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纪录片共同体叙事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2023-11-03 17:00伊文臣曹飞
编辑之友 2023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共同体受众

伊文臣 曹飞

【摘要】地域文化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背景下,共同体叙事有助于地域文化纪录片在更广阔范围中形成共情、共鸣、共振。这一思路的逻辑基础既在于对影视艺术创作与传播规律的尊重,也在于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把握。地域文化兼具个性与共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以此思路为指导,地域文化纪录片可通过微观视角与宏大视野相结合、立体空间与流动时间相结合、他者讲述与跨地合作相结合等具体路径实现共同体叙事。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 地域文化 共同体叙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9-066-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9.009

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2022年度纪录片发展报告》中提到,2022年,地方级媒体立足区域发展与历史文化特色,不断开拓创作思路,深挖本土内容,推出了《闽宁纪事2022》《西藏 我们的故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秘境》等作品。一直以来,纪录片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且受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文化有着鲜明特色。纪录片作为呈现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形成了京派、海派、南派等带有鲜明地域文化烙印的创作流派。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是由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所构成的,这其中有独特的个性,也有共同的气质,地域文化就天然地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但问题在于,很多纪录片将鲜活的文化做成了“盆景”,割裂了文化与其生存发展的土壤之间的关系,[1]因而也就削弱了地域文化纪录片的价值。共同体叙事是地域文化纪录片讲好地域文化故事的有效路径,探讨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共同体叙事,对于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与地域文化的跨域传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地域文化纪录片共同体叙事的内涵阐释

共同体美学由饶曙光等学者提出,是具有实践性、继承性与集大成性等重要品质的中国电影实践的理论。共同体美学其实是要找到一种将作者美学、文本美学与接受美学融于一体,同时也能有效串联起作者与观众、生产与消费、内部与外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的美学新视野。在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背景下,共同体美学对于纪录片尤其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也有重要启示。共同体美学的实践,有助于地域文化纪录片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形成共情、共鸣、共振,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纪录片在差异性与普世性的博弈中逐步实现平衡。

共同体美学涉及叙事、产业、传播等多个层面,本研究主要聚焦的是叙事层面。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共同体叙事可从地域文化和受众两个维度思考,即纪录片是创作者为受众与地域文化打造的对话渠道或对话空间,只有与尽可能多的受众达成最大公约数,才能发挥地域文化纪录片的最大价值。

“本地人和外乡人对环境的感知和判别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无论从经验还是从目的上他们都有很大的不同。”[2]同样,在面对地域文化纪录片时,本土受众与域外受众也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评价。对于故土的思念、家园的亲切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认同、热爱等情结,是联结本土受众与地域文化纪录片的情感纽带,既宏观又微观、既立体又深刻地展示地域文化,更容易引起本土受众的观看兴趣。排除了地理上的贴近性,地域文化纪录片如何吸引域外受众,或者说域外观众为何会选择观看某一地域纪录片,这就需要在展现域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同时,向人类共同的情感靠拢,这是受众接受的基础与可能。只有挖掘出地域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内容,打通创作者、地域文化与受众之间的通道,才能为受众的共情提供基础,并最终达成情感、思想、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对话与交流。

央视纪录频道所秉承的理念,对内“为时代中国存像”、对外“与大千世界共鸣”,便是对共同体叙事最好的注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责任。同时,共同体也为地域文化纪录片和地域文化本身在更大范围内被熟知和认可提供了路径。

二、地域文化纪录片共同体叙事的价值呈现

考古百年前纪录片的起源,《北方的纳努克》也是地域文化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域外观众从未体验过的冰雪世界所代表的差异性,人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所体现出的伟大顽强、生生不息等精神所代表的普世性,正是该片在百年后依然被世人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在为地域文化“存像”的基础上,也需站在国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视角,看得广、看得远、看得深,实现空间、时间、内涵层面的广度和深度,在提高纪录片质量的同时,促进地域文化跨地传播。

1. 加强沟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纪录片的真实呈现,既是对地方特色的展示,也是在对话交流中强化认同、凝聚共识的过程。《话说长江》《生命共同体——黄河》《行走天下——草原》等诸多纪录片突破我国行政区划,以长江、黄河、草原等典型独特的符号为载体,更是勾连起更广泛时空中的文化认同。

在表现民族文化方面,纪录片也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总书记的指示既表明纪录片应主动挑起文化传播责任,也指出纪录片能够实现的重要价值。纪录片《石榴花开》讲述的就是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的故事,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和祖國疆域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虽有一定差异,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共同讲述着脱贫攻坚、传承民族文化、守护青山绿水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故事。地域文化纪录片有效传播多样的文化,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内部沟通、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开展世界交往与宏观传播活动的重要逻辑和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纪录片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手段,地域文化纪录片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中能够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元素,从而起到沟通交流、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何苏六教授负责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系列纪录片《义乌:解码奇迹之城》,就是以义乌为样本,解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透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成就的同时,更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交融。

2. 降低折扣,促进地域文化跨区域有效传播

从地域文化本身来看,地域文化是中国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做好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中,不可或缺。讲好地域文化故事,有利于真实、立体、全面地讲好中国故事。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希科·古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对于地方来讲也是如此。地域文化纪录片既是传播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路径。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影响,国内各地纪录片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派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纪录片网共同编著的《纪录片发展报告(2021)》中,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甘肃等地方局都谈到了本地特色纪录片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计划。风格鲜明的高质量纪录片既可以成为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有助于更真实、立体、全面地传播地方形象。然而一部分地域文化纪录片仍固守单向宣传的僵化思维,缺乏用共同体美学指导实践的意识,影响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

从目标受众的角度来看,地域文化纪录片承载着对内凝聚民心、增强自信,对外塑形传神、加强认同的重要作用。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受众,不是仅局限于本地,而是有着广泛的覆盖面。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为这种对外传播提供了多样的平台、有效的渠道,这也正是共同体美学成立的基础。从人类学意义上看,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3]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形成所谓的文化折扣。[4]因此,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降低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实现地域文化的高效传播。纪录片生产制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纪录片意义的达成,只有在受众对其观看、理解之后,才能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以共同体叙事完成的地域文化纪录片,将有效降低地域文化在跨域传播中的折扣。

3. 提高品质,推动纪录片高质量发展

地域文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交互生长的背景下,地域电影与少数民族电影的跨地域特性显得更为突出。“跨域”的诉求,使我们的讨论能够面向不同地域的中国电影。[5]地域文化纪录片也不例外,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要放在中国纪录片发展乃至中国影视发展的大环境中,既关注地域文化纪录片本身,也关注其他类别影视作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构筑纪录片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纪录片的创作传播与地域文化传播紧密相关,地域文化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优质素材,高质量的纪录片能够助力地域文化高效传播。“跨域”传播要求地域文化纪录片要具备共同体创作意识,同时,共同体创作也是提升纪录片观赏性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自2010年国家管理部门第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正式提出整体性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纪录片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其后《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2011)等一系列文件中,对纪录片的播出、编排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2022年1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必将迎来新的高潮。纪录片创作者应以此为契机,创作更多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品佳作,让更多的人从真实的影像中,感受中国各地的文化魅力。

三、地域文化纪录片共同体叙事的路径探析

地域本身是一个纽带,可以串联起太多的议题。如以黄河为载体,就有《黄河》《生命共同体——黄河》《黄河安澜》《黄河人家》《寻味黄河边》等系列纪录片。可见地域视角并不是狭隘、封闭的,地域文化纪录片既要形象地表达地方,也要跳出地域的束缚,以多元的视点和艺术手法观察、呈现。

共同体叙事是地域文化纪录片实现共情、共鸣、共振的重要路径,这一路径可行的逻辑基础既在于对影视艺术创作与传播规律的尊重,也在于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把握。地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兼具个性与共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以此思路为指导,地域文化纪录片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共同体叙事。

1. 微观视角与宏大视野

地域文化具有多面性,地域特色呈现在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中,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并凝练出具有鲜明特征的性格、心理、观念和精神。一部纪录片无论长短,都难以穷尽一个地域的全貌。因此,通过某一视角的小切口以更加宏大的视野透视社会大背景,不仅能够深度描摹地域文化一个“点”,更能在以小见大展示“面”的过程中,使地域文化与历史、现实以及更多元的文化产生共振,实现与受众的共情、共鸣。这个切口可以是人、物、景,也可以是自然、生活、人文等。

纪录片《巴扎》将视角聚焦于极具新疆特色的集市,而集市中的故事有关于直播带货的,有发生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同时熟悉的烟火气也让受众能自然地联想到本地的集市,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真实故事也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纪录片《天下妈祖》讲述的妈祖文化,是中国唯一个信仰类世界遗产,片中不僅讲述了妈祖文化,而且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村庄的鲜活故事,揭示妈祖与自然、地域、传统、社会、人的关系,探讨妈祖成为全球华人圈中的普遍信仰的历史成因,以及在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信仰中那些朴素的情感、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6]使一部极具地域色彩的纪录片具有了跨区域传播的可能。纪录片《戏码风云诀》则是以武汉这个“戏码头”为中心,讲述了中华戏曲乃至人类戏剧的历史演变。“戏码头”是演剧中心,见证了中国戏剧风云变幻,也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水域的流动性,带来群众和戏班子的流动性,艺术家们博采众长,实现了艺术的融合。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意识,诠释了武汉人的性格和城市精神,使人观之,能深刻地体会到戏曲艺术与生活、地域、时代的勾连。这是单一视角的戏曲故事,也是地域的故事;这是中国自己的故事,也是宏大视野下的世界故事。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郑传寅说:“世界上的人,有大致相同的生理结构。大致相同的生理结构,决定他有大致相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下讲述,便于更多受众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会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会成为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和基因。

2. 立体空间与流动时间

地域是空间和时间的集合体,因此,地域文化纪录片既要立体化地呈现地域的多维空间,也需在流动的时间中表现地域文化的时代变迁。

作为空间的地域,既是地理空间,也是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地理空间中的自然风貌、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符号、仪式、人物、故事等,都可成为地域文化纪录的元素或主体。同时,受众不只是生物个体,还是社会性的个体或群体,既有视觉审美的需求,也有信息需求、知识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等。因此,地域文化纪录片不能成为单纯展示自然景观的山水画,也不能成为讲述地方的科普知识,而是需要用共同体叙事,呈现某一地域的多维空间,并将信息、情感、思想融入其中,将纪录片打造成一个受众与地域文化有效对话的互动空间,使受众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在观看中对地域文化喜欢、理解、认同,进而转化为转发、推荐、打卡等持续性实践行为。

作为时间的地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地域不只是空间,还是时间,立体的空间与流动的时间共同构筑了相对完整的地域文化形象。历史能回望地域文化的源头根基,现实能展现地域文化的时代风貌,未来则是地域文化生命力和延续性的象征。因此,地域文化纪录片不仅可以回溯历史,也可以描摹当下,展望未来。不同的时间视角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勾连,共同阐释地域文化,使跨地域的受众在流动的时间中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

纪录片《一路百年》以北京1路公交车为载体,穿越古今,以《初生醒故都》《旧城换新颜》《春光洒一路》《同住地球村》《一起向未来》五集篇幅,讲述了北京这个城市空间中公共交通、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变,同时也构建了城市记忆,彰显了城市精神,为受众呈现了一个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塑造和形成历程。讲述广西少数民族故事的纪录片《苗寨八年》通过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水苗族系列坡会之一“十一坡”八年的活动,讲述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一带的人民“赶坡”“返乡”“脱贫”“追梦”的故事,全方位地反映了苗寨里的文化传承、脱贫攻坚、时代变迁。纪录片《这,就是贵州》所呈现的地域形象传统又现代,片中讲到的中药、服饰、戏剧等传统文化,如今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可以说,《天人智慧》《追梦路上》《记忆重生》《跨越未来》给国内外受众呈现的贵州文化是贯通的、多面的。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媒介,既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建构记忆的主体。[7]无论是作为记忆的载体,还是建构的主体,纪录片在聚焦地域文化时都应该尽可能展现多个维度,这样才能记录、传播一个相对真实、客观、全面的地域形象。

3. 他者讲述与跨地合作

在“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背景下,地方電视台是制作地域文化纪录片的主体。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及主客体的双重作用下,地方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显现就有了必然性。[8]近年来,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主体虽仍以地方电视台为主,但又不局限于地方电视台。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对话与构筑地域文化差异性形象同样重要。为促进地域文化的域外传播甚至国际传播,合拍或以他者视角拍摄的纪录片层出不穷。由本地独立制作完成的地域文化纪录片逐渐树立了共同体意识,不断探寻着差异性与普世性的平衡。而他者讲述与跨地合作的叙事方式本身就容易使受众产生共情。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初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提出,是指个体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作出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在记录影像中,共情是基于影像真实获得的一种情感认知。[9]以他者视角通过在场式的体验探寻地方文化,或者通过跨地合作方式讲述地方文化,很容易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纪录片导演魏克然·钱纳、柯文思、竹内亮、费嘉炯、奥利弗·格兰让的作品不仅聚焦宏观的国家形象,也聚焦更加具体的地域形象,对促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纪录片《镜头里的中国》就集合了五个他者记录中国、呈现中国、传播中国的典型故事,片中将个人经历、情感、作品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相融合,让受众更进一步理解导演的意图,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拍摄的《乘着高铁游中国·临汾》也是这样一部以他者视角引发共情的地域文化纪录片。该片采用的是纪实呈现竹内亮携家人到临汾旅行的方式,过程中既有对临汾云丘山水洞群、壶口瀑布等壮观自然景象和丰富人文历史的赞叹,也有对儿女亲情的抒怀。在世界最大的天然冰洞——云丘山冰洞群,在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前,在临汾博物馆4 300年前的帝尧龙盘前,竹内亮都不由得发出赞叹。片中不仅有原汁原味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还不时流露出人类的共通情感——亲情。竹内亮在云丘山冰洞里送给女儿“冰雪奇缘”主题礼物,跟女儿一起体验做紫砂壶、植物染布,感受植根于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婚俗。随后,他还在新浪微博上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次我带女儿到临汾,感受骑驴出嫁的风俗,女儿坐上去的时候,非常地不舍。当然,这种情感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附加,它与地域形象的塑造传播相织相融。如云丘山冰洞群和“冰雪奇缘”的连接,可以激发电影爱好者对临汾的关注。一家人共同体验各种非遗文化,推广了亲子游、团圆游。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不仅能强化临汾人爱家乡的信念,也能让许多外地人产生到临汾旅游的兴趣。

对中外合拍纪录片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现,由于制作过程中不同文化主体的变化,中外合拍纪录片的视角经历了一个从他者视角到他我融合视角的变化。[10]“他我”融合的开放视角,平衡了距离感与贴近感的关系,同时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征,突破了政治意义上的空间,跨区域的主体资源共享、内容共建,使跨国或跨区域合作成为地域文化纪录片创作的有效路径之一。其中所蕴含的平等、包容、对话思维,都能使受众共情、共鸣,促进受众对地域文化产生理解、认同,从而提高纪录片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特别是在相互合作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以及创作、审美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也在推动着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

結语

叙事,通俗地讲就是讲故事。置身国际传播的视野下,讲故事之研究在未来仍可能面临来自理论或现实方面的挑战,诸如中国故事本体的在地性与世界性平衡问题等。[11]事实上,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需注意的是,创作中应把握好共同体叙事与地域辨识度的关系。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切入视角是地域文化本身,共同体的格局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一味追求共通性而弱化地域文化的特色,本末倒置,将失去地域文化纪录片最重要的功能。共同体美学为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些思路,但创作者不能被此禁锢,尤其是本地的创作者,要将自己对地方文化的情感投入片中,除了已知的、常见的角度,还要挖掘最值得传播的特色。在具体创作中,既要塑形,也要传神,既要找到能代表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也要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进而再通过共同体叙事,使受众沉浸于纪录片中的情境,实现与地域文化的共情、共鸣、共振。

参考文献:

[1] 陈一.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传播[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5.

[2] 段义孚. 恋地情结[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69.

[3]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

[4] 南言. 影像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M].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284.

[5] 饶曙光,李道新,赵卫防,等. 地域电影、民族题材电影与“共同体美学”[J]. 当代电影,2019(12):7.

[6] 林潘舒. 从纪录片《天下妈祖》看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3):87.

[7] 罗华,金京. 中外合拍纪录片:基于人文共同体理念的影像外交实践[J]. 国际传播,2022(5):47.

[8] 牛光夏. 见证与阐释:纪实影像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28.116.

[10] 王庆福. 跨文化场域“中国故事”纪录片的影像建构[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183.

[11] 王一鸣.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视野下网络文学的本体结构与特性[J]. 编辑之友,2023(2):36.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Path of  Regional Cultural Documentary's Community Narrative

YI Wen-chen1,2, CAO Fei3(1.School of Drama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 China; 2.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x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nzhong 030619, China; 3.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documentary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Chinese docu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et, community narrative contributes to regional cultural documentaries to form empathy, resonance and consonance in a broader scope. The logical basis of this idea lies not only in the respect for the law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in the accurate grasp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ulture features the coexistence of individuality and collectivity, history and reality, as well as national character and world character. Guided by this idea, regional cultural documentaries can realize community narrative through specific paths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 perspective and grand vi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and time flow,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ther's narrative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documentary creation; regional culture; community narrative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共同体受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