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疗干预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2023-11-02 13:01刘虹张大勇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维度医疗

刘虹,张大勇

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绵阳 621000

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高龄人群,往往发病急骤。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发现时多处于病情危重期,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2]。临床研究[3-5]证实,尽早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疾病进展情况,而在治疗过程中搭配合理的医疗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尚欠缺。为此,本研究以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健康教育、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及心理干预等方面为其提供院内综合医疗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于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住院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符合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标准的患者; (2)年龄≥65岁,性别不拘; (3)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 (4)临床资料完整者; (5)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上述所有项目者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 (1)半年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 (3)严重精神类疾病患者; (4)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无法进行营养、运动干预者。符合上述任1项者不纳入本研究。本研究已经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为20170622)。

1.2研究方法

1.2.1 受试者分组 根据样本量公式n=2σ2(Zα+Zβ)2/δ2,将研究对象的抑郁自评量表(SAS)得分作为观测的结局指标,查找文献知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SAS得分均数为(61.26±5.43),预计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得分3.94分,其中σ为标准差即5.43,δ为差值即3.94,查表知Zα=1.86,Zβ=1.38,根据公式可得n≈54,考虑到中途退出患者,按照脱失率10%计算,即每组至少60例,纳入样本量不低于120例。本研究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 治疗方法 高血压患者根据医嘱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控制正常范围。高血脂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血脂治疗。心绞痛患者服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脑血栓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

1.2.3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生活护理:如果存在有吸烟习惯,尽快戒除,延缓血管退行性改变的进程,降低并发症风险。(2)饮食护理:严格控制制盐、脂肪、胆固醇等物质摄入量。(3)对症处理: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减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并保持健康体质量。(4)病情监测:确诊患者若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反应,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严重后果发生。

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医疗干预措施,即: (1)健康教育:科室定期组织举办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专题健康教育讲座,展示形式以多媒体图表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2)营养干预:家属或医疗人员应在患者进食时对其进行看护,针对不能独立完成进食的患者,家属或医疗人员应采用喂食;由专业营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营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食谱;每天营养供应情况如下:热量130~150 kcal/kg、蛋白质1.2~1.5 g/kg、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总热量的55%、减少胆固醇以及动物脂肪的摄入量,脂肪所占比例应≤总热量的30%。此外,还应注意对维生素、膳食纤维、水以及电解质进行适量补充,由营养师对患者的进餐情况、营养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对营养供应方案进行适当调整。(3)运动干预:康复科医师对患者健康状态、身体能力进行评估,结合其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辅助患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制定运动处方,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训练。运动时间为早餐或午餐后1 h,每次时长为45~60 min,每周运动3~5次。(4)心理干预措施:在对患者的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耐心,对患者的主诉感受认真倾听,表现出理解与支持,对于患者的合理诉求尽量使之得到满足;对于出现敌对情绪的患者,医疗人员换位思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表示患者感觉到关心与尊重,尽量避免对其产生刺激。2组患者均持续干预2个月。

1.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测定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体质量以及身高,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测定患者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TSF):取站立位,充分裸露其待测部位,提起患者右臂由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中点部位的皮肤以及下皮组织夹,采用皮褶计测定紧邻该处的下方厚度。最终数值为连续3次的测量平均值。

(2)采用Cobas6000生化检测仪进行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

(3)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估2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6]。SAS和SDS均由20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Likert 4级评分法。①焦虑自评量表(SAS)累积各条目得分为总分,焦虑程与总分呈正比。②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严重度=各条目累计分/80。结果: 0.5以下者为无抑郁; 0.5~0.59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 0.6~0.69分为中至重度; 0.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4)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从自我刻板性、自我灵活性以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3个维度评估受试者自我和谐情况[7]。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其中低于74分为低分, 75~102分位于中间, 103分以上为高分。按照各分量表计分。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1、 4、 7、 10、 12、 14、 15、 17、 19、 21、 23、 27、 28、 29、 31、 33,共16项; ②自我的灵活性: 2、 3、 5、 8、 11、 16、 18、 22、 24、 30、 32、 35,共12项; ③自我的刻板性: 6、 9、 13、 20、 25、 26、 34,共7项。

(5)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opy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从幻想、自责、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6个方面评估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8]。这里选用的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等结合我国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共分为解决问题、自责等6个分量表,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属于成熟应对维度。合理化属于混合应对维度,自责、幻想及退避属于不成熟应对维度。

(6)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 GQOL-7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9]。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4个维度,共20个因子,统计分析指标由总分、维度分及因子分组成,均以正向计分的结果参与分析,生活质量与评分越呈正比。

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以上指标值。

2 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BMI、TSF值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BMI、TS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2组患者BMI和TSF值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BMI、 TS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BMI、TSF值比较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TC、TG、LDL-C和HDL-C水平比较干预前, 2组患者血TC、 TG、 LDL-C和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TC、 TG、 LDL-C水平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 2组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TC、 TG、 LDL-C和HDL-C水平比较

2.32组干预前后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干预前, 2组患者SAS、 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2组患者SAS、 SDS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SAS、 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患者SAS、 SDS评分比较分)

2.42组干预前后患者SCCS各维度评分比较干预前, 2组患者SCCS各维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刻板性评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而自我灵活性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刻板性评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自我灵活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干预前后患者SCCS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2.52组干预前后患者CSQ评分比较干预前, 2组患者CS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2组的成熟应对及混合应对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而不成熟应对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成熟应对及混合应对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成熟应对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干预前后患者CSQ评分比较分)

2.62组干预前后患者各维度GQOL-74评分比较干预前, 2组患者各维度GQOL-74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GQOL-74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2组干预前后患者GQOL-74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心境状态造成了严重影响,此类疾病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遗传因素以及生活方式较为显著[10]。故而推断,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可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事半功倍。综合性的医疗干预是指通过多种医疗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身心状况,从而发挥促进患者疾病恢复的效果。本研究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患者实施包含了健康教育、营养干预、运动干预以及心理干预的综合医疗干预措施,旨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为患者介绍疾病发生、治疗及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临床研究证实,健康教育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保护因素。本院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准确掌握当前自我身体情况,促进其形成积极的健康意识,消除由于未知造成的恐惧,可有效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由于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得知患病后,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此外,老年患者往往易猜疑,会通过观察医护人员的举动猜测自己的病情,对治疗过程不熟悉,担心疾病恶化或造成死亡;部分老年患者对医生过于依赖,不满意家属及医疗人员,认为他人都应以患病的自己为中心,一旦发生并发症后,老年患者可能产生“自己没有用,不如死了算了”等想法,担心成为家庭的负担[11-12]。上述厌世、绝望、抑郁、孤独等不良心境状态严重影响到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利于其疾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我刻板性评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我灵活性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成熟应对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成熟及混合应对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医疗干预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具有缓解作用,且能够提高患者自我和谐程度,增强老年患者成熟应对的能力,改善老年患者应对疾病的方式。推测原因可能是,本院实施的综合医疗干预中包含了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通过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和谐的沟通氛围,使得患者为疾病的治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效缓解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3],医护人员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表现出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并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做到互相理解与尊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经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很大一部分老年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4-16]:病程加重,受疾病影响,营养摄入无法满足身体所需;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群多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逐渐减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很难摄入足够的营养需求,维持正常的热量相对困难。自我管理行为差,饮食、运动等方面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随意,高油高盐,缺少适当活动,长期卧床。为此,本院实施的综合医疗干预中的营养干预部分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制定了合理的饮食计划。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 TSF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提示本院实施的综合医疗干预,有效提升了患者的BMI及TSF。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TC、 TG、 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科学性的饮食方案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还降低了患者的血脂水平,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17-19]。推测其原因在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因长期饮食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营养不均衡,患者脂肪及胆固醇代谢低,引起血液中胆固酵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且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量明显不足,患者住院期间多静坐或卧床等习惯,加之疾病与年龄等因素导致患者血脂升高、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下降[20-21]。而饮食结构调整,增加患者维生素及蛋白质摄入,改善患者代谢能力,从而降低血脂。适当的运动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使得气体交换加速,并通过向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与氧气,改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兴奋性、均衡性,并促进各中枢之间得以协调,最终使得大脑的紧张状态得以缓解[22-23]。因此,本院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运动管理及饮食管理后,其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明显提升,而高血脂情况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包含了健康教育、营养干预、运动干预以及心理干预的综合医疗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出院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综合医疗干预用于改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状况。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研究例数有限,改进措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样本量,以完善本研究。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维度医疗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