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2023-11-03 00:46王棪李佳星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8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辅导员互联网+

王棪 李佳星

摘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管理、加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积极挖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将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互联网技术为脉络的管理形式,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旨在研究“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教育管理发展创新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互联网+”;辅导员;学生教育管理;有效路径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大大提高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保证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维护高校的正向性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应用,高校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对学生教育管理思维也需要进行创新和优化,这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要确保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围绕着根本教育理念展开,践行教育思维并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效果,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相关基础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依托技术创新和各行业结合发展的新型发展形态。互联网具有泛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能够与不同行业结合产生不同发展效果。“互联网+”的诞生是大势所趋,通过对互联网特点的应用,能够实现全领域资源的协同发展。互联网的泛用性主要体现在其覆盖范围广,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平等性特点则是指人们都能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资源,没有任何等级偏差,这也是“互联网+”成为主流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教育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旨在组织和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范围广义上包括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考核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教育管理,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狭义上,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入学、班级建设和宿舍管理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保其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需要高校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积极培养管理人才。同时,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和参与管理,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相关理论应用

第一,三全育人理论。该理论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培养,确保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全育人理论是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是利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来实现对学生思想管理。第二,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以此来加强学生个人价值与思想内涵。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遂性。第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具备理论公式和期望模式两种内容。期望模式的实际内容就是激励工作,通过激励来推动学生的发展。

二、“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法,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的全面性与严谨性。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特点与优势,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整理学生数据,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和提升学习能力的管理方案,从而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保证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预测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模拟演算,降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保证相关工作体制符合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需求。同时,要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制的完整性,能够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心

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全新教学理念的支持。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管理时,需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以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保障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有效落实,有助于推动高校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体系中,能够转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利用科学有效的数据技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引导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以互聯网+理念为导向,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与核心,确保管理体系综合性的成长。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工作,推动管理体系全方位地优化与创新,为高校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能够有效加大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力度,将学生作为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有利于凸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体地位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是以学校为主导,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人员为引领进行全面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只是管理工作开展中的被动接受方,对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抵触心理。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普及与发展,高校需要将学生作为工作主体发展全新的管理模式。应结合现代教学管理思维对学生的管理地位进行重新定义,保证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对象,还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与主体。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凸显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对学生进行主观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自我管理意识。还应以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代化转变为目标,应用大数据来提高学生的眼界,实现共享性和平等性,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三、“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相对落后,对学生管理与学校管理体系的发展认知程度不足。他们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这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他们无法有效地将教育管理内容与“互联网+”理念结合起来,无法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无法将管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效结合起来,存在一定滞后性。

(二)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上缺乏深入发展的动力,也缺少能够有效履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对他们对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应用不全面,同时也缺乏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支持,使得他们对“互联网+”概念的挖掘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带来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完善,也限制了教育管理的效能。

(三)教育管理队伍能力不足

部分高校缺少专业师资队伍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推行,很多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不够了解。教育管理队伍对互联网内容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深入应用不足,缺乏有力手段来打造网络平台,这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效果。同时,管理队伍的网络技术手段也不足,缺少有效的校园网络体系。

(四)教育管理环境较差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无法有效帮助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教育管理环境的塑造较差,缺乏对“互联网+”概念的融入,无法将其应用于教育管理体系中。同时,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不够有力,不仅社会环境缺乏公正性,校园内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也缺乏技术支持。

四、“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应构建一套全面、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以此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高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时要综合考量互联网技术应用,确保“互联网+”的全面展开。首先,建立人本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应全面深化人本理念,提高学生在教育体系中所占地位,确保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观思维,推动学生成长。“互联网+”视域下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高校应结合互联网技术来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保证学生主体能力的呈现。这样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为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组建以“互联网+”理念为基础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应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将“互联网+”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体系之中,利用大数据的共享性来实现对学生管理活动不同内容的追踪,保证技术优势发挥作用。例如,利用云课堂、网络服务大厅等技术体系对大学生信息进行详细掌控,以此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同时要利用“互联网+”理念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性,优化管理育人思维。

(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高校管理体系构建需要秉持以学生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家校社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学生管理体系完善与构建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要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容。

首先,建立家校社协同管理机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推手,良好的家风和优良的社会风气能够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因此,在高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化时,应充分结合家庭与社会的功能,构建一套全新的家校社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通过分工不同来凸显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等内容;家庭教育应重视学生道德素养、提高灵活性和实践性等;而社会教育应重视学生服务性和奉献精神培养。构建出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于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以保证学生良性成长。

其次,打造大数据服务平台。高校应充分挖掘“互联网+”内涵,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服务平台,为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助力。可以在校内建立学生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分享平台,这样能够实现校内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加大对学生数据的管控力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同时,对学生的辅导员和家长也提供更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三)提高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水平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保证学生思想境界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队伍,也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结合高校管理思维和“互联网+”,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管理覆盖面广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性,还能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首先,要打造网络平台,加强互动交流频率。“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主流观点,需要高校管理体系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全面融入,才能实现管理的优化。在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师生交流,并利用技术手段增强师生互动频率。同时,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深度关注,了解学生在学业、情感等方面的状态,提高整体管理效果。其次,要加强网络技术培训。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应建立一套独特的网络体系,以“互联网+”作为载体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应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整体校园环境,保证网络文化活动的有效举行,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全力构建安全校内网络发展环境。

(四)建立良好学生教育管理环境

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离不开良好的学生教育管理环境支持,是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学业能力加强的有力保证。因此,在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能够最大化发挥辅导员和学生的作用,保证教育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和提高。因此,良好的学生教育管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以确保教育管理体系的公正发展。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公平,是维持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底线。因此,要通过营造教育公平环境来推动教学管理环境的构建,为后续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条件。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应积极应对“互联网+”对校园发展和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以互联网技术手段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的“硬”條件,将教学设备、绿化景观和校内建筑等内容与“互联网+”结合进行全面优化,以满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深度结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改革,以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结合。在实际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时,应从优化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提高队伍水平和建立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保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健全管理体系来实现教育管理,保证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作者单位:王棪 李佳星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王艳梅.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实践[J].知识文库,2022(04):91-93.

[2]王路宽.网络环境下大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8):158-159.

[3]贲卉贝.网络环境背景下大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视角探究[J].山西青年,2021(15):149-150.

[4]李丽波.互联网时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1,23(04):196-197.

[5]刘建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9):155-158.

[6]林雨,袁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2):160-164.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辅导员互联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