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模型的建筑装配率计算方法研究

2023-11-02 08:07张顺进
浙江建筑 2023年5期
关键词:隔墙示意图装配式

任 伟,张顺进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

0 引 言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连接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1]。

装配式建筑可实现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三大目标[2]。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装配式建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大部分地区新建项目均增加了装配率的要求,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装配式构件生产情况和项目特点,制定满足要求的建筑装配式方案。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指建设工程的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等信息的数字化集成。BIM技术是指基于BIM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等的成套技术。Revit 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一款当前较为普及的BIM软件。Dynamo 是可在Revit 上运行的可视化编程工具,设计师可以完善数据处理,提高几何模型和信息模型之间的契合度。Revit二次开发技术[3]是基于Revit API类库,通过C#、VB.NET 等语言,扩展和增强Revit功能和应用,能够加快建模速度,辅助三维出图,满足项目的特殊需求。WPF是微软推出的基于Windows 的用户界面框架[4],它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模型、语言和框架,真正做到了分离界面设计人员与开发人员的工作。

装配率是评价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政府制定装配式建筑扶持政策的主要依据[5]。建筑的装配式方案制作中有大量装配率计算工作,并且由于方案在优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根据优化的版本编制计算表,绘制平面示意图。本文提出的方法基于BIM 模型参数化的特点,结合Revit二次开发和Dynamo程序,能够提高装配率计算过程准确度和效率。

1 装配率计算流程

装配率计算整体流程见图1。首先对项目模型进行整理,便于模型归类,模型归类界面通过Revit二次开发完成,修改完模型后通过装配率计算功能可导出项目模型的装配率情况。若结果达不到装配率要求,则再次调整方案修改模型。在模型核查完成后,创建各类装配式构件的平面示意图和明细表,通过运行Dynamo 编号程序和标记程序,完成平面示意图的构件标记,添加标注后生成装配式构件平面示意图,在明细表中添加计算参数,生成装配率计算表格。

图1 装配率计算流程

2 装配率计算方法

2.1 BIM模型处理

本文采用《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33/T 1165—2019)》的装配率计算规则,计算单体建筑±0.000 m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主体结构包括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竖向构件和梁、板、阳台、楼梯、空调板等水平构件。

装配率的计算规则并不复杂,本方法通过Revit二次开发制作了一键生成装配率的功能,可以快速查看计算结果,便于及时调整装配式方案模型。Revit 模型中构件的分类主要依靠图元(Revit 模型的最小组成单位)的类型参数和实例参数区分,直接在图元中添加分类标记的方式容易出现规则不统一、错标、漏标,导致结果的偏差。而通过Revit二次开发和WPF制作交互式标记界面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Revit 中大部分的构件都可以通过一个图元表达完整,在模型中可以方便地获取构件的体积、面积等数据。有的装配式构件在模型中需要通过几个图元整体表达,比如整体式阳台、整体式楼梯等,这类构件一般需要提取整体的投影面积,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简单地把所有图元的投影面积相加,便有重复计算的可能。本方法将这类构件成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模型归类,一键生成装配率的功能会以整体的方式提取投影面积,避免重复计算,构件装配率计算公式见表1。

表1 装配率计算方式

2.2 装配率计算表格制作

确定装配率的方案后,通过BIM模型生成更详细的装配率计算表格,计算表格制作难点在于预制构件的编号, Revit自带的标记功能无法对构件进行分类汇总,添加前缀等功能。本文以内隔墙为例,利用Dynamo编写的程序对预制构件进行编号、标注,利用明细表功能生成计算表格。

2.2.1 Dynamo编号逻辑详述

构件的编号需要将平面示意图中的墙体和计算表中的墙体进行对应,人工进行编号工作量巨大,而且容易出错,故采用Dynamo可视化的编程方式来实现构件编号的属性赋值。构件编号要解决的就是分类汇总的问题,根据墙体实例中存在差别属性进行逐一提取,通过“==”和“List.FilterByBoolMask”节点进行层级分组,这里要特别注意计算结果的数据结构。

筛选“非砌筑”的墙体,通过“Element.SetParameterByName”节 点 赋 值“QZ”,将“砌筑”的墙体赋值“YZ”作为编号前缀。在“非砌筑”墙体中,通过“List.Count”节点统计该类别下不同实例的总数,将编号值赋值到不同的组别中(图2),其他类别的同理。

图2 Dynamo编号程序节点

2.2.2 装配率计算书

装配率计算书的编制并不复杂,但由于其统计数量庞大,传统的统计方式耗时,且修改方案后需要重新调整修改部分的编号和数据。BIM模型的优势在于模型和数据始终能保持一致,在修改模型的同时,模型中的数据也随之改变,根据模型导出的计算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同时也能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以围护墙为例,在明细表中提取所有围护墙类型,添加“构件编号”“类型”“层高”“梁高”“长度”“无连接高度”“层数”“合计”等字段,添加计算参数“单片墙体外表面积”=“长度”ד无连接高度”。经过格式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装配率计算结果

2.3 装配式构件平面示意图

装配式构件平面示意图需要在平面中表示构件位置、类型、编号、长度等信息,并对构件进行填充、编号,添加适当标注。采用人工进行填充、标记的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错误注释、漏标等现象。BIM模型中的“编号”“长度”等字段可以通过标记族自动识别墙体内的参数进行注释,相较人工的方式来说,速度快,准确性高。

以内隔墙为例,在Revit 中载入“墙”类型的标记族,在标签中添加“类型”“编号”“长度”参数,把标签样式改为“类型” - “编号”L = “长度”。为了减少出图时调整标记的工作量,通过Dynamo程序生成,可对标记进行偏移,根据墙体类型替换标记样式,最后在平面上适当标注,生成装配式构件平面示意图,见图3。

图3 Revit绘制装配式构件平面示意图界面

3 工程应用

3.1 应用情况

某先进技术产业创新平台项目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大学城片区内,距离海南环岛高速崖城互通约3.5 km,总用地面积2.5万m2,总建筑面积6万m2。装配式设计包含水平构件(板等),内隔墙非砌筑,内隔墙与管线、装修一体化,全装修,集成卫生间、管线分离等,项目截图见图4。

图4 项目三维轴测图

采用本文所述方法测算,该项目主体结构部分采用梁板、楼梯、阳台等构件应用比例为73.68%,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内隔墙与管线、装修一体化应用比例为86.67%,通过BIM模型生成平面示意图和计算书。本项目的装配率计算得分见表3。

表3 计算得分

3.2 存在问题

现行装配率计算和等级评价依据主要是《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各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特点出台了不同的装配率计算规则。例如宁波市相较于浙江省的评分项中,楼梯单独作为评价项,浙江省的非承重围护墙非砌筑比例要求≥80%,宁波市与之相对应的评价项为预制外墙外表面积比例≥50%。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执行标准适当调整计算参数。

本方法BIM模型要求达到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深度,模型表达正确完整。若在进行装配率计算前未采用BIM技术,则前期的建模会有较大工作量。施工图深度BIM模型一般不要求对电气管线进行表达,因此无法正确统计管线分离的比例。

本项目执行海南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规则(2021年修订版),其中主体结构与内隔墙部分的评价要求与浙江省是一致的,因此这两部分可以采用本方法统计应用比例,竖向构件和集成卫生间应用比例为100%,没有统计的必要。

相较于传统方法,设计师需要掌握Revit和Dynamo 等BIM 软件。由于每个建筑的装配式方案都存在差异,用本方法计算装配率需要一定的模型修改和Dynamo程序的参数调整。

4 结 语

本文基于《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33/T 1165—2019)》的装配率计算方法,研究Revit软件平台下建筑模型的数据,通过Revit 二次开发、Dynamo可视化编程等方法使设计师从BIM模型中快速得到装配率成为可能。设计师从BIM模型生成装配式构件平面示意图和装配率计算表,实现了“一模多用”,提高了模型的应用价值。

根据本文装配率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方法,装配率计算的准确率及方案调整的效率都有所提高。本文中装配率计算方法可为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提供思路,提高装配式建筑BIM应用率,推动装配式建筑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隔墙示意图装配式
基于主筋轴力长期监测的连拱隧道浅埋段中隔墙受力特性研究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锅炉中隔墙中间集箱管座泄漏分析及处理措施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新型高温隔墙结构的研究与开发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长沙最大装配式保障房更加节能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