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丽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课内所展开的阅读教学必须将学生视为中心,一定要避免用客观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因为每个人思维方式都有所差异,阅读感受自然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明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真正转换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丰富活动的组织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保证他们轻松阅读,自主思考,从而真正读出个性,展示自我,并不断提升文学素养。
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在制订阅读教学计划时,常常将活跃课堂氛围、开放学生活动空间视为核心目标,虽然从本质上讲上述想法正确,但是教师在落实想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例如,在教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并为他们设置自主寻找优美语句的任务。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阅读空间开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设限制,所以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兴奋地分享自己“找春天”的方法,如有的尝试画画,有的尝试表演,甚至还有学生直接唱起了歌曲《春天在哪里》。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度解析课文中的语句,甚至忘记了课文内容。这种为了整合而整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部分教师存在滥用多媒体的问题,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主题不够明确,也不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形式化的课程整合、活动组织不能达成个性化阅读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都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拓展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思维不局限在固定范围内,尝试多角度思考、回答问题。这种拓展教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些教师一味注重拓展,在未能全方位完成课文教学的前提下就布置其他任务,导致延伸空泛化严重,学生学习成效未能增强,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2]。
小学时期的学生具有活泼开朗、热情好动的性格特征,他们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会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探究奥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保证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授课期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在课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教师可依照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制订每节课的阅读时间表,将课文朗读、问题交流、实践分析的时间合理分配,让学生有表达主观见解的机会[3]。其次,教师还需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较强的阅读活动,借助情境创设、师生互动等多元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探索欲,为学生打造独属于他们的阅读舞台,以此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排查生字、生词,然后鼓励他们自主朗读,并说一说陶罐和铁罐性格的差异。之后,教师让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模拟表演,深刻体会陶罐谦虚但不软弱以及铁罐傲慢无礼的性格特征。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会积极思考,明确二者所说、所做的动机,并结合现实中陶罐易碎、铁管坚硬的特征展开想象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铁罐奚落陶罐做法的看法,同时分析为什么陶罐会那么谦虚,最终过渡到思考陶罐是否一点长处都没有的问题上。在自由交际中,他们能理解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短处相比的道理,同时在聆听小伙伴发言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语文是以学生母语教学为基础设置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母语的天然优势,通过不同形式的熏陶和感染展开教学,并且在明确课程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丰富知识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体验[4]。
首先,教师要注重正向的引导。教师不应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的灌输上,而应适当关注学生课内学习态度。学生只有在拥有积极情感态度的前提下才能主动参与其中,用心去感知课文内容,并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绪,从而在交际中完成高效阅读任务[5]。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文的教学为例,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导入课程,首先选择动画片《奥林匹斯星传》中涉及普罗米修斯的片段来导入,用清晰的人物画面、情感饱满的对话激活学生的视听感官,让他们能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包括“宙斯为什么要惩罚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等。在视频的感染、熏陶下,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强,并主动表达。教师在他们的质疑声中展开正式教学,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在生动化素材导入课程期间,学生能真正将阅读视为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会在自己认知区域内产生“阅读期待”,并基于此积极表达自己的认同、疑问或共鸣。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自主表达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财富,肯定他们的发言,并基于他们独到的见解组织讨论,做好引导、筛选工作,帮助学生产生思想认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他们于交流中积累了大量素材,真正拓展了思维,拓宽了眼界,最终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在感受“我”和阿妈之间浓厚情感的前提下产生共鸣,并与教师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在月色中和小伙伴玩游戏,跟爸爸妈妈散步,看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情感感受也都不相同。教师要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并帮助他们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最终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课堂,让学生能深化对原有知识的认知,理解新知内涵,从而真正夯实基础,积累经验,不断发展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个性化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设置激趣任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深刻体会。
小学阶段实践活动种类繁多,生活体验、辩论比赛、合作表演都是常见形式,教师可以基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不同的实践活动搭建起书内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认知能力,为他们的自主阅读保驾护航。例如,在讲解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中任选其一完成合作表演,在表演中体会“廉颇”与“蔺相如”两个人物形象,并自主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又如,在讲解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内组织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带入真实情感完成任务,最终不记名投票选出任务完成得最好的学生,用认可和表演激发他们的求胜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和真挚表达。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做到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特点、身心发展需求来制订教学计划。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不仅要深度解析课程内容,还要对班级内学生生活背景、思维状态、学习体验、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全方位调查,结合他们的差异化的思维习惯以及情感价值取向来开展层次化教学,选择丰富的辅助教育资料,致力于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自我表达欲望,最终在有层次的指导中实现高效率阅读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教师分三个层次对3~12 节内容进行讲解:(1)大方向的感知引导,让学生在全文阅读后说一说看到文中汉字的感受,想象一下自己漫步在这样的大园子中会产生哪些感觉,并初步理解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些花鸟、昆虫都是自由的。此部分引导较为简单,强调学生主观思想的表达,为下文深化教学作铺垫。(2)深入感知,总结“我和祖父在园中做什么?”“祖父在劳动时‘我’在做什么?”等问题的答案,从而一步步理解为什么作者怀念这时候的童年生活,并且基于‘我’的表现自由说出情感体会。(3)感悟自由的源泉,将学生的视线从“我”转移到祖父身上,从另一个视角出发看祖父面对“我”随心所欲玩耍、瞎闹态度感受人物形象,深刻体会到祖父的爱,从而引发联想,说一说自己是否想要这样的童年生活,自己的童年有哪些幸福或者遗憾的事情。
通过教师的层次化教学,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他们从最初的被动阅读逐渐转为主动体会,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享受阅读过程,获得综合发展。
语文课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元,作者通常都会将更深层次的情感、思想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阅读者去自行探索与体会。教师在落实个性化阅读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理解字词含义,还应鼓励他们透过现象看待语言文字的本质,透过情感共鸣、现实的思考以及创新的想象来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更真实的阅读平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在保证学生提升阅读期待的前提下促进他们取得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授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不要一味地输出知识,而是要在各个部分的讲解中为学生留出感悟的时间,如在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讲解中穿插问题:“他们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周瑜明知故问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真的进入周瑜的陷阱了吗?诸葛亮为什么会答应周瑜完成这个困难任务呢?”不断设置问题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与交流平台,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中体会深层意境,从而读懂“草船借箭”的故事。基于主观思想理解主要人物的多维度形象,学生真正读懂了故事,明确了嫉妒心理对人的发展的危害,从而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师要扩大对学生的观察范围,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智能评价四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解读,让他们了解自己包括言行、品德、思想、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发展需求。例如,在阅读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看到了炊事班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有些学生则看到了三个小战士在困苦的环境中即使生病也舍不得喝鱼汤的无私品质,还有的学生会关注最后“我”收起鱼钩这一行为。无论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教师都不要急于否定。因为阅读是自由的,只要不偏离中心思想从哪个角度看待问题都可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言为他们提供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学习自信心,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意义。从本质上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在阅读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才能突出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在拥有充足时间与空间的前提下积极、自主探索,发挥出自身潜能,同时在实践、交际中加深理解,对文本内涵产生深刻感悟,并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教师在课内外都应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体会的平台,让所有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更开放、多元,继而实现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