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彤彤
[摘要]随着学术传播的移动化、视频化发展,短视频成为科技期刊探索视听化表达的主要场域。文章对科技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情况展开研究,从时间维度进行审视,解读视听内容传播的时空偏向、以时间单位衡量的学术阅读和时间驱动下的学术生产机制,指出视听化手段的引入推动科技期刊在學术生产、学术传播、学术阅读上的革新,表现为传播内容的可见性、阅读内容的可读性与生产内容的可得性,并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可为科技期刊视听内容产能不足提供破局之道,以推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视听内容建设;科技期刊;短视频;学术出版;出版融合;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驱动着传媒产业格局的重大变革。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媒体融合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由此学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应跳出传统媒体的本位,运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学术传播图景中,视觉媒介的独特传播价值得以彰显,围绕科学实验、科技成果和科学思想的通俗化、视听化表达,已构成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趋势[2]。对国内科技期刊而言,立足于图像转向的视听内容建设自然也是开展探索与实践行动的一大热点方向,可提升科技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力、生命力、影响力。
目前,科技期刊的学术视频多采用短视频的形式。尽管关于短视频之“短”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其在时长方面无疑有着一定的边界,而凭借短小精悍的体量,短视频在用户时间争夺战中表现强势。QuestMobile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短视频使用时长已超越即时通讯,以25.7%的用户使用时长占比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各行业中居于首位,增长势头迅猛[3]。《2023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超过即时通讯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同比增长7770万,短视频正成为拉动视听新媒体行业增长的重要赛道和强劲引擎之一[4]。文章从时间的维度切入,解读视听化的呈现方式在学术领域的引入逻辑与应用模式,以期推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进而推动知识内容在先进技术支撑下的扩散与交互,助力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
一、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建设概念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演变与广泛应用,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与表现形式的更迭,并于近年呈现移动化、视频化、互动化的发展趋势。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视听化手段的引入成为国内外科技期刊适应新媒体语境的数字化革新之举。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接连开通微信视频号、抖音号。这些举措顺应了新媒体受众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诉求,实现了抽象科学知识的动态化、可视化呈现,有助于提高学术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率,助力学术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视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主要指声像文本(包括视频摘要、增强视频等),广义上包括纯视觉文本(包括静态2D图像、动态3D图像等)和纯听觉文本(包括音频摘要、播客等)[5]。文章从广义的角度进行探索,即考察内容涵盖了相关的纯视觉文本、纯听觉文本与声像文本,主要包括常见的四类视听内容:一是论文增强型,即就论文中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等提供视听化的补充材料,形成对论文内容的延伸;二是视听摘要型,即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潜在价值等进行视听化演示,发挥导读功能;三是会议活动型,即推送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视听版本,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四是科普介绍型,即以视听化手段助力科研成果的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打破专业科学知识的扩散壁垒。总体而言,无论是否有明确、明显的论文指向性,不同内容特征的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在视觉化补充、立体化延伸与形象化解释方面[6]普遍表现突出。同时,层次化的视听内容有益于兼顾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的用户的差异化知识需求,达成专业价值与普惠价值的平衡。
目前,国内外围绕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建设的研究主要从应用模式[7]、采用效果[8]、优化策略[9]等方面展开。相较而言,国内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建设起步较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均不够成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对国外经验或国内案例的观察与调研,体现为以下两大落脚点:一是对视听内容建设的制作技巧予以指导,二是对视听内容建设的提升路径进行思考[5]。总的来说,早期国内相关研究基本集中于具体实操层面,论述内容以视听内容制作规范、技术指标等流程和细节为主,核心诉求是为初涉这一领域的科技期刊工作者提供指导建议。而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的重点不再囿于实操规范层面,已逐步过渡至对现象的观察和对规律的把握。这种转变的背后映射出学者对视听内容应用前景的共识,而这份共识里无疑蕴含着对视听内容建设之于学术出版的价值考量。如何理解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建设所形成的传播现象及其背后彰显的传播价值?传播偏向理论或可提供一种解读的视角。
二、视听内容传播的时空偏向
根据加拿大传播学者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媒介的传播因其物质技术特性而具有时空上的偏向,偏向时间的媒介易于长久保存但不利于运输,适于控制时间跨度;偏向空间的媒介易于远距离运输但难以长久保存,适于克服空间障碍,这种时空偏向性因此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挂钩。然而,新兴媒介所呈现的传播偏向性俨然超出了英尼斯的理论范围[10],面对该理论“失灵”的问题,孟林山、赵永华以媒介哲学本质的思考为基础,展开对传播偏向理论分析路径的扩展与延伸,指出应基于总体场角度探索媒介的内在属性(物质域和意识域)如何与其外在属性(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11]。在此逻辑下,互联网媒介物质域层面对其空间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解压缩”上,对时间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封存位移”上。
就互联网空间中的视听媒介而言,其空间属性表现两大特点:一是信息活动空间的“解压缩”,即信息的收集、存储与传播克服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二是用户空间的“解压缩”,即用户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不再受限于特定的物理空间场景与视野范围。研究表明,近半数科研人员偏好移动文献阅读[12],科技期刊视听内容所投射的这种“去物理空间化”趋势同样是对当前移动化学术阅读需求的响应,其中优秀的学术会议和专家讲座类视频更是备受推崇[13]:对无法实地参与其中的用户,会议活动类视听内容提供了远距离的学术交流“在场感”。
在时间属性方面,视听媒介亦表现两大特点:一是信息存储能够实现技术上和理论上的“永久封存”,即数字信息具有妥善的转化、存储、备份等机制;二是信息的使用能够实现“时间位移”[14],即享有时间赋权的用户可自行安排信息的使用时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信息可随时随地被接收、下载并收听收看,而视听内容的优势体现在其对“进、退、暂停、倒放、倍速播放、循环播放”等调动播放节奏与进度的动作的许可。这意味着用户具有完全掌控和灵活操作时间轴的位移自主性。以专业外科手术视频这类论文增强类视频为例,临床实践操作、手术技巧等不仅能以直观、清晰、准确的画面呈现,还能满足用户随时反复观看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的诉求[15]。这无疑是实地进修、现场观摩所无法提供的学习条件与学术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突破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的限制,视听内容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时空平衡”。以往学界研究在分析采用效果时往往也会提及其相关表现,但少有聚焦并进一步探析媒介技术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的尝试。以时空上的平衡来承载专业、准确的知识信息并配以动态、丰富的表现形式,正是学术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亮点所在。就此而言,科技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或许并不完全是移动化、视频化发展方向下含有被动意味的顺势而为,而是抱有积极性、进取心的一种乘势而上。
三、以时间单位衡量的学术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前文所述的“时空平衡”实际上仅在纯粹的理论层面成立,从媒介为“物质域/意识域复合体”这一本质出发,相关论述还应充分考虑意识域对互联网传播的时空属性的能动影响。归根结底,时间的赋权打破的仅是主观时间因素对人的限制,但无法实质地改变其外在客观时间的一维不可逆特性,后者因此成为决定互联网传播偏向性发展方向的“限速因子”,并在其对互联网及其媒介环境下的文化发展的作用下,促使互联网传播偏向性呈现为“空间极限下的时间偏向”[16]。数字技术不断冲击印刷文字的主导地位,并将多元的感官元素融入个体的知识生成[17]。
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不仅是传统文字成果的视听化呈现,其转化关乎科学研究整体[18]。这意味着科技期刊制作理念不能简单搬用学术论文或商业影视作品的思维和方式[19],而必须遵循自身制作规律,其中,对时间元素的把控是值得关注的要点。
2006年,致力于以科学实验视频来呈现研究过程和成果的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简称为JoVE)正式创刊。作为全球首家视频出版期刊,该刊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视频出版成为可能,还在于其制订的标准视频格式可成为视频出版的行业规范,为其他出版物提供参考。在JoVE关于技术规格的指南中,视频的总运行时间被规定为“15分钟或更少”[20],较为宽裕的时间限定有助于生动、完整地呈现尖端实验的复杂细节。科学传播中的视听内容当然并非必须奉行这一时间标准,但JoVE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长”视频在学术交流与讨论中的价值,即以较为充分的可视化内容来确保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可复制性。2014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要求微视频作品时长为30秒至20分钟[21],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微视频之“微”似乎同样不够“短”。直至近年来,短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风口,新兴平台引领新的传播潮流,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习惯亦随之改变。2019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等四机构联合字节跳动发起“DOU知计划”全民短视频科普行动[22],以新技术推动科普工作。这映射出短视频内容版图的不断扩大,“泛知识”内容俨然成为该领域布局的新增长点[23]。
在短视频社会化时代,学术传播同样迎来新生态,其重要趋势之一便是视听内容在时长上的整体性大幅度压缩。这些视听材料或是聚焦论文导读与思路解析,或是关注行业热点并提供专家视角,其共同点在于将经过提炼、整理的关键知识点在较短时间内予以篇幅简短但信息丰富的形象化表达,使得前沿、艰深的学术信息亦可为用户提供简洁、轻盈的阅读感观,由此成就学术内容的深入“短”出。而与这一学术传播趋势相伴而生的是科技期刊相关视听内容栏目标题的新命名规则,如中国激光杂志社的“五分钟光学”、《出版与印刷》的“五分钟学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的“5分钟读懂论文”、《电网技术》的“精选100秒”、《电气工程学报》与《机械工程学报》的“论文100秒”等,这些科技期刊不仅借助文字标题直观揭示视听内容的时长,更以栏目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以时间单位来计量的学术阅读新模式。
尽管一些微信公众号文章具有“全文××字,阅读约需N分钟”等提示,但图文阅读的节奏往往因人而异,这类提示语句大多只可用于参考。相较而言,视听内容在生成之际即同步锁定时长,阅读的起止点因此得以明确。在新媒体语境下,學术界蔚然成风的“时间单位式标题”正是科技期刊向新时代用户发出的一个确切信号,意味着用户可以展开更为精准的阅读规划与时间管理,将学术视听内容融入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从而使得学术阅读以更合适、合理、可控、可行的方式嵌入日常生活,而这正是学术阅读场景重构的意义所在。
四、时间驱动下的学术生产机制
出版以知识的生成(生产及传播)为基本内涵,而知识的生成方式离不开技术的影响。因此,以何种技术媒介生成知识是出版业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直面的问题。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信息技术为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迁移提供了核心动力,同时也带来融合发展的技术新考验。
就科技期刊视听内容的生产而言,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日趋完备的摄制硬件和剪辑软件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其低准入门槛也使得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非专业人士同样可以成为视听内容影音素材的创作者与生产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创作者仅凭借“入门级”的基础显然无法打造出真正高品质的视听内容。科技期刊在开展相关服务时,前期往往在硬件设施方面成本较高,后期制作又面临专业化技术人才匮乏等难题[24],即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流程上的工序要求依旧导致内容产能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从制作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编辑部组建专业制作团队之余,鼓励科研人员自制并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视听资源[25],即协同多元主体的制作力量,聚合多方的内容资源,由此提高科技期刊的视听内容产能。在引导用户自制方面,常规征稿型如《测绘学报》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并邀请作者录制短视频,创意活动型如《中国科学》杂志社于2022年6月发起科技短视频大赛,以期让科技成果活起来[26],但总体而言,用户自制的视听内容质量普遍不高。在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经验更为丰富,根据相关专业机构提供的视频摘要兼图文摘要服务信息(见表1)[27],一个三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价格高达万元,而且可能视频制作时间较长。此类视听内容制作服务的出品大多有质量保障,但普遍存在费用高、周期长等问题,这无疑是科技期刊在借助第三方服务商进行视听内容建设时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那么,时间驱动下的学术生产机制如何形成突破?在以智能、数据、算法、算力等为核心要素的智媒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020年,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谱·AI)旗下的AMiner团队推出“秒读论文”服务:通过人工智能秒读论文技术,对深奥的学术论文进行自动、快速地解读和内容抽取,并生成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论文解读视频,即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建立序列评分模型,实现论文的语义抽取与图表识别,形象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过程与研究结论[28]。这意味着科技期刊视听内容不仅有益于快速阅读,其本身也能够实现快速生产。智谱·AI学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刘丽指出,传统的视频制作方式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准备、协调、统筹,而“秒读论文”将智能技术与人工相结合,实现视频的短平快生成,且成本仅为传统制作方式的20%,达成了视频效果与制作成本的最佳平衡。
尽管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视听内容依托于具体的科研成果或会议活动而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具有依附性。以论文摘要为例,从印刷时代到数字时代,其检索功能逐渐让位于筛选功能[29],正如刘丽提及“秒读论文”相当于一种“泛读”,可吸引感兴趣的用户找到原文进一步“精读”,即印证了论文摘要在新场景下日益凸显的筛选意义。可见,虽然视听摘要依旧以论文为内容核心,但是也具有作为独立的学术材料的阅读价值,JoVE的案例更是证明,经过同行评议的非文本文件同样能够得到学术团体的认可[30]。视听内容建设不只是关乎科技期刊发展路径的一道附加性的亮点,而很可能是牵涉整个学术出版格局变迁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视听内容的生产力必须有所保障,而时间驱动下的学术生产机制引入人工智能的本质便在于控制时间、加速生产。事实证明,这一思路具有可行性:刘丽表示,制作时间的缩短与制作成本的相应压缩,有力地驱动了论文视频化的批量生产,不少期刊的视频化虚拟专辑由此诞生,而这投射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新趋势。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演变、传播形态的不断变迁,作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的科技期刊,需要对当前的数字出版图景予以积极响应,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媒体语境的发展之道。文章基于时间视域对科技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进行审视,发现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革新学术生产、学术传播、学术阅读等。如果说传播偏向理论揭示的是信息传播层面的时空压缩,对学术传播而言,即为学术内容的可见性,那么以时间单位为题眼的新命名规则所彰显的则是信息内容本身的高质量压缩,对学术阅读而言,即为学术内容的可读性,而制作时间的压缩意在驱动信息内容的高效生产,对学术生产而言,即为学术内容的可得性,这也是当前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建设的主要瓶颈。科技期刊以此为发力方向,抓住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机遇,有助于推动视听内容建设的全方位发展,构建全面、立体、动态的学术传播模式,促进自身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燕.中国媒体步入融合新纪元 超大型媒体集团将涌现[EB/OL].(2015-05-18) [2023-08-21].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5/05-18/7284562.shtml.
[2]陈莉.中国科技期刊视听化状况及其提升路径[J].编辑学报,2019(03):308-312.
[3]QuestMobile.QuestMobile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EB/OL].(2022-02-23)[2023-08-2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803739.
[4]《2023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发布: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EB/OL].(2023-06-22)[2023-08-21].https://news.cctv.com/2023/06/22/ARTIjwLK2e0l60C7KlbhRaOY230622.shtml.
[5]王国燕,金心怡.国际学术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446-452.
[6]趙鑫,李金玉.我国科技期刊短视频营销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8):915-922.
[7]BERKOWITZ J. Video abstracts,the latest trend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2013-02-06)[2023-08-21]. https://www.universityaffairs.ca/features/feature-article/video-abstracts-the-latest-trend-in-scientific-publishing/.
[8]ZONG Q J, XIE Y F, TUO R C,et al. The impact of video abstract on citation counts: evidence from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New Journal of Physics[J]. Scientometrics, 2019(03): 1715-1727.
[9]FERREIRA M,LOPES B S,GRANADO A,et al.Audio-Visual Tool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Video Abstract 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J].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2021(06): 1-12.
[10]胡晚婷.论网络媒介的传播偏向:对伊尼斯传播偏向论的推进[J].新闻研究导刊,2016(15):3-4,2.
[11]孟林山,赵永华.英尼斯传播偏向理论的拓展:基于对媒介哲学本质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21(07):125-138.
[12]占莉娟,方卿.学术论文移动出版服务科研用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2018(06): 29-33.
[13]董敏,刘雪梅.医学电子期刊视频栏目出版现状及规范化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2):153-158.
[14]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5]刘昱菡,汪挺,陈小宇,等.临床外科类期刊依托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创建手术类栏目的实践与展望[J].编辑学报,2012(04):374-375.
[16]赵永华.互联网的传播偏向性:空间极限下的时间偏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130-137.
[17]孙玮.论数字技术的出版风暴:一种技术哲学的视域[J].现代出版,2022(01):19-29.
[18]PLANK M,MOLNAR A D,MARIN-ARRAIZA P. Extend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The Popular Science Video Workshop[EB/OL].[2023-08-21].https://library.ifla.org/id/eprint/1776/1/242-plank-en.pdf.
[19]赵鑫,刘娜英.价值接受模型视野下科技期刊视频出版创新路径及实施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2):1274-1280.
[20]JoVE. JoVE 作者提交的视频[EB/OL].[2023-08-21]. https://www.jove.com/cn/authors/publication/author-submitted-video.
[21]通知:2014年“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EB/OL].(2014-07-24)[2023-08-21].http://tech.sina.com.cn/d/2014-07-24/16339514963.shtml.
[22]四机构联合字节跳动发起全民短视频科普“DOU知计划”[EB/OL].(2019-03-22)[2023-08-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685854883370483&wfr=spider&for=pc.
[23]2021短视频内容产业年报①:十大产业观察 | 之媒重磅首发[EB/OL].(2022-01-24)[2023-08-2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c1MDI4Mg==&mid=2247487928&idx=1&sn=4cb79137f9bf2a5e45777b5e80759d50&source=41#wechat_redirect.
[24]李鹏,卜延明,夏爽,等.视频技术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3):292-295.
[25]张家瑞.高校学术期刊自媒体平台视听内容建设探究:以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为例[J].出版广角,2020(04):49-51.
[26]中国科学杂志社.让科研成果活起来!科技短视频大赛征集令[EB/OL].(2022-06-14)[2023-08-21].https://mp.weixin.qq.com/s/PBw4nVzaqjN0ToO5qgRdw.
[27]习妍,孔丽华,郎杨琴,等.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技论文中的应用:图文摘要、视频摘要及播客的制作[J].科研信息化技術与应用,2018(06):47-55.
[28]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重磅:SCIS推出AI秒读栏目,助你秒懂科技论文[EB/OL].(2020-12-03)[2023-08-21]. https://mp.weixin.qq.com/s/hA2Sza_3sijM431vsJ5HIw.
[29]喻琪琛,王晓光.科学论文摘要语义增强形式调查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08):8-15.
[30]李苑.视频实验期刊(JoVE):视频出版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9): 1157-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