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英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为落实《方案》要求,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专业群建设纳入“双高计划”院校的绩效管理与评价。[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点和核心,是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35年,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残疾儿童享有适合教育的奋斗目标[2],对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的提质培优提出了新要求。由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三大专业构成的专业群,不仅是实现学前、特殊、早期教育融合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学前教育各专业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3—6岁儿童、特殊需要儿童,0—3岁儿童获得公平教育资源的前提保障,也是实现党的二十大的目标任务,落实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鉴于此,本研究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重点呈现和剖析其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理路,以期为其他院校提经验借鉴。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思想,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落实“四个坚持”的基本理念。
习近平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教育要培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群要培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幼儿权益的学前教育师资,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情”是崇高的感情,“怀”是广阔的胸怀,教育者的教育情怀是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是对教育对象的深沉热爱。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是幼儿人生的启蒙,是在幼儿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种子的关键他人。幼儿教师应情操高洁、怀质抱真,以德立身、以情施教,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用高尚的职业情操,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进儿童的心灵。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应当成为广大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使命与担当。我校2022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学前教育专业群毕业生除了要具备幼儿发展与教育理论、幼儿保育和教育及通识性知识,还应具有幼儿融合教育方面的知识,充分满足专业群毕业生在普通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开展保育、教育及融合教育的需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能力为重”的理念,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保教实践能力。[4]《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2]2022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占全国在园幼儿比例的89.55%,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号召[6],吹响了由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幼有善育奋进的号角。如果幼儿教师的能力不强、方法不当,则无法实现优育、善育的目标。因此,我校把学前教育师资能力分为一日生活保教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反思能力、沟通能力、融合教育能力六大模块,旨在培养具有较强保教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要求毕业生既能在早教机构、幼儿园从事0—3岁保教工作,又能对特教机构或学前教育机构的特殊儿童进行融合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大批学前教育领域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充分满足复合型人才规模化、一体化培养的需要,而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建设能够打破专业壁垒,聚焦0—6岁学前教育领域优秀师资的一体化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3—6岁幼儿园幼教师资,早期教育专业主要培养0—3岁早教师资,特殊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特教机构及能够在0—6岁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融合教育的师资。三个专业都以0—6岁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为核心,并将其贯穿专业群建设的始终。三类师资的岗位核心能力相互融通,对接岗位灵活转换,能够实现岗前师资融合培养,为早教机构、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校每年开展关于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市场变化情况,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每年一微调、三年一大修的形式,突出“师德为首,三能互融,五岗五化,五方互助”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1.师德为首,共绘育人为本同心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范教育的历史传承,专业群以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目标,凸显师范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群教师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扬“两代师表一起塑造,师范情操代代传承”的精神。特教、早教、学前专业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学术沙龙、演讲比赛、师德箴言录撰写、师生经典诵读、西部地区支教、爱心帮扶等活动,以真实的思想品德案例感染学生,以模范的实际行动引领学生,共同绘制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同心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稳步提高,发扬师范精神。
2.“三能互融”,培养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
聚焦学生保育、教育、融合教育三大培养任务,加强早教、特教、学前三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打造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专兼职教师团队,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落实“1+X”证书制度,为学生考取幼儿教师、高级育婴师、母婴护理、营养师、特殊教育指导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学习平台与学习支持,提升学生早期教育、幼儿教育、融合教育三大能力。
3.“五岗五化”,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分学期、分专业、分目标、分项目开展“识岗—知岗—试岗—顶岗—适岗”实践教学活动,形成日常化、自主化、递进化、系统化、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学期识岗。在军训之余,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幼儿教师事迹视频,通过智慧教室观摩幼儿园一日生活实况。高校应定期开展讲座,引导学生参与倾听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关于幼儿园、幼儿情况介绍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未来教育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初步印象。
第二学期知岗。教师应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关理论教学,组织学生进入幼儿园、特教机构、早教机构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形成对幼儿园、早期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感性认知。
第三学期试岗。教师应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通过开展校内实操教学、模拟教学,组织学生进入幼儿园、特教机构、早教机构见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尝试开展保教活动。
第四学期顶岗。教师应根据三大专业课程实施需要,开展模块化项目实践,课内进行1∶1真实活动任务情境模拟,课外结合教育实习,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践。
第五学期适岗。教师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开展跟岗实践,帮助学生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
“五岗”实践贯穿教师常规教学、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始终,形成日常化、自主化、递进化、系统化、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4.“五方互助”,打造“政—行—校—园—企”协同育人平台
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市场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搭建多主体育人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高职院校与教育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早教机构、特教机构)、本科院校的协同育才体系。五方应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能竞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政府提要求,行指委给建议,高校负责培训,院校、学前教育机构组成联盟,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建立优秀导师资源库等。高校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资源,拓宽协同育人路径,提升专业群整体育人水平,实现高校人才供应,产业人才培养的双赢,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课程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办学的生命线,建构融合互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群发展的根本保证,“平台+模块+方向”是学前、早教、特教专业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课程体系。
1.平台类课程
平台类课程是指专业群内所有学生需要共同修读的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发展、融合教育等课程,课程内容固定,课程性质为必修,学习方式灵活,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面授或登录校园网、学习通等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线上学习,获取一定的学分后,即可认定学习成绩。开设平台类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模块类课程
模块课程围绕职业岗位需要,遵循逐级分解的原则,把专业群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模块,如早期教育(0—3早期教育概论、喂养活动设计、发展与评价等),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班级管理、环境创设、幼儿园课程等),特殊教育专业(特教概论、自闭症儿童教育指导、特色儿童诊断与评估等)。模块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模块内容可以根据职业变化进行灵活增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获得该模块学习成绩的认定。模块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在关键岗位的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
3.方向类课程
方向类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所选择的与研究方向对应的课程,包括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前融合教育、学前儿童游戏组织与指导等课程。方向类课程实行自由授课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随机选择,修够基础学时和学分即可,不设上限。方向课程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就业趋向开设,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某个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
专业群学生遵循平台课程必选、模块课程专修、方向课程任选的原则,确保专业群内早教、特教、学前三个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各有所长。
教材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也是专业群内部互相联系的途径。专业群按照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的要求,设立严格的教材审核制度。
1.分层选用教材
专业群设立由校学术委员会、院系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组成的教材审核委员会,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全面把关,坚持区别对待、分层使用的原则。平台类课程教材由专业群教材审核委员会指定,教材由国家规划教材构成,确保课程学习的思想性、一致性;模块类课程教材由课程组根据教学需要,经过讨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省级重点教材,并报请教材审核委员会备案,确保课程学习的科学性、专业性;方向类课程教材使用由教材审核委员会通过,授课教师、专业群相关教师及学前教育机构优秀教师参与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实践性。
2.动态研发教材
教材研发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专业群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教材建设上,专业群严格遵循《“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确保教材建设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价值导向,不断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7]
在研发人员上,实施“名师工程”,广泛吸纳高校名师、课程名师、学前教育一线骨干教师、幼儿园知名园长,以及专业群相关交叉课程知名教师共同参与教材编写。突出教材编写人员的全面性、动态性与权威性。如艺术活动设计课程,除了授课教师,还应吸纳音乐教师、舞蹈教师、美术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编写。
在教材内容上,体现动态吸纳特征,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相关内容融入教材,突出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的特点。此外,高校还应将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专业前沿理论、岗位实践新做法以及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大赛新精神等融入教材,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及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为主。
在教材的更新和调整上,实行动态管理,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性课程都应坚持年年审核的原则,自编教材应严格落实每三年修订一次、每年动态更新内容的要求,确保教材的规范性与实用性。
1.推行“五E”教学模式
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在专业群内部推行“五E”教学模式,即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说明(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8]以行为观察课程为例,具体实施如下:参与,即提供课前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参与性与前瞻性;探究,即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与解决;解释和说明是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由学生对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说明,由教师对教学任务系统阐释;评价,即由师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知识、能力的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并由此产生过程性学习评价。
“五E”教学模式突出学习中心,强调所有课堂教学活动围绕学习发生,即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用一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一点、用一点、学用无缝对接,突出用是学的目的、学是达成产出目标的手段,即学了什么,就要用什么做。“关键能力”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每一门课程内容都有相应的关键能力。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关键能力,以关键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设计教学任务。以行为观察课程为例,其关键能力是指观察、记录、分析、指导、表述与书写等。
2.“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我校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我校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平台类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慕课)、智慧树、爱课程等网络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将平台课程学习成绩纳入最终学业考核内容,占比10%。模块类课程由专业群教师分工协作完成,理论部分由专业理论教师主导完成,专业实操部分由技能教师、幼儿园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合作完成。方向类课程倡导学生以选学、选修的方式完成,通过学习通或指定课程平台,自学或面授完成全部学习任务,获得相应学分。
教师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灵魂,直接影响专业群的建设成效,学前教育专业群应做好“内培”“外引”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内部培训
专业群要求新入职教师在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岗位轮岗一学期,由幼儿园或相关岗位骨干教师担任导师,期满考评合格后方能到校任教。专业群骨干教师需兼职市区学前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员或幼儿园挂职副园长等职务,确保每周固定深入幼儿园或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一线岗位并履行工作职责。专业群教授要兼职产业学院教授,担任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督导,参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评估、计划制定及整改措施的提出。
2.注重外部引进
在专业群内实施优秀园长兼职客座教授制度、骨干教师经验分享制度、实践教师选聘制度、课程内容联合讲授制度,即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到院校授课,讲解课程中实践性强的内容。
将内培与外引有机结合,通过遴选知名园长、幼教名师组成“校—园(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业大师+知名园长”领衔、“专业骨干+幼教名师”主导、“青年教师+业务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打造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教学创新团队。
依据“自评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构建专业群内外联动、动态持续、不断完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1.建立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
对内,专业群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三长”负责制。由校长担任专业群组长和各专业对应院长,幼儿园园长为对应专业负责人,落实专业群负责人及专业责任人的任务要求,制定建设进度监督管理办法及细则,统一规划,协调教务、人事、财务等行政部门共同推进专业群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落实,优质高效达成建设目标。
对外,成立由政府、行业、院校、学前教育机构、企业五方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事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2.建立立体化的专业群评价运行机制
高校应完善公示公开、第三方评估、抽查复查、责任追究、过程追溯等评价制度。在评价人员上,由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共同参与;在评价过程上,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建立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群建设评价表
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之间的融通作用,突出专业之间的合作效能,实现各专业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专业群建设也是学前教育院校高质量办学,学前教育专业学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趋势。但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建设缺少可参考的依据、可效仿的榜样,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立足高校自身实际条件,深化研究,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勇于实践。一方面,加强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专业群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做好专业群与行业岗位的深度融合,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成长、专业群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