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镇江古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井文化的缩影。镇江古井文化包括政治文化、民生民俗等多方面,不仅再现了古人的社会生活,而且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模式。剖析镇江古井的文化内涵,是解读井文化和挖掘古井当代价值的路径之一。此外,调查显示目前镇江古井保护措施仍有待改善。需做好古井的当代复活、生态监控和立体景观建设等保护工作,以古井之口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黄一芸,江苏大学文学院。
江苏镇江地处黄金水道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历史底蕴深厚,故古井遗存丰富。古井包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政治文化、民生民俗的重要载体和物质表现形式。本文在对镇江古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旅游开发政策,探索镇江古井遗存保护和发展的新思路。
一、镇江古井遗存现状
镇江地下水充沛,据记载,清末民初镇江市内共有1278口井,到20世纪50年代水井数更是高达1600多口。但随着城市发展和自来水的普及,近年来井的使用频次明显减少。笔者对镇江12处古井进行走访调查,范围涉及大市口紫金泉、华山村禹王井、季子庙沸井涌泉、金山寺外中泠泉、宋井、丹阳观音寺玉乳泉、东门坡古泮泉、右军义井、南山招隐寺虎跑泉鹿跑泉、宝盖山麓天后宫井、丹阳许长史井(由于井与泉都属于地下水,在古时二者通用,故在此不作区分), 并将现存镇江古井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民生古井。目前遗存的古井多数为民生古井,包括紫金泉、禹王井、季子庙沸井、中泠泉、宋井、丹阳玉乳泉。其中紫金泉、季子庙沸井和中泠泉为镇江著名旅游景点,在遗存保护方面并无大问题。京口区珍珠桥北侧的宋井,据考证为唐颓山井泉,与古运河相伴千年,因历史价值高被保护得较好。具有“天下第四泉”美名的丹阳观音寺内玉乳泉也得到很好保护。但是位于华山村的禹王井,由于拆迁原因没有得到充分保护,致使井栏被盗。虽然当地已进行保护处理,井周已铺上青石并修建了碑石,不过因地理位置偏僻和宣传保护力度不够,这座夏朝古井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保护体系和旅游气候。
第二,教育古井。该类古井包括古泮泉和右军义井。古泮泉位于镇江府学之内,供师生饮水之用,是镇江本地较为知名的教育古井,井栏井亭都保存完好。目前此井已作保护性封闭,不予开放。右军义井出现在镇江地方志中,因其井水有救治病人之功效而得名。历史记载,人们常以井之大德教育右军寨百姓,望右军寨百姓感其仁道,承其义气,保持乡里间和睦友亲。
第三,宗教古井。包括虎跑泉、鹿跑泉、许长史井和天后宫井。南山招隐寺的虎跑泉和鹿跑泉为姊妹泉,据说与安禅法师治虎这类佛教故事相关而得名,目前是南山的重要景点,整体保护得比较完整。唯一问题在于水质发绿浑浊,且位于深山之中,泉周青苔较多,景观效果不理想。许长史井,位于茅山玉晨观中,原有阴阳两口,现遗一块石井栏,被观内道士完好保存。天后宫井,为天后宫庙遗迹,是镇江本地妈祖信仰的证明。由于周边拆迁混乱,天后宫古井的保护常被忽略,目前这口井尚未作特殊保护,情况较为严峻。
纵观12处古井,大部分古井遗迹都已进行保护处理,但是几乎没有一处古井遗存真正形成旅游观光的独特气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生态环境待改善、景观效果差、 展示千篇一律等不足。在未来,保护和发展措施还需紧跟新时代旅游观光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镇江古井遗存的文化内涵
(一) 政治文化:帝王符瑞与亡国之兆
中国历史中,反常的天文、物候等自然界现象往往被看作王朝兴衰、人事休咎的征验。井作为大自然水资源和人类日常生活的连接者,在古代常被人们神化。井中异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并为政治家巧妙利用。他们创造了一套将时代政治变局与异象挂钩的臆说,将井水变为“君权神授”之说的工具。
浪井,即喧沸涌动之井,被认为是帝王符瑞。浪井之瑞,“主要不在于与大江的‘感应,江上起风井里掀浪”,而在于“浪井不凿自成,王者清静,则仙人主之”的天降祥瑞。浪井不凿自成,是帝王清静才产生的一种天人感应。帝王清静,说明天下太平、政局稳定,因此浪井沸泉便成为赞颂当世明主、天下太平的代名词。镇江丹阳的延陵季子庙就因常年腾涌、浪声不绝的沸井奇观而名扬天下。《至顺镇江志》载:“齐高祖建元元年,井北忽闻金石之声,掘深二尺,得沸泉。其后复有声铮铮,又掘得泉,沸涌若浪。”而当时的延陵县令戴景度奏报沸井奇事时,正值宋亡齐兴之际,应和了“浪井不凿自成,王者清静”的天降祥瑞,为萧齐王朝的建立增添了吉瑞之兆,深受朝廷欢迎,因而得到大肆宣扬。同时,沸井的出现也使萧齐王朝的建立变得合情合理,进一步巩固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自此,沸井涌泉被附上了浓厚的天人感应色彩,其作为帝王符瑞象征的名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但井中现龙,于统治者却是不祥之兆。早在汉惠帝时便有记载:“刘向以为龙贵象而困于庶人井中,象诸侯将有幽执之祸。”《汉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 曰:“有德遭害,厥妖龙见井中。”关于井中现龙之事,南朝也有相关记载。《隋书·五行志·龙蛇之孽》中记:“大同十年夏,有龙夜因雷而堕延陵人家井中,明旦視之大如驴……后侯景各爪幽杀简吏于酒库,宗室王侯皆幽死。”人们将南梁灾祸与雷鸣之夜坠入延陵一带民居水井的龙联系起来,于是井龙怪象与国事政治便被人们煞有介事地传播,成为古人谈论研究的占应话题,甚至在正史中被多次提及。在古代史家的视野中,井龙等异常现象可被视为神秘旨意的象征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作用的具体载体。
(二) 民俗文化:井神信仰
在民生民俗方面,井展现了古人的生存观和辟邪观。对于井,人们潜意识中存有不自觉的自然崇拜,故衍生出了与井相关的一系列民间风俗,其中最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就是井神信仰。
为保井水清澈不竭、供人饮用,古人创造出井神,进行礼奉祭祀。《白虎通·五祀》中记:“五祀者,谓之门、户、井、灶、土。” 井在古代被列入“五祀”祭典,汉代后虽有“井”“行”之争,但是在明清时期,井始终为明确的祭祀对象。民间井神多数以井泉童子、井公井婆等形象出现,在镇江紫金泉出土的南宋陶井神就是一对井神夫妻,俗称井公井婆,二神端坐在涌泉状座上,仰面而笑,慈祥富态。在镇江本地亦有除夕封井、初五开井的习俗。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在镇江东乡至今仍有除夕封井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用大红纸封井,到正月初五才可开井汲水,象征着迎财神财源。这是中国人对于平安幸福的简单追求,也是中国百姓几千年来的心灵寄托。
(三) 当代文化:社区和谐
《说文解字》中关于“井”的解释是:“井,八家一井。” 唐代杜牧在《塞废井文》解释:“古者井田,九顷八家,环而居之,一夫食一顷,中一顷树蔬凿井, 而八家共汲之。”由此可见,由于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水井开凿本身的复杂性,水井常常呈现出多家共用的状态。这一传统仍在当代延续。它是和谐社区文化的贡献者。同来打水的人们可以在井旁唠家常、沟通每天的所见所闻、交流分享生活经验等。在熟人社会受到巨大冲击的现代社会,井的存在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情感沟通、化解邻里纠纷的平台。井的共用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之建立起友谊;和谐的邻里交往则能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从而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形成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和友善的人际关系。可以说,当代社会中,井的共用很好地延续了中国古时重人际融洽的淳朴民风,塑造了和睦友爱的社区文化。
三、镇江古井遗存保护与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 推动镇江古井遗存的复活
要保护镇江的古井遗存,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动镇江古井遗存的当代复活。旅游开发不仅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古井遗存的重要价值,而且能充分实现古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能够给古井保护带来资金支持。
古井的旅游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挖掘古井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古井独特的文化内涵。现代旅游群体趋向年轻化和知识化,只有以“文”作为旅游资源的重点,才会加强和升华景点的特色和魅力。为全面介绍镇江古井遗存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可通过文化馆的形式,结合现代3D 模型和动画,深度还原各处古井的风采。同时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再现古法打井和清理井壁的工具、方法与过程,讲解古时打井的风俗习惯(例如打井前的准备工作、打井吉时的选择、打井时的忌讳等),展现古人的智慧和镇江本地特色的信仰风俗。另一方面,可立足古井文化,进行富有经济特色的旅游文创活动。当代旅游的一个热点是旅游纪念品收藏。可生产制作出古井模型的纪念徽章和钥匙扣、拟人化的玩偶抱枕、古井打卡盖章本等文创产品,满足当代旅游者的留痕需求。关于旅游活动,可以开展以游客参与互动为主的活动,例如祭井仪式的场景还原、节庆搭台、古井故事实景演出等。
(二) 加强镇江古井遗存的生态监控
由于古井年代久远、使用率逐年降低、保护工作缺乏等多种原因,镇江古井遗存的生态问题突出,或杂草丛生,或水质浑浊,或干涸枯竭,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切实加强镇江古井遗存的生态监控,对做好古井遗存的抢救保护工作、构建宜人旅游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古井生态监控可依据三个基本原则进行:其一,因地制宜、差异监控。镇江各地古井遗存所处的环境不同,可结合各处古井的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监控。例如大市口紫金泉位于市中心,周围环境相对来说都较好,因此只需着重关注井内生态。而天后宫井、禹王井等位置偏僻,周围垃圾、青苔都是问题,生态监控的范围就需扩大。其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监控。近年来,我国的遥感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水环境监控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古井生态监控中加入遥感技术和数字地图等高新技术,与常规监控充分融合,可形成更全面便捷的监控。其三,细化分工、责任监控。生态监控的范围和对象包括镇江三市三区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井遗存及其周围的环境绿化。监控要素包含井水水量、井水水质、井水的利用率和蒸发量、井壁洁净度、周围环境整洁度等。监控是以生态管理和空间数据为支撑,精准掌握古井遗存现状的变化,保障古井遗存的安全与传承,建立长效稳定的镇江古井遗存生态监控体系。
(三) 建立镇江古井旅游的立体景观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在当代,井的功用逐渐被替代,只有挖掘到井的现代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古井这种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
镇江古井遗存目前存在井体破旧和景观效果差等问题,因此需紧密结合当地民生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把古井遗存保护工作“主动嵌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古井遗存景观的改造可遵循“绿化、美化、文化”的提升策略。例如设计建设以井为主题的花镜、绿雕等立体绿化景观,为古井遗存景点的外围环境增添园林生趣;加入观景栈道、互动景墙、亭台等立体式景观设计,打造出以井为中心的旅游休闲长廊,用丰富的空间结构吸引游客,构建游客独特的游览记忆点,提升旅游气氛和人气。
对于古井这种不可移动的文物来说,若予以封闭式保护,长期脱离城市发展,最终仍然难逃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因此,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使其融入旅游发展中,古井遗存定会焕发蓬勃生机,我们也能“从更多的功能必要性上保证其不朽”。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井展示给世人的似乎是一个远去的背影,但那些在漫长岁月中诞生的故事,仍然可以在新时代以创新性手段重生复现。深入挖掘古井当代价值,激发古井生机活力,是我们在古井保护和发展工作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裕成. 中国的井文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 许嘉璐. 二十四史全译 ·南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
[3] (元)脱因等修,俞希鲁纂.(至顺) 镇江志[M]. 如皋冒氏,1923.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唐)魏征,等. 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 (汉)班固. 白虎通[M]. 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官刻本.
[7] (汉)许慎. 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19.
[8] 陈占祥. 马丘比丘宪章[J]. 国外城市规划,1979.
[9] 李麥产,程遂营. 开封建设城墙型“空中花园”立体景观及休闲旅游带研究[J]. 中国名城,2015(9).
[10] (清)董诰,等. 全唐文(4)[M]. 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