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涛,王海涛,肖安岭,刘海清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1.影像科;2.呼吸科,安徽 阜阳 236000)
布氏杆菌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由布氏杆菌感染并侵犯脊柱而形成,属于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疾病,好发于我国西北、东北等畜牧业地区,内地相对少见[1]。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而影像学检查对BS的诊断和进展评估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MR检查,其多模态扫描方式对早期诊断及进展期软组织侵犯评估具有重要价值[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发病于阜阳地区的BS患者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旨在探索特征性MR征象对BS的价值。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1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BS患者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脊柱疾病,如结核、肿瘤等;②MR影像资料不完善;③未经最终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检查者采用西门子3.0TSkyra MR成像仪行腰椎MR检查,相控阵脊柱线圈,仰卧位。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脂肪抑制T2WI、横轴位T2WI,其中6例患者另外行增强和DWI扫描。其中3.0T MR扫描参数为:矢状面T1WI,TR 650 ms,TE 9.1 ms;T2WI,TR 3 000 ms,TE 82 ms,脂肪抑制T2WI,TR 3 000 ms,TE 82 ms,层厚3.5 mm,层间距0.7 mm;横断面TR 4 720 s,TE 94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矢状面DWI,b值600,TR 2 800 ms,TE 54 ms,层厚3.0 mm,层距0.6 mm;增强横轴位,TR 620 ms,TE 24 ms,层厚4 mm,层间距0.8 mm;增强矢状位,TR 450 ms,TE 11 ms,层厚3.5 mm,层间距0.7 mm;增强冠状位,TR 450 s,TE 11 ms,层厚4 mm,层间距0.8 mm。
1.3 MR征象评估 参考其临床资料分析、实验室检查数据对影像表现进行综合阐述。评估内容包括:椎体受累情况、椎体形态改变、椎体信号改变范围、椎间隙受累情况、椎旁软组织受累情况。
2.1 临床资料分析 20例BS患者年龄36~69(51.75±8.32)岁,其中男14例,女6例;均以发热和(或)不同程度腰痛入院,其中7例有牛和或羊等牲畜接触史,1例曾食用羊肉并合并肝硬化,2例经外院确诊,10例无明确接触史。具体见表1。
表1 20例BS患者临床表现
2.2 MR征象 20例患者均行常规MR检查,其中5例加扫DWI和增强序列。均有腰椎受累,扫描范围内另见合并骶椎受累2例,合并胸椎受累2例;单个椎体受累6例(30.00%),1例表现为椎体边缘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同时合并周围软组织受累,5例常规MR椎体信号无明显改变,DWI可见椎体边缘稍高信号、增强可见少许强化(图1),未见周围软组织受累;2个椎体受累9例(45.00%),均为相邻椎体受累,均同时合并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受累,表现为椎间隙形态尚可、压脂像信号增高,周围软组织肿胀,椎体形态无明显改变、呈长T1/长T2骨质破坏,压脂像显示明显;3个椎体受累2例(10.00%),均为相邻椎体受累,可见类许莫氏结节形成(图2),同时合并椎间隙和周围软组软组织肿胀,压脂像信号增高;4个椎体受累3例(15.00%),均为两两相邻椎体骨质破坏,横断位可见椎体呈花边样改变,均同时合并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受累(图3)。具体见表2。
女,47岁,关节疼痛1个月余、发热伴全身乏力3周,有牛等牲畜密切接触史。A.腰椎矢状位T2WI压脂像,L5椎体前上缘似见少许斑点状高信号;B.腰椎矢状位DWI,可见L5椎体前缘条片状高信号;C.腰椎矢状位增强,可见L5椎体前上缘斑片状强化灶。
男,60岁,腰痛伴发热入院,外院确诊BS。A~C.腰椎矢状位T2WI、T1WI、脂肪抑制T2WI,可见L3、L4、L5椎体不同程度受累,L3椎体下缘类许莫氏结节形成。
男,49岁,腰背部疼痛、间断发热4个月余。A.箭头所示椎体前缘肉芽肿形成;B.箭头所示横轴位椎体骨质破坏呈花边样改变。
表2 20例BS患者椎体、椎旁及椎间隙受累情况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当其累及脊柱时,即可引起BS,多见于畜牧业地区,有羊、牛等密切接触史[3],在我国多见于西北或东北地区,而发生在内地平原地区相对少见,但近些年内地报道也逐年渐增。其主要感染途径为病菌通过皮肤黏膜、进食被感染肉类食物进入人体等,也有报道称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4]。本研究20例BS患者均发生在安徽省皖北地区,8例有牛和(或)羊等牲畜接触史,2例经外院确诊,仍有10例无明确接触史,可能系患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直接或间接接触,亦或是有与布氏杆菌病患者隐匿性接触后被感染所致。同时BS好发于成人,30岁以上较常见。
BS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患者常常以发热、腰背部疼痛就诊,偶可伴有肩、髋等其他周围关节疼痛,系病菌累及周围关节所致[5]。本组20例患者均有发热和或腰部疼痛病史,其中2例伴有肩部疼痛,1例伴有髋部疼痛,1例伴有双下肢放射性痛,1例合并有肝硬化,以黑便、反复发热为初始症状,易造成误诊,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时。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及评估BS受累情况的重要手段,尤其是MR多序列扫描方式,对于显示BS脊柱及椎旁软组织受累更敏感。文献报道BS通常有两种感染途径,一种是顺行感染,通过滋养小动脉到达椎体;另一种是逆行感染,通过Batson静脉丛到达椎体[6-7]。椎体感染后往往好发于前上终板处,可能与该部位血供更加丰富有关,随后逐步累及大部或全部椎体,进而累及椎间盘,并扩散至相邻椎体。好发于腰椎,系腰椎承重较大、血供丰富所致[8]。本组病例均有腰椎受累,合并骶椎受累1例,合并胸椎受累3例。单个椎体受累6例(30.00%),1例表现为椎体边缘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同时合并周围软组织受累,5例常规MR椎体信号无明显改变,而DWI所示前上缘可见少许斑片状高信号。提示对于早期BS患者常规MR检查亦很难发现病变,而DWI是可以反映人体组织水分子扩散受限情况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可以对早期BS椎体表现显示更加敏感;同时增强扫描可进一步证实早期BS患者椎体局部骨质水肿、肉芽肿增生的表现。随着疾病进展,BS往往累及整个椎体,表现椎体信号的改变,于压脂像表现更加明显,也可表现为终板骨质破坏,表现类许莫氏结节样病变[9]。如前所述,BS感染途径多为血行传播,因此临近椎体的受累较常见,本组病例中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者均可见相邻椎体受累,但椎间隙狭窄程度较结核性脊柱炎轻,表明改变主要累及椎体,后期可能会间接导致椎间隙狭窄。病变较严重者常出现椎体骨膜骨化,椎体边缘出现唇样骨质增生样表现,有学者称之为鹦鹉喙征[10],部分可见骨桥形成,本组病例中亦可见该征象。笔者认为该征象亦可见于其他骨质增生表现病变中,特异性不强。当病变范围进一步进展时,于横轴位可见椎体边缘呈不规则、花边样骨质破坏改变。此时常伴随着周围软组织的肉芽组织形成,表现类脓肿样改变,但不具备结核性脊柱炎椎旁冷脓肿的流注样改变,此为两者重要的影像学鉴别征象。当病变范围仅累及相邻椎体边缘时需与终板炎进行鉴别,通常终板炎椎间隙受累少见,同时终板炎无周围软组织受累,当然明确的临床病史仍是鉴别的关键。
综上所述,MR检查对于BS诊断具有重要价值,DWI序列和增强检查可较早发现早期患者椎体骨质改变,具有重要价值。邻近椎体受累、类许莫氏结节样改变、椎间隙受累不明显、椎体花边样改变等对于提示BS具有重要价值。明确的羊、牛等牲畜接触史亦具有重要意义,确诊仍需临床和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