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
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制造肺泡与气道口之间的压力差进行控制呼吸运动的通气方式,为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呼吸支持,维持其气道的通畅性,对通气、氧合起到改善作用,避免蓄积二氧化碳造成机体缺氧,为疾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1]。机械通气能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在重症科室应用十分广泛[2]。但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会使正常机体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无法将呼吸道分泌物自行清除出去,引起气道不通畅,甚至造成肺部感染,因此机械通气患者需辅助吸痰[3]。吸痰分为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开放式吸痰需要中断呼吸机连接,密闭式吸痰无需中断呼吸机连接,始终保持密闭状态[4-5]。有研究[6]表明: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可以更好地提高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将研究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和开放式吸痰管吸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6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3.69±20.24)岁;其中22例为重症肺炎,8例为呼吸衰竭。干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4.17±20.56)岁;其中21例为重症肺炎,9例为呼吸衰竭。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机械通气治疗已经超过48h者;不能自主咳嗽有效排痰者。排除标准:重度意识障碍者;心脏、肺脏等其他器官严重病变者;恶性肿瘤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管进行吸痰,吸痰前协助患者吸纯氧气2min,然后将一次性无菌手套佩戴妥当后实施吸痰,先取一次性吸痰管与吸收器连接好,再断开患者的通气管道,给予其呼吸道湿化,通过管口将吸痰管插入,将吸引器打开,将吸收压力值调节至9-14Pa,然后缓缓地旋转吸痰器,并且慢慢回抽进行吸痰操作,至完全抽出吸痰管为止。完成吸痰之后再连接上呼吸机的管道,给予患者持续的机械通气治疗,然后将吸收器的连接管道与吸痰管分离开来,将吸收管道冲洗干净。若患者的痰液比较黏稠,可先将稀释液注入至气道内,再进行吸痰操作,方便吸出痰液,在完成吸痰操作之后,应再给予患者吸入纯氧气2min。
干预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吸痰器的主要结构有负压控制阀、吸痰管、连接管、注液口、透明三通等,透明三通分别与负压吸收器、气管插管接口及呼吸机进行连接,开始吸痰时,不关闭呼吸机,将负压吸收器直接打开,将吸引压力值调节至9-14Pa,同样佩戴好无菌手套,取吸痰软管并缓缓地放入患者的呼吸道内,注意控制好插入的深度,打开负压后缓缓回抽吸痰管,对吸痰次数与吸痰时间无限制,完成吸痰操作后,关闭负压,将吸痰管退出呼吸道,与负压冲洗液接通,将负压吸收器关闭,结束吸痰。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身心状态,若其表现出心率减慢、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
1.3 观察指标 ①血氧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及血氧饱和度(SaO2),使用上海沫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GEM Premier4000型号多功能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②体征指标:吸痰后心率与呼吸频率,使用湖南省瑞博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测定,仪器型号为PM-9000A+。③吸痰情况:吸痰总量。④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C1)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使用上海博士得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测定,仪器型号为HP2094。⑤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肺部感染、痰液喷出、呼吸道感染等发生情况。⑥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和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s),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
2.1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吸痰后,干预组PaO2、SaO2数值远高于对照组,干预组PaCO2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血气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的血气指标水平比较(±s)
分组 例数 PaCO2(mmHg) PaO2(mmHg) SaO2(%)对照组 30 56.35±5.88 68.49±7.52 85.75±1.36干预组 30 44.97±5.28 87.97±7.65 97.68±1.22 t-7.89 9.95 35.77 P-0.01 0.01 0.00
2.2 两组体征指标与吸痰量 吸痰后,干预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吸痰量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体征指标水平及吸痰量比较(±s)
表2 两组的体征指标水平及吸痰量比较(±s)
吸痰量(ml)对照组 30 114.55±3.87 26.84±5.26 30.12±2.54干预组 30 90.13±3.62 22.37±3.18 36.03±2.68 t-25.24 3.98 8.77 P-0.00 0.02 0.01分组 例数 心率(次/min)呼吸频率(次/min)
2.3 两组的肺功能指标水平 吸痰后,干预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远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对照组 30 3.18±0.44 2.24±0.21 70.46±6.28干预组 30 3.91±0.46 2.99±0.23 76.48±6.33 t - 6.28 13.19 3.69 P - 0.02 0.01 0.00分组 例数 用力肺活量(L)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L)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5 两组总治疗效果 干预组总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的总治疗效果比较[n(%)]
在临床上,呼吸衰竭属于多发疾病,严重者常常合并高碳酸血症、低血氧症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临床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常常采取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辅助其呼吸,改善通气问题,使其死亡风险下降,提升临床抢救成功率。机械通气治疗在解决患者通气问题的同时,也导致了气管内分泌物无法排出的问题,可能堵塞呼吸道,影响机械通气的疗效;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7-8]。因此,临床中应重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以维持其呼吸道的通畅性。
本研究中,密闭式吸痰的PaO2、SaO2数值远高于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的PaCO2数值远低于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的吸痰量远高于开放式吸痰,说明干预组血气指标、吸痰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开放式吸痰过程需要分离人工呼吸道与呼吸机,存在危险性,尤其是高浓度吸氧时及呼吸末增压通气时中断机械通气,容易引发心律不齐,存在心脏猝死的风险[9-10]。而密闭式吸痰过程中无需中断机械通气,能保障机械通气的连续性,可减少不良刺激与应激反应,安全性更高[11]。相较于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无需频繁更换吸痰管,可在24h之内多次重复使用,不需要脱开机械通气,吸痰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吸痰量多,且吸痰速度较快,可缩短吸痰时间,为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密闭式吸痰始终处于密闭空间内,可有效地保障肺容量,对肺泡有扩张作用,对气道内压力无影响,利于稳定血氧指标水平,避免血氧饱和度下降。在本研究中,相较于开放式吸痰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密闭式吸痰各参数更优(P<0.05)。与娄廓[12]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FVC(2.65±0.26)L、FEV1指标(55.15±3.01)%高于对照组FVC(2.40±0.21)L、FEV1指标(52.15±3.11)%的结果相符,提示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气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中还显示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说明密闭式吸痰器能够抑制痰液喷出,降低肺部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原因在于:开放式吸痰管使气道与外界空气相通,吸痰管刺激气管壁产生呛咳喷出痰液,负压吸力不均衡导致吸痰不彻底,外界空气的细菌和喷出的痰液容易诱发交叉感染;密闭式吸痰器不接触外界空气,吸痰吸力均衡,安全性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针对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能改善血气指标,平稳其体征指标水平,增加吸痰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