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设立的、主要从事公共服务性质工作的单位。该类单位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预算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效果。在现实操作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仍面临若干困境,这些难题对预算管理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探讨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执行行政预算、监督行政事务并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需要深刻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预算管理,以对单位财政收支进行有效管理,并明确资金支出,细化资金用途,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保证单位稳定运行。在《预算法》与《预算法实施条例》的引导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已逐渐加强了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关注度,但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缺陷与问题,因此应不断提升预算管理能力,从而增强财政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效果。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恰当支配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涉及国家财政安全资源的分配、利用和监控。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将有助于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合理配置国家财政资源,提升使用成效,进而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高效运作。
(二)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可以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群体的倾斜,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关系到单位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益的提升,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责任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每年都需进行预算编制。然而,在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科学和深入,对预算管理环节的全面理解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通常仅由财务人员或财务部门承担,其他部门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二)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民主参与机制,只有少数领导和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基层员工和服务对象很难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导致预算编制结果不能充分反映各方面的需求和意见。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公平。
(三)预算执行和监督不力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过程中,没有对预算内的各项支出进行详细管理,从而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成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监控主要依靠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然而,现阶段内部审计机制尚不完善,外部审计资源有限,无法全面且深入地审查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信息在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也给预算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
(四)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难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选择性执行、变相逃避等现象。
(五)绩效评估机制尚待完善
预算绩效评估制度将绩效评价的理念和手段贯穿于预算拟定、实施和监控的全过程,能与预算管理有效融合,提升财政资金的运用效果。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绩效意识较薄弱,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有些单位的收入、支出预算并未纳入绩效管理方案,导致支出、产出和效果评估不客观、不公正,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出现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品质。
(六)预算信息化水平仍需改进
从预算编制软件的视角来看,部分承担开发软件的公司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在报表生成、科目配置、数据汇总等方面出现偏差。此外,软件开发通常是由上级设计程序,下级使用程序,难以实现认识的一致性,下级单位也不易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操作流程。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会进行内部培训,但由于软件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匹配,导致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难以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质量的方法
(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担当意识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职位,并配备专业工作人员,确保其具备高水平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了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他们需要接受专业学习和培训,以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紧密跟随社会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需要培育对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将预算管理任务纳入单位的核心工作计划,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并得到有效监督。
(二)完善預算编制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民主参与机制,广泛征求基层员工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建议,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符合实际需求。此外,要提高预算编制信息的透明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应构建预算编制与履行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步骤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顺利衔接,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遵循“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流程,使预算制定更为精确,执行过程更加规范。各部门在制定年初预算时,应依据自身职责确定资金使用目标,参照上年预算执行绩效评估成果和本年度资金收支预测,征集各方意见。围绕组织的年度工作目标,分析国家政策变动和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确保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细化至项目和具体事务。关注各类弹性事项,及时发现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风险点,各部门共同讨论,以提升预算制定的合理性。改变过去简单、粗糙的增量预算制定方式,采用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要了解过去几年项目的资金拨付状况,明确细节,考虑跨年度未完成项目和两年内未完成项目的资金结转问题,避免单位内部财务资源的过度聚集,提升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对于年终剩余资金的单位,如果是常规项目,应分析项目是否提前完成或已中止,决定是调整当年预算还是减少次年预算,树立“根据职责确定项目,围绕项目制定预算”、“项目优先,预算跟随”的工作理念。
预算单位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部门预算和中期规划,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保持一致。各单位应遵循零基预算改革要求,在保持现有预算控制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打破固定基数安排,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编制的实用性和贯彻率。并且要联合以前预算实施现状与工作要求,按照新《预算法》的相关规定,遵循全面兼顾和注重绩效的原则来编制单位预算。其中,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采用定员定额管理方式;项目支出则遵循“区分轻重缓急、突出保障重点、分类保障与压缩”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需严格控制支出,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激活现有资金,促进部门事业发展。预算资金的分配应综合考虑各项收入,合理安排,优先满足基本支出的合理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合理安排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的项目支出。在制定预算时,应主动提出削减前年度执行不佳或审计、绩效评估、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支出,减少无效和低效支出,提高支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应增进对预算管理制度的履行力度,保证制度的正确执行,并针对预算内的各项支出进行精细化管理,保障预算实施的合理与高效。我国需增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管的支持力度,提高审计力量,完善审计手段,确保预算监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要完善预算调整制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于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和资金需求,应及时进行预算调整,以保障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预算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预警,确保预算管理的安全稳定。
将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任务进行拆分,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每月进行业绩评价。将业绩观念和方式整合到预算制定、实施和监控的全程,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针对预算与落实的差距举行研究,通过大会共享汇报,清楚表彰与责罚方法。特别关注涉及较大资金的预算项目,如本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等。密切关注这些重点预算项目的执行进度和完成情况,建立预算执行进度预警系统,向相关业务部门及时提供反馈并督导其按照计划执行。
(四)完备预算管理制度
改进预算管理体系,严格遵循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监测和执行,强化内部监察制度。强调预算的严格性,保证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事前审查、事中监管和事后反馈原则,不得随意更改预算资金用途。如有因工作需要调整资金用途,必须经过单位领导批准同意。严禁挤占、挪用、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经费,防止年底集中消费。根据财政部门的规定公开预算和决算,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各项经费收支透明,推进廉洁政府工作的落实。
国家要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管理的针对性和实际成效,不断改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制度改革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基础性举措,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强化预算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现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预算管理方案,引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操作。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可进行预算管理实验,探索实施预算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在预算管理实践中取得成功经验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及时总结、推广,为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借鉴。
(五)履行绩效管理制度
政府机构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督察,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评估和评价制度,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周期性的评价和考核,确保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实施开展绩效评估,增强预算资金的运用效果。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监管体系,在各级财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绩效考核成果作为预算分配的关键参考因素。除应加强内部控制外,还需要加大外部监督力度,设立财政、审计、监察检查、人大、社会和舆论等多个部门的监督指导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强化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预防和封堵制度漏洞。
(六)提高预算信息化水平
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将制度要求与信息系统开发紧密结合,采用系统化思维全面融合预算管理各环节的业务规范,通过将规则纳入系统提升制度执行力,为完善科学合理、规范透明、有效约束的预算制度提供基础支持。这有助于实施预算法相关要求,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合作,强化全国统一规划的理念,提升财政系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关键支柱作用。会计档案数字化有助于实现工作流程的透明化,减少报销审核压力,全面规范代报,解决权责不明问题,使多年数据实现可视化分析,增强预算编审关键环节的监控预警能力,加大数据的追溯性,清晰展示每笔预算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面、实时、准确的数字化预算管理平台,提高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对预算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为预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加强对预算信息的公开和传播,提高预算信息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预算管理的公信力。
(七)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指导,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才培育和选拔体系,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预算管理人才,同时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素质的预算管理人才,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协同管理,提升预算信息化程度,学习国际经验,通过优化预算管理方法,深化预算管理实践探究等途径,提升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准,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玉娟.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商讯,2022 (07):147-150.
[2]马利娜.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纳税,2021,15 (36):143-145.
[3]赵春燕.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纳税,2021,15 (27):180-182.
[4]鐘玉平.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纳税,2021,15 (25):166-168.
[5]周妍.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3 (07):91-93.
[6]张焕利.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探讨——以某科研事业单位为例[J].财经界,2023 (10):58-60.
[7]汪蕊.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探讨——以X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 (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