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芬
(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100)
随着新技术加速创新并广泛应用,“数字”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家领导人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重要部署,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围绕数字经济及相关领域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苏中苏北第一小康达标市,海门必须抢抓机遇、积极谋划、超前布局、加“数”前行,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希望田”,积极培养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让“数字”为海门未来高质量发展、为海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插上腾飞的翅膀。
所谓数字经济,根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1],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研究中主要“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等五个方面展开。
让“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的特征与高质量发展内涵高度相关,数字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一些研究认为,数字经济是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数字经济可以赋能、驱动或者促进制造业乃至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吕燕琴、范正天[2]认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到中东西时空差异。有些学者进行实证研究,如韩静舒[3]等论证了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的不同促进作用,龚朝俊[4]等研究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各省份经济韧性的影响,李思林[5]等则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张一凡[6]等数字经济对产业机构升级的影响。
一些学者进行应用研究,对数实融合的理论基础、数实融合的必要性、数实融合的路径[7]等开展研究,如欧阳日辉[8]围绕技术、数据、生态三大要素破解数实融合难题。谭必勇、刘芮[9]以上海市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一网通办”的探索为基点,从融合、重构、创新、协同、服务五个方面厘清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论逻辑。周宸[10]探索用数字经济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王洪川[11]等研究数字技术重塑乡村公共服务。雷鸿竹[12]等则对中国地方政府数字经济政策的文本内容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不断完善地方政府数字政策体系的意见建议。
未来已来,数字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在“数字”浪潮奔涌而来之际,海门区也把握“数字”机遇,借“数”赋能,以“数”制胜,在搏击数字时代浪潮、探索数字转型新路、推进数字赋能发展之路上全“数”前进。
从党代会明确“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规划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构建一批行业领先的工业互动网平台。
建设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强化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数据资源汇聚、安全管理和开放共享,提高数据支撑能力,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居等应用,全面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制定《海门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企业在外延拓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提升,通过“智改数转”实现企业生产业态的大转型,海门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发展。
举办海门首届企业创新暨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深入推进高企培育三年行动,高效运作科创办和科技招商中心,加快推进未来智谷、上海离岸孵化中心等平台建设。举办第七届“海智杯”创业大赛、“海门人才日”暨第五届“东洲英才”创业周等活动,出台人才新政“35条”,广泛集聚各方英才,实施“科创载体提升”六大专项攻坚行动,率先组建并实体运作科技招商中心。
制造业数字化。计划用3年时间,全区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2022年,海门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291个,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列南通第1。创成全省星级上云企业42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3家,新增升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
农业数字化。海门区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系。高效建设智能大数据分析中心以及配套设施设备,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领域融合,实现精准化种植、科学化决策、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操控。
截至目前,海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5%,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7%。“5G+无人农场”“滴滴农机”“可视化、可追溯饲养”等智慧农业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积极共建“长三角政务服务通办圈”,实现13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可办”“跨省通办”“跨省快办”,在跨江融合中,全面打响“万事好通·马上办”品牌,加快构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智慧国资”监管平台上线运行。
服务业数字化。依托家纺、建筑、红木、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促进,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等服务经济新业态繁荣发展。
目前为止,南通市海门区的电商企业近2万户,2022年全区网络零售额超50亿元.拥有规模农产品电商企业30多家,销售网店200多个,2022年全区实现农业网络营销额8.28亿元。
过去一年,数字经济的蝶变正在催生产业创新集群的聚集,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鲜明亮色。正如赛迪顾问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江苏是数字制造主阵地[1],制定实施《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化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行动计划。
2022年南通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19.0%,在“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中位列第26名。海门区也加快布局数字经济,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继续强化。
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持续发展信息通信产业、加快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通光线缆、亨通线缆、华为(海门)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海赛未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不断在园区集聚。
就海门整体而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正在培养中,在产业链所处环节价值偏低,数字企业整体实力偏弱,上规模、带动效应强的企业偏少,数字经济与不同领域与行业的融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据统计2022年海门区产业数字化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相对于服务业而言,数字经济与农业和工业领域的融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就同一产业而言,数字经济与不同行业融合发展也不平衡。以制造业为例,数字经济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融合水平要明显高于食品制造及建筑业等。
总体而言,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具备了拥抱“数字”的战略主动。15%的企业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如中天绿色精品钢、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而25%的企业仅在部分部门或者产品开展数字化转型,如三星镇众多家纺企业的生产条线、余东镇希诺有限公司部分口杯生产条线。还有很多企业表示计划启动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和装备的渴望非常旺盛,但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盈利能力下降,部分企业资金压力大,导致对“智改数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字化进展较慢。
另外,10%左右的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本身的概念认识不足,或者对开展“智改数转”的态度不明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遇到最大的挑战是缺乏战略规划、理念认知不足。企业最关注的是如何利益最大化,现实中企业管理者、各级员工对数字化不理解、不认同,有的员工甚至会担忧数字化会导致他们失业。许多传统企业管理者对于数字化转型能否利益更大化产生怀疑,特别是前期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型升级,这让更多的传统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并不感冒,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排斥心理。与蓬勃发展的消费端数字化相比,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对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企业“智改数转”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要发展,数字人才的支撑是一个关键要素。海门的数字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海门周边只有南通大学一所综合性高校,且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培育本土数字专业人才能力有限,难以维持各数字企业发展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海门整个区域的工资水平相对于苏南以及上海等发达地区较低,对数字经济人才缺乏吸引力。海门教育虽然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方阵,也培养出来众多优秀学子,但真正能够回归故乡的少之又少。
海门近几年出台了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来吸引专业人才留海,但是上海及苏南对海门人才有着强烈的虹吸力,高端数字技术人才多流向沪苏锡地区,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
一是加快数字产业的布局。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产业集聚区,利用好阿里巴巴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吸引更多数字企业集聚相关产业园区。加大对头部数字企业的引进,强化数字产业招商,加强与北上广深等数字强市的交流合作。举办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在数字经济行业产业链图谱中寻找目标企业,引进带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二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全市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发展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5G独立组网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打造一批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城市基础平台,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
三是强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设立数字经济专项发展基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财政补助方案。培育智能车间和工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服务业数字赋能工程,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提升企业家与“数”共舞的积极性。提升本地企业家数字经济素养,鼓励企业家全面优化制造新模式,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优化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分布,有效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作用。
二是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采用外引内育的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数字专业人才来海;南通层面更要鼓励本地高校开设数字经济等相关专业,并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数字专业人才。
三是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打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的“藩篱”,合力攻关数字技术,让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发展动力。
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网络。长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加速形成,海门要抓住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加快建设的交通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将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面一体化”。
海门要利用长三角区域各大城市加快部署数字经济发展之机,充分实现跨区域、跨省市、跨部门的共享共用,积极融入各类数据要素、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的生态圈,推动区域性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共建共享。
二是夯实数据和网络安全基础。数据和网络安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网络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
三是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优化数字企业融资信贷环境,推动数字产业健康发展。优化数字企业服务环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专业性强的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和项目招引专门工作班子,强化对数字经济的政策研究和指导服务。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基层政府要抓住机遇,一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布局。另一方面,拓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转型升级。同时,更加强调招才引智,着力解决发展数字经济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积极融入各类数据要素、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的生态圈,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动区域性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把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搞活,积极打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但也要坚守好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红线。总之,大胆推进、审慎管理,把数字经济作为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之举和“牛鼻子”工程,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数字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