状。我随着保国,侧身通过一道夹缝,下到约1.5米深的石硖里,踩着乱石侧身行进,不远处已是赵老师引测绳至洞顶的端点,距洞口97.5米,人至此不能前。
“径穷处,旁复有洞,隘甚,唅砑动摇若将坠者。”这是古人对其的描绘。
洞顶左侧有宽0.6米,高0.6米的小洞隙。因狭窄,“深黝不见底,投以石,谛听不闻声”,非近洞口难以窥见。保国居前,我居后,俯身相互策应。保国猫着腰,在仅能容一人坐下的乱石里,一旁的我伸直胳膊,打开手电,保国按动着相机快门拍摄。须臾,他回撤,我复入,顶着乱石,也一样地俯身,对左侧幽洞观察拍摄。似乎,这就是传说中“内长30里,从无人至”。我们回走在平坦的石径中,我与保国侧身攀爬上一石蹬,旁复有洞,隘甚,右侧又一石洞,深不可测。其实,里面是坍塌紊乱的条石,并没有什么石碑。要是有石碑,运进时要经过两道石狭,还要经过一段崎岖的夹缝,再攀上石蹬,经狭小洞口,这似乎有点儿不可能……我悻悻而返,路绕四尊钟乳石,经过一条狭窄的通道,俯身爬出洞口。一狭长的甬道两侧的岩壁上,留有不少游人的姓名,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古人吴炳的留作。
白羚洞,又名白灵洞、白银洞、白云洞,皆与“白”有关。以为洞里有上万年形成的白色的钟乳石而谓之。一个岩洞,为什么会有诸多称谓?其实,从山羊的角度,应该是“羚”;从“怪”的角度,就应该是“灵”;从乳石联想起白锭,因而又谓之“银”;从烟雾氤氲,白云山涧,应该是“云”。我以為这是古人的冠名。神,就神在称谓;奇,就奇在异名上……
白羚洞,无论是风蚀、水浸,还是地震、裂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有着不加雕饰的自然之优美。在黄土高原上,凭自然之力创造了神奇。白羚洞位于峡谷之切面的岩腰,曲径通幽,一道门、二道门……扑朔迷离,天然形成,增添了神秘色彩。白羚洞,颠覆滴水穿石,而历经渗透、静滴、化合,而形成四尊玲珑剔透、琉璃晶莹的钟乳奇观,加之历代官宦、文人墨客、寻幽访古,以及挑战极限的人接踵而至,提升了自身价值,更增添了神秘之感,也为一方的地质、物候、变迁、演进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身临白羚洞,我仿佛看见了那只受惊的羊,走走停停,一路的惆怅和孤单;漫步在西风瘦马的古道上,隐约骡马、驼铃声,还有影影绰绰之行人;站在黑杉岭,我充满了对景阳村的怀古和崇尚,以及对下羊沟旖旎风光的惬意和敬畏;匍匐蹒跚在白羚洞,蓦然回首间,白云已走远,只有天际一抹血红色的残阳,还有我那深深浅浅追赶、超越、实现梦想的一串串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