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祚仁,张婷
作者单位: 410004 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和急性出血疾病,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症状,常伴有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该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消化性溃疡是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胆胰疾病等均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关[1-2]。因此,寻找可有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十分重要。目前临床针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采用药物治疗,但常规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治疗有效率不佳,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白眉蛇毒血凝酶作为临床常见的强效止血药物,能够有效活化凝血因子,刺激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出血,发挥止血功效[3]。现观察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0例,经随机抽签法分为泮托拉唑组(n=80)和联合治疗组(n=80)。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泮托拉唑组与联合治疗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2019年)》[4]中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首次接受本研究方法治疗;(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合并认知障碍者;(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泮托拉唑组患者予以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湖南赛隆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将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冻干粉小瓶内,将上述溶解后的药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15~60 min内滴完,40 mg/次﹐2次/d。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泮托拉唑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 000~2 000 U/次静脉注射,1次/d。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血清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2)应激反应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ELISA检测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指标水平越低表明应激反应越小。(3)凝血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后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原蛋白(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5]拟定: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可见出血停止,疗效指数≥60%为显效;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复查胃镜未见活动性出血,疗效指数30%~59%为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恶化,疗效指数<30%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0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泮托拉唑组(97.50% vs. 88.75%,χ2=4.783,P=0.029),见表2。
表2 泮托拉唑组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泮托拉唑组(P<0.01),见表3。
表3 泮托拉唑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3 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COR、E及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COR、E及N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泮托拉唑组(P<0.01),见表4。
表4 泮托拉唑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4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Fib水平及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T、APTT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治疗组升高/缩短幅度大于泮托拉唑组(P<0.01),见表5。
表5 泮托拉唑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5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泮托拉唑组(3.75% vs. 12.50%,χ2=4.103,P=0.043),见表6。
表6 泮托拉唑组与联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该疾病除影响消化道外,还会随着病情加重进一步导致人体其他器官病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6-7]。对于存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除日常加强预防外,临床通常采取药物辅助治疗,但上消化道出血后痛感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常规用药治疗疗效欠佳,且易增加不良反应,影响预后。
近些年来,临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越来越高,一旦发病可导致患者的上消化道产生出血、疼痛等表现,还会累及消化功能,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快速、精准的治疗。药物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疗法,如抑酸药物可有效抑制患者胃酸分泌,还可改善出血等临床表现。此外,还可采用生长抑素治疗,规范用药能起到较好的止血疗效,缓解患者腹痛不适症状。泮托拉唑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是临床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胃黏膜中分泌胃酸的壁细胞,抑制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使壁细胞上的氢无法转运到胃里,从而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针对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等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十分有效[8]。泮托拉唑虽然对于多数患者没有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过敏反应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目前针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由于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由于患者身体功能衰退,导致治疗效果和预后并不理想。目前有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泮托拉唑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利于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郑优娜[9]在研究中发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与注射用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血症状,缩短止血时间和血压稳定时间,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泮托拉唑组,血清IL-6、hs-CRP、TNF-α、COR、E及NE水平低于泮托拉唑组,Fib水平高于泮托拉唑组,PT、APTT短于泮托拉唑组,表明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抑制机体炎性反应,缓解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分析可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较为凶险,患者可在短期内会丢失大量血液,治疗时需要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有效的止血治疗,保证血压稳定。白眉蛇毒血凝酶在临床中多用于需减少出血或止血的各种医疗事件,如内外科等各临床科室的出血及出血性疾病,也可以用来预防手术部位及手术后出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白眉蛇毒血凝酶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凝血的作用,减少出血[10-11]。此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与炎性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具有相关性,其中消化道黏膜炎症引起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一系列反应,同时应激反应会造成患者神经及内分泌失调,从而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局部微循环障碍,形成黏膜溃疡,最终导致消化道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泮托拉唑组,表明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较高。分析可知,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不仅能够利用药物的不同药理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凝血功能,还能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可抑制机体炎性反应,缓解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提高整体疗效,且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高,未来可以继续发挥联合用药的优势,探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佳用药方案,为临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