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呼吁高质量学校教育,需要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哲学。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哲学思考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进而建构学校教育哲学。从本质上看,办学思想和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办学思想属于学校教育哲学的中国化称呼。目前中小学办学思想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主体认识模糊、内容指向不明、提炼表达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学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办学思想不会自动产生,必须经历一个提炼过程,才能从常识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办学思想提炼必须认真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围绕着追求好教育、建设好学校和培养好学生三个要素,通过立足学校实际、继承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未来趋势和明确责任主体五条原则加以提炼。只有办学思想提炼没有精彩的表达不行,只有学理性和概括性兼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并重的表达,才能提高办学思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键词:新时代;中小学;办学思想;学校教育哲学;高质量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23)9-0010-09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新时代的学校需要审视自身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思考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不仅可以提高一所学校的辨识度,还是培养教育家型校长、提升校长领导力的需要,更是建构学校教育哲学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哲学
回应时代性课题
(一)学校教育哲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学校教育哲学引起了越来越多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最近一二十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发表的针对学校教育哲学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自2007年以来,以学校教育哲学为名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总共22篇,发表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等一流教育刊物。这些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学校教育哲学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学校教育哲学的价值意义和构成要素,丰富了人们对学校教育哲学的理解与认识。①从实践领域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长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办学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是学校办学顶层设计的重要关注点;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规划的灵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长现在已经明确以学校教育哲学来称呼办学思想,对学校教育哲学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二)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哲学
当今教育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教育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迎来了大有作为的历史性机遇。面临这样一个躬逢其盛的教育改革新时代,国家和政府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校长势必要思考一个重要的议题: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基于对当今社会的把握和对教育发展形势的总体判断,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哲学要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性议题,形成自己关于学校的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思考而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哲学研究提出了时代性课题,回应这些时代性课题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办学思想属于学校教育
哲学的中国化称呼
办学思想与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办学思想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中国化称呼。
(一)办学思想与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顾名思义,办学思想即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遵循,它反映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人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它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与灵魂。
从本质上看,办学思想和学校教育哲学属于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二者之间分言之虽有别,合言之则相同。办学思想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惯常称呼,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它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学校教育哲学(school philosophy),其主要内容有学校使命、学校愿景和育人目标(陈建华, 2015)。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它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是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陈建华, 2016, p.14)。如此看来,作为观念形态的教育哲学与作为办学过程中思想遵循的办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紧密关系,办学思想其实属于学校教育哲学的中国化称呼。正因为如此,探讨新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哲学,立足于对目前办学思想现状的分析,进而集中讨论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是一条逻辑自洽的途径。
考虑到我国办学思想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型总结和散想式思考,内容五花八门,表达随意不严谨,因此考察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办学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反过来看,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则为学校教育哲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学校教育哲学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J.索尔蒂斯发表了《论教育哲学的前景》一文,他把教育哲学分为三种类型:个人教育哲学、专业教育哲学和公众教育哲学。按照索尔蒂斯的看法,个人教育哲学指导个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专业教育哲学是专业工作者从事的教育哲学研究活动,公众教育哲学指导许多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哲学与学科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哲学很不一样,它属于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同时,它也不属于个人教育哲学的范畴,它是作为一种组织和机构的学校的教育哲学。如果要对学校教育哲学进行归类的话,它应当属于公众教育哲学的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与追求。
索尔蒂斯认为,公众教育哲学的目的是“启发和指导许多人的实践。在教育方面提出任何一项建议,都是想让别人或者执行某种规范性的指示,或者接受批评,从而改变在公共教育方面目前存在的实际做法”(索尔蒂斯, 1984)。公众教育哲学需要强化三种意识:①“面向公众”,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种教育哲学;②发挥教育哲学的“公众政策”意蕴,任何一项公众政策,都要寻求其背后的教育哲学依据;③解释“公众意识形态”,理解和相信学校教育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既要理解和相信学校的教育功能,也要理解和相信学校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阶层变迁功能等。
在索尔蒂斯看来,教育哲学具有观念引领和规范指导的价值,“通过对教育工作在观念和规范两个领域遇到的问题提供哲学的严密的检验、批判、辩驳、分析和综合,上述方式的哲学思考旨在促使教育事业尽可能多做一些理性的自我反思”(索尔蒂斯, 1984)。学校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公众教育哲学,也具有观念引领和规范指导的价值。所谓观念引领,即梳理、阐明一些观念的内涵,确定其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揭示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正确地引导教育实践活动;所谓规范指导,即借助哲学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帮助学校教育工作者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指导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哲学的主体是学校共同体,而不是校长个人。学校共同体由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学校中层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等主体。在建构学校教育哲学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校长只是其中的一员,他不能代替全体成员成为建构学校教育哲学的唯一主体。把学校共同体而不是校长作为学校教育哲学的主体,既可以避免校长单打独斗,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最终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西方学校教育哲学研究至少可以为办学思想研究提供三点启示:(1)办学思想属于公众教育哲学的范畴,它旨在启发和指导公众的教育实践;(2)办学思想对学校办学有观念引领和规范指导的价值;(3)办学思想提炼与表达的主体是学校共同体。不能把办学思想提炼与表达的主体等同于校长个人,校长并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随意地带到任何一所学校,办学思想针对的是具体的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校长要发挥组织者、协调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想方设法发掘集体的教育智慧。
(二)办学思想的理想特征
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与灵魂,理想的办学思想具有统领性、规范性、实践性、稳定性、独特性和显明性特征。
1. 统领性
办学思想在学校发展中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办学思想对学校办学可以提供思想观念方面的指导,统领学校发展的全局和方向。办学思想要经过深度思考、概括提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理性抽象,从众多现象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统领的作用。
2. 规范性
办学思想可以对学校办学提供价值指导,帮助学校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它可以准确地表达教职员工在教育方面的愿望,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学校教育工作赋予意义,指导教职员工以合理的方式参与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3. 实践性
办学思想既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又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办学思想来源于办学实践,同时又指导办学实践。实践性强调必须把作为理论的思想观念与行动结合在一起,把思想观念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理论。办学思想付诸实践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和归宿点。归根结底,办学思想的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
4. 稳定性
学校教育是一种带有传承性质的活动,这使得学校教育活动往往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活动由此也带有自身的稳定性。办学思想也如此,继承学校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条件提炼办学思想。一旦形成自己的明确表述,它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朝令夕改的办学思想不利于学校改革的稳步推进。
5. 独特性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也离不开这所学校所处的独特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条件,所以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办学思想独特性的所在。独特性既要求办学思想在内容上与众不同,也要求办学思想在表达上与众不同。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强调文学创作要写“属于自己的句子”,办学思想的表达也应当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6. 显明性
学校的办学思想一旦形成,便要向学校的教职员工、家长、社区公众公布,在与教育同行交流时校长经常要介绍办学思想。所以要求办学思想一定要具有显明性,即要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话语表达办学思想,切忌故弄玄虚、猎奇求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校的办学思想晦涩难懂、生僻拗口;有些学校故意制造各种各样的概念和术语,表达上比较随意。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办学思想不能很好地为人所理解,影响它的接受度。
三、目前中小學办学思想的困境
上文概括的是理想层面上的办学思想特征,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层面上的中小学办学思想陷于困境,存在以下常见的问题。办学思想研究要加强问题意识,把握问题导向。
(一)概念界定不清
通过查阅相关著作和论文,发现尽管与此相关的成果不少,但绝大多数属于经验型常识或散想式论文,其中存在概念含混、界定不清的问题,分析论证也不严谨。一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表1列举的11条关于办学思考的释义,无论对概念内涵还是外延的解释都比较模糊,概念界定不清。研究者对办学思想有自己的理解,但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伙伴概念众多。有称之为办学思想,也有称之为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学校理念和办学哲学。这些伙伴概念均涉及办学思想的讨论,就其内涵来看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但由于部分中小学校长不明就里,往往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这些内在意义相通的概念。用如此多的概念来表达,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陷入“概念丛林”(石中英, 2017)。从本质上看,概念丛林与概念界定不清有着密切关系,这样无疑会对学校改革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主体认识模糊
所谓主体认识模糊,即研究者对办学思想的主体到底是校长个体还是学校共同体缺乏统一的认识。很多人把办学思想等同于校长个体的教育思想,忽视甚至无视学校共同体的主体地位。办学思想乃是学校办学的思想遵循,尽管校长是办学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但还是不能把办学思想等同于校长个人的教育思想。这样思考基于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如果一个校长走马上任新学校,他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让新学校的教职员工接受他个人的教育观点和教育主张;另一方面,校长梳理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必须基于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学校传统的继承以及对校情的诊断而提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智慧,而不能逞强单打独斗。
(三)内容指向不明
通过文献分析,还发现目前办学思想研究存在内容指向不明的问题。简单来说,办学思想是办学主体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遵循,它当然有自己明确的内容指向。但是由于目前这一领域的相当一部分成果属于经验型总结和散想式论文,导致办学思想的内容指向五花八门。从表1列举的办学思想的各种释义来看,办学思想的内容比较繁杂。有人认为,办学思想即校长的教育思想;有人认为,办学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有人认为,办学思想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发展观;有人认为,办学思想即学校教育哲学,是对学校是什么和学校应该做什么等的审问和慎思所形成的思想;有人认为,办学思想是对学校办学根本问题的思考,如对办学活动根本价值的认识,对学校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办学模式、育人目标、育人途径、育人方式等一系列办学根本问题的认识。总之,各种各样的定义都有,让人难以对办学思想产生一致的看法。
(四)提炼表达随意
办学思想需要抽象的概括与提炼,对表达也有很高的要求。在提炼上追求深刻性和严谨性,在表达上追求艺术性和独特性。但是通观目前中小学的办学思想,到处可见随意化的表达。有些学校为了标新立异,用佶屈聱牙、怪癖的词语和概念表达办学思想,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有些学校追逐时髦,人云亦云,习惯于把流行口号作为办学思想,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些学校用冗长的句子表达办学思想,缺乏有效的概括与提炼,让人过目即忘,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前在中小学办学思想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小学校长回应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哲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形成自己学校的教育哲学主张。
四、准确地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中国化称呼。只有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认真梳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才能建构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哲学。所谓办学思想提炼,就是通过办学者的思考、分析与梳理,系统地总结一所学校的办学经验,把自己的办学主张从常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把学校办学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让全体教职员工知晓、接受并产生共识,最终形成对学校教育哲学的规律性认识。
(一)办学思想的要素构成
中小学办学思想的提炼,要明确它的内容指向,搞清楚它的要素构成。办学思想由两种复合的认知组成。一是对“办”的认知,主要是对经营和管理学校的认知,涉及培养目标、育人方式、课程体系、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思路。二是对“学”的认知,包括对学校教育的内涵、本质和职能的认识。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由于这两种复合的认知纠缠在一起,导致一些学者和中小学校长对办学思想的构成要素认识模糊不清。这样既无助于办学思想研究的深化,也不利于办学思想价值的发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 2022, p.34)。根据这一思想指引,学校办学要相应地思考和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三个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中小学办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可以分别表述为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
把办学思想的内容确定为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参照,即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哲学研究,主要从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三个方面展开,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恰恰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本质上看,办学思想属于一种规范性概念,它体现了办学者对学校办学应当遵循的思想和观念的判断与认识,反映了办学者的教育价值取向,规范着学校办学的思路与行为,引领一所学校往好的方向发展。由于办学思想属于规范性概念,其三种构成要素就体现出对美好教育的不懈追求。具体来说,办学理念体现了办学者对“好教育”的追求,发展定位体现了建设“好学校”的追求,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好学生”的追求。简言之,可以把办学思想的构成要素與追求美好教育联系在一起,即遵循好教育、建设好学校、培养好学生。
1. 办学理念
顾名思义,办学理念是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秉承的思想观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内容指向并没有所谓的规定性,也不存在预设的为校长们普遍认可的观念体系。凡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使命担当和终极追求,都有可能成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梳理和揭示办学理念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议题。
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办学理念无非考虑两个议题:学校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很多学者认为,学校教育的这两种功能容易产生跷跷板效应,即不同时期人们往往会过于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方面,基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在其学生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之间还要取得平衡和协调。在教育史上,以强调儿童主体地位著称的杜威,就认为学校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要取得协调一致。他在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撰写办学方案时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发展个性和服务社会的统一”(杜威, 2010, p.224),这一思路是中小学确立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点。
办学理念反映了办学者对好教育的梦想与期望。办学者认定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于是追求这种好教育,然后把这种美好的教育提炼出来,这样便构成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2. 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讨论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通俗地讲,就是把学校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发展定位指学校的理想定位,它是教职员工心目中学校发展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在西方学校教育哲学话语体系中,发展定位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对学校发展相当重要,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言:“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彼得·圣吉, 1997, p.237)对一个组织而言,共同愿景有助于组织成员树立一种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帮助组织成员突破现状,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发展定位反映了办学者建设好学校的期许与追求,其本质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理想的学校。办学者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办学者需要明确学校既是学习的场所,又是教育的场所;学校既要承担教育的功能,又要承担社会服务的功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既要承担共同的普通教育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可以开展特色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没法精准地评价学校教育活动的效果。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库姆斯指出:“阐明教育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确保教育系统正在努力做正确的事,做有实用价值的事,还可以为检验该系统做得到底有多好奠定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2009, pp.49-50)。”通俗地讲,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培养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培养目标是办学思想的核心。
培养目标反映了办学者培养好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在新时代中国,其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针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性要求;如果结合具体的学校情况,还要反映自己学校的个性化要求,明确所培养学生的具体素质和规格。
(二)办学思想提炼的原则遵循
学校办学思想的提炼,必须考虑以下五条原则。
1. 立足学校实际
办学思想的提炼是一项务实的工作,它与学校所处的地域与环境、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历史传统等密不可分。办学思想的提炼一定要立足学校实际,只有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才是一种好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提炼一方面反对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另一方面也反对封闭保守、故步自封。学校在提炼办学思想时一定要做好认真细致的校情分析和调查研究。既要看到学校的优势与机遇,又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了解学校的劣势与挑战。
2. 传承优良传统
传统犹如无形的掌心,它对学校教育的现在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办学思想的提炼,一定要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对学校办学而言,校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挖掘校史资源可以重新发现办学者的初心,校名和校训的意蕴,办学理念的内涵,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尽管传统属于过去,但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现在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通过继承优良传统,可以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将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 紧跟时代步伐
人类是时代的产物,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等,都与所处的时代分不开。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都深深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办学思想的提炼,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精神的要求。所谓时代精神,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自觉的、有意义的社会意识和精神追求,代表时代发展的精神潮流,其中主要是该时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把握未来趋势
如果说继承传统强调的是勿忘过去,紧跟时代步伐强调的是抓住现在,把握未来趋势则强调要科学预测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找准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把握未来趋势要求办学思想的提炼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取未来社会对学校的合理期望,使其体现在办学思想之中,以此引领学校的发展。
5. 明确责任主体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办学思想提炼的主体是校长,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校长概括、梳理、提炼和表达的,它属于校长个人。这样说表面上貌似有理,实际上值得推敲。其中问题在于,当一所学校的校长调任另一所学校,他能否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带到下一所学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办学思想的主体是学校共同体,办学思想提炼的责任主体是学校共同体成员。正因为如此,校长不能把自己当作其中的唯一主体,要调动学校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智慧,把学校共同体成员当作办学思想提炼与表达的主体。当然,校长在办学思想提炼过程中要起到组织者、协调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哲学?要回应这个问题,一定要立足于对目前中小学办学思想的提炼,把办学思想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与新时代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如何遵循好教育、建设好学校、培养好学生方面交出自己的答卷。
五、巧妙地表达学校的办学思想
光有办学思想的提炼没有精彩的表达也不行。办学思想表达指的是巧妙运用诸如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等媒介来传播办学思想。
(一)办学思想的表达体现思想观念批判与建构的统一
一种好的办学思想,只有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校教职员工和公众知道,才能发挥它的巨大力量,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有学者针对教育思想表达开展专门研究,认为“教育思想表达是思想观念的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没有批判就没有建构,批判是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建构是批判的延伸与升华”(陈振华, 2020)。这一观点非常精辟,对新时代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也很有启发。确实,只有对学校教育價值有着系统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对目前办学思想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诊断与认识,对学校教育实践有着认真反思与批判的态度,才能巧妙地表达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而升华为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
(二)办学思想文字表达的基本要求
办学思想的表达有多种方式,有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形体动作表达、图像表达等,各种表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其中最为基本的表达方式还是文字表达,文字表达是基础,其他表达方式要借助文字表达而得以展开。
办学思想的文字表达有着很高的要求,表达巧妙得当,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字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要注意所写的文字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和思想,而不要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我们反对用孤僻、生冷的词汇表达办学主张。以辞藻取胜、以猎奇吸引眼球不是办学思想表达的追求。当然在言辞达意的基础上,文字表达如果能够体现个性化、艺术化和趣味化,那效果肯定会更好。
从总体上看,办学思想的文字表达要符合两条要求:①学理性和概括性兼具。办学思想不同于散想、断想与感想,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强调要基于对学校教育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呈现办学者对学校办学的深层次思考,需要经过学理层面的抽象与概括,借助一定的概念和范畴来论证,最终把它表达出来。②艺术性与独特性并重。要尽量用趣味化、艺术性和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学校的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思想在公众心目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家长和公众在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办学思想三个构成要素的表达要求
针对办学思想下属的三个要素,在表达上又有具体的要求。办学理念的表达,应当考虑“表达方式是否言简意赅,表达内容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思想,表达对象是否具有独特的气质,表达话语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等因素,符合“典雅大方、寓意深刻、有理有据、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独具个性”的要求(陈建华, 2020)。
发展定位的表达则要体现以下要求:①呈现组织成员心目中的共同愿望和远大理想。②取法乎上,可以实现。确立学校发展定位要有适度超越的勇气,但也不能好高骛远,要考虑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③深入人心,梦回萦绕。提高定位表达的独特性和技巧性,在教职员工和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④可以描绘,图像清晰。有一种清晰可见的目标和发展愿景。⑤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冲动,使人一想到就充满激情,愿意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多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表达上流于形式,“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词”的话语并不少见,“雷同化”或“同质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一来,个性化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要完成全面發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由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其教育环境都有差异,因此在培养目标表达上要考虑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精神、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任务,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个性特色。在培养目标表达上,要把具体的素养与规格用独特、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新时代呼吁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需要教育哲学的指引。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系统地思考学校的教育哲学,认真地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以此为指引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并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J.索尔蒂斯,& 闵家胤. (1984). 论教育哲学的前景. 国外社会科学(3),8-12.
彼得·圣吉. (1994). 第五项修炼. 上海三联书店.
陈建华. (2007).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追求. 教育科学研究(1),22-26.
陈建华. (2015). 论学校教育哲学及其提炼策略. 教育研究(10),57-63.
陈建华. (2016). 基础教育哲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建华. (2020). 论中小学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0-77.
陈振华. (2020). 论教育思想的表达. 现代大学教育(6),1-8.
崔继伟,& 董淑田. (1999). 构建21世纪校长的办学思想. 教育科学(4),33-35.
戴双翔,林倩,& 高洁. (2017). 校长办学思想:为何与何谓?. 教育导刊(3),42-46.
樊亚峤,& 靳玉乐. (2010).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及其消解策略. 现代教育管理(08),1-3.
季苹. (2010). 如何总结校长的办学思想?——回应“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怎么开才更有意义”. 中小学管理(02),36-37.
赖永康. (2005). 如何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思想. 人民教育(Z1),22-23.
李宝庆. (2008).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哲学变革. 教育发展研究(18),23-28.
李伟胜. (2005). 校长办学思想的内涵、形态及更新策略. 教育发展研究(13),16-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2009). 教育规划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光祺. (2000). 论办学思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75-80.
刘居富,& 肖斌衡. (1999). 现代学校管理研究. 武汉绘测科技大学出版社.
沈曙虹. (2019). 学校教育哲学的观念要素与结构体系. 教育研究(9),87-94.
石中英. (2017). 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 北京教育(普教版)(6),20-21.
陶志琼,& 张倩. (2019).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基于福禄倍尔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的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02),61-66.
王家忠,& 袁玲俊. (2021). 新时期甬派名校长办学思想的画像分析.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122-125.
王权利. (2003). 校长要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陕西教育(2),12.
习近平. (202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
项红专. (2016). 优质教育呼唤办学思想的凝练. 中国教育学刊(08),36-39,45.
约翰·杜威. (2010).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五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What Kind of Philosophy of School Education Is Needed in the New Era: Concurrent Discussion on the Refinement and Expression of School-running Idea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Jianhua Chen
Abstract: The new era calls for high-quality school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schools to re-examine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problem-oriented, based on the refinement and expression of school-running ideas, and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school education. In essence, the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it belongs to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style. At present, the school-running ideolog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in trouble, mainly manifested in unclear concept definitions, fuzzy subject understanding, unclear content orientation, and random and arbitrary refinement and expression,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s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school-running ideas. The school-running idea does not come into being automatically. It must undergo a refining process before it can rise from common sense experience to scientific theory.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why to run a school, what kind of school to run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must be seriously answered for the refinement of school-running ideas. Centering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pursuing good education, building good schools and cultivating good students, five principles such as basing on the reality of the school, inheriting fine tradition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grasping future trends and clarifying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must be refined. Only refining school-running ideas without wonderful expressions is not enough. Only expressions that are both scientific and general, and artistic and unique can 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school-running ideas.
Keywords: new era;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chool-running ideas; school education philosophy; high-quality education
責任编辑 郝 丹 陈凤英
作者简介:陈建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1 其中代表性论文有:陈建华,2015;沈曙虹,2019;陶志琼 & 张倩,2019;李宝庆,2008;樊亚峤 & 靳玉乐,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