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哲琳|浙江省长兴县龙山中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体验,在有效体验中学习,进而在学习中找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体验,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最终达到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进阶。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分析有效体验与活动型课程的逻辑关联,提出提升有效体验的策略。
其一是学生的参与度。它包括广度和深度两层内容。广度指学生参与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深度指学生参与课堂的知识深度和情感深度。
其二是学生的满意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高兴、愉快、满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就是满意度。要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教师不能主宰课堂,而是要不断提高课堂服务水平。
其三是学生的知识获取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四是师生交流的效度。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需要提高设问质量,提供高水准的资料,同时做好示范引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表达难免不严谨和片面,教师需要通过质疑、追问、点拨和拓展等手段,来提升学生体验的有效性。
其一是教师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助手。
其二是学生因素。学生普遍将学习理解为简单的记忆和理解,缺少更高层次的学习尝试。同时,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盲目性,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这些都会成为课堂有效体验的阻碍因素。
效度就是有效率,学生体验的结果和活动目标越一致,代表效度越高。可以说,活动目标与体验效度存在着正相关的逻辑关系。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教师需要从活动型课程的特征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量和选择。
第一,整合性。指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既要考虑教师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千万不可把二者截然分开。第二,针对性。指每一个活动目标都要明确指向课堂教学,否则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第三,操作性。指目标的设计不可脱离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要有可操作性。
学生的体验深度是有层次的,往往是由简单向复杂递进。因此,活动设计须遵循现有的教育教学规律。一般来说,需具备两个前提。
其一,活动内容的分析。此环节主要思考设置的活动是否符合活动目标,是否有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推进,是否符合学生体验深度层级递进的规律。其二,学生特征的分析。此环节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量学生各方面的特征,如年龄段、知识储备、学习特征、长期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学生课中的体验强度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活动过程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目的性。活动过程表面看可能就是“玩”,学生只是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中,其他则全然不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玩”“玩了什么”“怎么样玩”等。第二,合作性。活动型课程中,合作学习是主要的学习形式,它既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又能培养学生取长补短、协作学习的精神。第三,开放性。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能力。
活动评价能为活动型课程提供机制牵引,它是提升整个活动型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体验信度指活动开展目标和学生的体验结果之间是否具有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说,活动评价对体验信度具有正向影响。
活动型课程的活动评价要以活动目标的达成为根本依据。一般来说,活动评价流程为:“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评价—达成目标1—开展活动—评价—达成目标2……”它以达成目标为主要目的,并环环相扣。在每个环节之初,教师就需要判断其是否与目标有差距,并通过不断地分析、反思,助推整个活动型课堂的顺利开展。
服务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是活动型课程的根本宗旨。有效体验是活动型课堂的精髓,而合理科学地创建活动流程是关键,即活动流程必须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课堂教学规律。
一般而言,清晰的活动流程主要包括活动情境、活动任务、学科知识、活动过程(学生参与)、活动评价五大部分,呈现一种层级叠加关系。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目《预防犯罪》中的一个导入活动为例,简要说明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
【活动情境】
师:老师看到大家精神饱满,坐姿端正,眼神真挚,就觉得很亲切。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吧!(展示小游戏“法律转盘”)这是什么?
生:法律转盘。
【活动任务】
师:法律转盘转转转,我说开始你说停。法律名称知多少,我来提问你来答!
【学科知识】
结合书本以及任务单补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说出我国几部常用法律的名称。
【活动过程】
……
师:开始!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活动评价】
师:同学们太棒了,说得既全面又准确,为你们刚才的精彩表现鼓掌……
在这个课堂活动中,各流程要素的关系大致如下。
其一,情境是体验的起始。用小游戏作为活动情境切入口,能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心理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体验效率。
其二,任务是体验的纽带。活动任务既是教师推进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活动型课堂的依托,并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布置的任务很明确,即说出法律名称。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动眼、动手、动脑地去切身体验。
其三,知识是体验的目标。在活动型课堂中,如果只重视活动,而忽略了基本的知识教学,那么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必然不能完成。该案例中,教师给学生玩小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去掌握常用的法律名称,这比直接灌输要好得多。
其四,过程是体验的保障。活动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的一个特殊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符合教学双边性的规律。该案例中,学生在结合手头资料说法律名称时,每一个都在主动参与,而且是全程都在参与,并且有反馈。
其五,评价是体验的内化。学生发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这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这种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言语上的鼓励,也是学生体验的内化。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视角,随着课程的深入,它可逐渐内化为一种素养。
创设活动情境是活动型课程必不可少的一环。活动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直观到深入、由形象到抽象。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爆发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他们认知的开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乐学、善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思考、勤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养。活动情境的选择要围绕活动目标展开,以更好地刺激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来参与体验。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目第一框《无法治不自由》的导入活动情境为例来简要说明。
师:同学们,今天我把家里养的两条小金鱼带来了。(展示小鱼缸内的两条小金鱼)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金鱼是怎么游的。
生:只能在鱼缸里来回地游,空间很小。
师:那么大海里的鱼又是怎样游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播放视频)同学们,如果你们是鱼,你们想在鱼缸里游还是在大海里游呢?
生:大海里,更加自由……
师:那么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自由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无法治不自由》这一课,来探寻自由的真谛。
该情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情境叙事完整。教师通过金鱼的故事展开,阐述了家里都会养一些小动物的背景,讲了自己家金鱼的情况。整个过程叙述完整,通过叙述和学生适度互动,以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情境中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情境逻辑清楚。情境逻辑是教师备课过程和思考过程的映射,情境逻辑清楚,给学生呈现的课堂就清晰。这个活动情境中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鱼缸里的鱼和大海里的鱼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暗线是让学生感悟自由也是有限制的,人的自由需要法治来作保障。
其三,情境手段多样。多样化的手段有助于更好地呈现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其学习体验。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先是用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接着用实物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然后用视频展示鲸鱼遨游大海,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对比。视觉上的巨大落差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活动型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依托,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服务课堂是布置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开展活动型课堂的关键环节。因此,布置有价值的任务格外重要。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目《延续文化血脉》中的一个任务为例作简要说明。
师:酥糖始于清康熙年间,是老百姓节日馈赠亲友和孝敬长辈的传统糕点。而长兴泗安的酥糖更是走进过人民大会堂,之后闻名全国。
生:真厉害啊!
师:老师有幸采访了泗安现任酥糖制作传承人池师傅,并且拍摄了制作酥糖过程的视频。大家先看看视频,看完后说说感想。(播放视频)
生1:一块美味的酥糖做出来真不容易啊!
生2:制作酥糖的手艺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下去。
……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现在给大家提供制作酥糖的一些原料和工具,请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跟着视频学习制作,体验一下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
该任务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活动任务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强意味着体验感也强。教师通过做酥糖这个活动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会对这堂课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在动手、动脑中完成学习任务。
其二,活动任务课程性。活动型课程既要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也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让任务具有一定的课程性。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好好地观看视频。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能体会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出来的。此时,活动任务的课程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其三,活动任务互动性。这里说的互动不仅指向师生互动,更指向生生互动。在完成制作酥糖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实施,他们有的负责撒面粉,有的负责搞麦芽糖,有的负责擀面,整个过程轻松、愉快。学生分工明确而又不断地沟通协作,有效提高了综合素养。
综上,开展活动型课程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而有效体验是打通活动型课程底层逻辑的关键一招。一线教师要敢于做弄潮儿,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梳理清楚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断调整提高有效体验的策略。笔者深信:有效体验定能达到“花有暗香蝶自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