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探讨

2023-11-03 19:54郑新张婧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水环境全域旅游

郑新 张婧

摘 要 湿地保护与利用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湿地保护与利用路径,分析了武汉沉湖湿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湿地+”为核心的低冲击开发理念,搭建湿地修复、产业协同、乡村振兴、设施完善等一系列发展策略,提出未来实施内容与计划,助力沉湖湿地营造“水、乡、地、人”相依相融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新范式。

关键词 沉湖湿地保护区;水环境;区域统筹;全域旅游;湖北省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5.02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在维持区域水平衡,控制环境污染,保障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美誉。平衡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各国湿地工作关注的重点[1]。2022年,武汉市积极推进湿地生态建设,并成功申报举办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为沉湖等区域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带来新契机。

1  现状与问题

武汉市蔡甸区拥有沉湖湿地、后官湖湿地、九真山和嵩阳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28个重点湖泊和近百座山体,构成了大武汉近郊最优质的生态空间。其中,沉湖湿地位于武汉市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北峰南泽”中的南部魅力湖区。作为江汉平原最大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由沉湖、张家大湖和王家渉湖组成,总面积1.16万hm2,总人口约2万。

自1994年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沉湖湿地在湿地保护与恢复、物种保护等方面成绩显著,然而受地域因素影响,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水生态安全堪忧。在区域农业发展及工业化进程中,沉湖湿地面临生态空间侵占,以及工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污染源的严重威胁,水体功能受到损害,水体(Ⅴ类)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未能达到湿地保护标准,部分区域动植物生境质量不容乐观,湿地的生态环境的修复诉求迫切。2)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通顺河泛区水系,是武汉市的分蓄洪区,梅雨季节区内村庄、农田受分洪安全威胁较大。在区域内现状防洪水利设施条件下,无法规避水安全隐患。3)居住环境与配套设施不佳。受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政策影响,本区域仍以传统农作物种植、渔业养殖等一产业为主,地区居住、医疗、学校、卫生、交通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年代久远,居民日常生活设施不便。4)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尚未充分挖掘,保护区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多元化生态服务价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建设目标与任务

2.1  建设目标

相较于国内其他相似条件的湿地保护区,沉湖湿地地域文化挖掘与传承仍不充分,与区域农业、农村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应充分把握武汉市深入贯彻国家大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四水共治”“大湖+”等一系列发展政策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本文结合湿地保育政策要求、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提出以湿地保育为基础依托,以“湿地+”为核心理念,协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营造“水、乡、地、人”相依相融的可持续休闲文旅新范式。

2.2  建设内容

在严格遵守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对沉湖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实施高标准修复,对湿地周边联系紧密的农业、水塘、村镇等区域实施高质量提升改造,实现生态保护引导下的低影响开发,包含湿地生态环保类等六大内容(见表1)。

在建设实施阶段,建议结合生态修复规律和资金安排,合理谋划建设时序,实现“三年见成效、5年大跨越、远期树典范”。近期建设以湿地生态环保类、生态智慧基础设施类、生态循环农业类为主,全面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打造长江流域湿地生态保护新样板。中期以综合服务配套设施类、产业发展类、美丽乡村类为主,通过政府前期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科学开发利用,发挥湿地多元服务价值,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未来,持续推进沉湖湿地各项生态环境保护与提升工作,营造“湖、城、人”相依相融的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形成面向国际的中国湿地保护新典范。

2.3  預期效益

2.3.1  生态效益

通过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1)能客观改善湿地生态要素,形成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格局。消除周边污染威胁,优化区域水文系统,完成退养还湖,从根本上缓解区域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的冲突,对蔡甸区乃至武汉市沿江流域生态平衡将起到重要作用。2)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理想家园。以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为依托,完善和增加沉湖湿地的水生和陆生生物群落及个体的多样性,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的恢复。3)能可持续发挥湿地多元服务功能,形成蔡甸样板的“长江生态绿肺”,提升沉湖湿地的调节气候、滞纳洪水、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美化环境等多元生态服务功能,成为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样板。

2.3.2  经济效益

1)可发挥多方主体优势,实现项目可持续运营。以生态本底为基础依托,构建多元化、多业态的经营回馈机制,高品质建成湿地科普中心、文化馆、游客服务中心、特色民宿、特色农庄、特色小镇、湿地文化节等一系列准收益项目,打造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提升亮点项目[2]。2)将有利于构建沉湖特色品牌,助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以生态循环农业、体验农业及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为代表的沉湖现代农业品牌,以及康养小镇、运动小镇、文旅小镇、特色农业小镇和产业孵化区等为代表的沉湖休闲经济品牌,形成武汉市绿色发展新典范。 3)可有效贯彻“两型社会”发展理念,优化蔡甸区投资环境。释放区域绿水青山新优势,激发生态溢出大效应,弘扬蔡甸区知音故里的城市形象,满足未来城乡生产生活诉求,增强蔡甸区软实力和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投资意愿。

2.3.3  社会效益

在“湿地+”理念下,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不仅能减少地区雨洪灾害的威胁、保障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改善综合交通和生活配套设施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还能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和生态文明、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理想的户外休闲和教学科研的家园。

3  对策与措施

3.1  实行分区分类保护,全方位修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基底

1)坚守保护红线,分区分类保护。严遵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守保护区保护红线,不搞大开发。核心区实施重点保护,减少人类行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缓冲区低频接触,重点推进科生态环保普教育;实验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后花园;拓展区培育片区产业共融生命体,打造生态友好、产业齐全、经济文化活跃、特色鲜明的美丽新乡村格局。2)通过营造不同的湿地类型形成丰富的生境环境,实施生境修复,以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3]。目前,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等8种。可以通过区域水系疏通、水文调节、洪水调蓄、水源涵养、水补给、生物多样性调节和外围区域水净化等措施优化水系生态网络,逐步恢复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系统。针对受损、退化、崩溃的自然生态区域,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等多种举措,完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3.2  优化区域功能结构,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沉湖湿地地处城郊,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沉湖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挑战。从全域全土地要素出发,针对国土空间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调配各类空间要素的比重,指导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优先保护控制区域生态环境,主动维护和满足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需求,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用地分类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4]。针对区域闲置低效耕地、建设用地等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通过整理破碎田块、还绿还林、专地专用等方式,調整凌乱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科学划定村民安置生态社区,优化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对保留居民点实施功能提升、风貌重塑,助力国家及武汉市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政策的实施。

3.3  构建多元功能业态,支撑产业协同发展

1)强化区域协同,打造组合优势。好的生态旅游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目标一致、进程一致,为未来旅游发展指出方向,留出空间[5]。外围拓展区积极对接武汉市南部郊野公园,完善“生态保护、自然观光、田园体验、主题度假、文化创意”等多元功能业态,构建区域竞争力。2)打造全域旅游休闲产业体系。依托优良的湿地资源要素,提炼地域“湖清、田富、林秀、人和”的自然与人文品牌。重点打造一系列健康、旅游主题的小镇、村庄,策划植入特色业态项目,支撑全域旅游和产业升级体系。3)凭借“直播、网红、社群”等“互联网+”优势,实现旅游品牌的推广,以及区域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线上线下推广销售,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3.4  加快挖掘综合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湿地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经历不同历史变革,养成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与人的活动有关,是湿地内涵的自我孕育成果[6]。因此,沉湖地区应挖掘区域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优势,营造特色水乡风貌,建设水美乡村。该地区有沉湖渔场,有全国闻名的芦苇生产基地,也是革命老区。通过发扬老区精神,整合农村居民点,对保留的居民点实施功能提升、风貌重塑,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中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典范。

3.5  依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打造生态智慧的基础设施体系

保护区各类工程建设应充分融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冲突,积极探索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体系,以及生态雨污处理措施。依托5G互联网络,打造数字基建网络,为智慧交通、环境监测、安全防范、远程观测、游客体验等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完善片区对外交通网络,强化与区域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联系。建立多样化内部道路系统,如游憩线路、休闲步道、自行车道、游船线路、停车场等的构建。此外,应完善全域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构建,补齐酒店、餐饮、游览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一流的配套设施与服务。

4  总结

湿地在维持区域水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研究以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为对象,将“乡村、土地、村民”等复合要素融入湿地保护与利用,旨在规划“湿地生态环保类、生态智慧基础设施类、综合服务配套设施类、产业发展类、美丽乡村类”等低冲击建设内容与路径,探索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邓琳君.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市场化---以美国湿地缓解银行机制为借鉴[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0,3(3):103-108.

[2]  李丽凤,莫竹承.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牛角坑湿地生态修复工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9(3):12-16.

[3]  朱江,林小莉.湖泊湿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岳阳南湖湿地生态修复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16(3):12-16.

[4]  文博,朱高立,夏敏,等.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宜兴市生态用地分类保护[J].生态学报,2016,37(11):3881-3891.

[5]  欧世芬,曾从盛.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台湾海峡,2006,25(4):572-578.

[6]  郑永莉,高飞,韩帆影,等.湿地旅游景观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93-96.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水环境全域旅游
隧道工程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藻类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利用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水域下游平原地区水乡特色县水环境治理的瓶颈与对策分析
对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及其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