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

2023-11-03 02:20邵斯慧李展振帅观平龚立君沈烈军罗士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肌力置换术针刺

邵斯慧 李展振 帅观平 龚立君 沈烈军 罗士涛

浙江省定海广华医院康复医学科(浙江舟山 316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关节疼痛、屈伸受限、僵硬及病变后期致畸、致残等为特点的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使老年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而旨在解除骨性关节炎晚期膝关节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成为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2],但其术后康复效果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疼痛是重点之一[3]。患者由于术后疼痛明显,恐惧活动,主动运动的积极性减弱;且康复训练过程中动作的正确率降低,从而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相关报道[4-6]表明,针刺疗法止痛有较好的疗效。为了更好地解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影响康复进程这一问题,本研究在《骨科术后康复指南手册》[7]的基础上,在术后第一阶段加用中医传统针刺疗法,旨在更好缓解疼痛,更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对比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情况、肌肉力量恢复情况、完成第一阶段康复治疗所需时间、康复过程中完成训练动作的准确性以及术后第3 天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观察应用针刺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选取我院自2020 年3 月1 日至2022 年5 月30 日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24 名患者。患者健侧膝关节无手术史,肌力基本正常,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无明显骨性关节炎症状与体征;患侧膝关节均为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均为本院同一科室医师团队完成,均在机器人导航下使用同一品牌假体以相同方式手术治疗。

1.1.2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心肺等慢性内科疾病者;②有严重的髋关节病变,影响功能恢复者;③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术后合并存在严重感染、穴位皮肤坏死、血管神经并发症者;⑤患肢畸形严重,内外侧副韧带松弛者;⑥严重精神、沟通、认知障碍者;⑦术前筛查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者。

根据以上标准共选取62 名患者,根据是否予中医针刺治疗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其中对照组31 例,男11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65.23 ± 5.17 岁;右膝手术者13 例,左膝手术者18 例。针刺组31 例,男7 例,女24例;平均年龄67.46 ± 4.89 岁;右膝手术者11 例,左膝手术者2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康复动作宣教,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术后禁饮食6 小时,接静脉镇痛泵镇痛,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根据《骨科术后康复指南手册》[7]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共分为3个阶段,训练循序渐进。第一阶段(术后第1 天至第5天)康复治疗措施包括:①踝泵运动;②CPM 机屈膝开始达到60°并逐渐增加;③冷敷;④转移训练;⑤综合力量练习(股四头肌、臀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等);⑥关节活动度练习;⑦在疼痛阈值范围内使用辅助工具进行负重步态训练。晋级标准:当患者达到第一阶段所有目标(①无辅助下的转移;②无辅助利用适当器械在平地行走或上下台阶;③能够独立进行家庭训练计划;④坐位主动屈曲大于等于80°,仰卧位伸直小于等于10°),可进入术后第二阶段训练。术后第二阶段治疗以主被动屈伸膝关节为主,加强平衡及本体感觉练习;术后第三阶段治疗主要以蹬自行车和功能性马步训练等为主,进一步加强膝关节功能恢复。

针刺组患者在康复第一阶段施行中医针刺治疗,从手术后6 小时开始康复训练直到达到第一阶段功能要求进入第二阶段结束,一般施行3~5 天。具体针刺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采用25 号1.5 寸长毫针,取穴合谷、太冲、阴陵泉、阳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足临泣、尺泽。以上穴位皮肤局部消毒,直刺进针,深度为8~12 mm。运用传统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得气后留针30 分钟,每日1 次,治疗3~5 日。方解:合谷加太冲为四关穴,平补平泻以行气止痛;阴陵泉、阳陵泉、梁丘、血海为局部取穴;足临泣、尺泽为远端取穴,平补平泄以活血止痛;足三里、三阴交为固本培元。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术后1~5 天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评定,0 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2)记录膝关节周围主要肌肉力量变化:按照徒手肌力检查分级标准[9],主要测得术后1~5 天患侧的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胫前肌的肌力变化,记录每日达到3级及以上肌力的人数。

(3)记录术后1~5 天内两组患者完成第一阶段目标的人数。

(4)记录术后24 h~72 h股四头肌抗阻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踝关节伸屈练习、CPM机锻炼的动作正确率。

(5)记录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3 天常规用下肢血管彩超检测筛查深静脉血栓,包括下肢血管超声显示肌间静脉、胫前及胫后静脉、腘静脉至股静脉内的充盈缺损。

2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当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由表1 可知,针刺组患者术后1 天、2 天、3 天、4 天、5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分)(n=31)

3.2 两组术后患侧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胫前肌的肌力比较

由表2 可知,第一阶段加用针刺疗法后第3 天,针刺组90%以上患者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胫前肌肌力均能达到3 级及以上,针刺组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则需要在术后5 天才能达到90%以上。

表2 两组术后股四头肌、臀肌、腘绳肌、胫前肌的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人数比较[例(%)](n=31)

3.3 两组术后完成第一阶段目标的人数比较

由表3 可知,加用针刺疗法后,患者在术后第3 天就能完成第一阶段目标者达到90%以上(93.5%),明显高于对照组(54.8%)。

表3 两组术后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人数比较[例(%)](n=31)

3.4 两组术后术后24 h~72 h股四头肌抗阻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踝关节伸屈练习、CPM 机锻炼的动作正确率比较

由表4 可知,针刺组患者在术后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踝关节屈伸训练、CPM 机训练时的动作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术后术后24 h~72 h功能锻炼正确率比较[例(%)](n=31)

3.5 两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经术后常规筛查发生血栓皆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由表5可知针刺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2/31,6.45%)低于对照组(10/31,32.26%)(P<0.05)。

4 分析

根据《骨科术后康复指南手册》[7],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分为三个阶段,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以使患者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第一阶段是急性治疗期(术后1~5 天),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尽早进行患肢肌肉的主动收缩,促使肌力提升至3 级以上,尽快下地训练;第二阶段(术后2~8 周)中患者主要练习平衡功能,进一步提升肌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调整步态;第三阶段(术后9~16 周)主要以恢复运动功能为主。三个阶段循序渐进,训练强度由轻至重。有文献报道运用中医针刺疗法能有效缓解疼痛[1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中加用针刺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配合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使肌力快速提升,使康复第一阶段时间缩短为术后1~3 天,让患者提前2 天进入第二阶段,尽早练习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加强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11]。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阶段在术后1~5天。加用针刺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能尽早进行肌肉的主动收缩,且针刺治疗能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12],能避免血栓形成,并对已形成的肌间静脉血栓有治疗作用,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更严重的血栓。也有研究报道,针刺疗法能降低血栓形成概率,消除膝部肿胀,防止术后再粘连及瘢痕组织形成[13]。

综上所述,应用传统中医针刺疗法可提早2 天完成第一阶段目标,有利于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进程。

猜你喜欢
肌力置换术针刺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