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鑫 冯 庆 周清斌 付 岳 牟芷瑶
(1. 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2.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重庆 4045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在中考物理试题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传统文化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六个下功夫”的重要讲话高度一致,其内容都是高度重视思想教育价值。其中,国家认同与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都是强调:要培养对本民族文化、对国家具有高度认同的有志青年,所以,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打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意义重大。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际上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在本学科的具体体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更好地去培养学生。许多我国古代科技成果都蕴含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进而认识科学本质,逐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对2019、2020年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部分中考物理试卷的题型、载体形式、学科内容、能力结构、难度、试卷占比、开放性等多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如表1。
表1
近年来中考物理命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增加,从试卷的整体文化质感来看,中考物理命题也愈发体现出物理学科本身在文化方面所应有的魅力。在笔者所选的样本中,有65%的试卷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从题型结构来看,涉及传统文化的试题中主观题占40.91%,客观题占59.09%,多数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都是以选择、选择性填空等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开放性不够强。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考物理试题应依照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和能量三大主题来进行考查,发现在“运动与相互运动”主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多,占总题数的55.32%,而涉及“能量”主题的较少,仅占12.77%。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作为试题情境,将情境替换掉或忽略情境并不影响学生试题作答,学生可以脱离情境,直接进行思考和分析。没有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试题中,属于浅度融合。
例1(2019年河南卷第4题):少林功夫驰名中外,一武术爱好者在以如图1所示的姿势练功时,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若他对地面的压强为p,则其中一只脚对地面的压强为。
图1
图2
分析:该题以武术爱好者练功作为试题情境,富有民族特色。少林功夫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河南地域特色,通过少林功夫来考查学生对弹力产生的条件、压强概念的理解,具有多重用意和作用。一方面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另一方面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设问激思,又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本题情境可替代性强。
例2(2020年福建卷第2题):五月五,是端午,蒸角粽,挂菖蒲,香囊身边佩,龙舟水上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蒸角粽是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粽子的内能
B. 挂在墙上的菖蒲只受重力
C. 佩在身上的香囊只受绳子的拉力
D. 龙舟依靠浮力向前运动
分析:本题以俗语向学生展示了端午节的风俗,朗朗上口且趣味性强,既有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设问方面,指向清晰,一种物理现象对应一个物理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四种传统习俗中对应了热传递改变内能、菖蒲及香囊的受力情况和划龙舟的动力来源,同时涵盖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的考查内容,涉及知识也较为全面。但本题也存在传统文化与物理知识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题中提供了四幅图片,但图片对学生解题和思考的作用不大,学生忽略图片的文化背景并不会影响对本题的解答。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试题情境,解题时需要结合情境、图片及相关描述进行思考,忽略情境会影响学生对试题的作答。此类题较好地将试题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理解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3(2020年福建卷第18题):如图3所示,小儿垂钓时的鱼竿是(选填“省力”“等臂”或“费力”)杠杆,“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可以传声。
图3
分析:本题以小儿垂钓为试题情境,考查了杠杆模型和声音的传播等知识。首先,本题涉及古诗词“怕得鱼惊不应人”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文化。其次,此题较好地将试题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同时,也必须了解试题所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第一空要学生判断鱼竿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虽然许多学生并没有钓鱼的经验,但是试题提供了简明图片,方便学生了解鱼竿的杠杆结构,建构杠杆模型,体现了公平性。解答第二空时,“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诗词要结合前面的语境,即路人问话时发出的声音会吓走水中的鱼儿,进一步说明声音不仅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非常生动形象。本题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嵌套,而是将传统文化较深地融入试题,引导学生从物理视角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试题有机融合,解题时学生要对该传统文化深入理解,才能进一步分析情境背后的物理原理。此类题很好地将试题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重视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例4(2019年福建卷第18题):图4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地上运送巨木的情景。架在支架上的横杆属于(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支架下面垫有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选填“增大”或“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图4
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送巨石作为情境,对情境中的物理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试题深度融合。图片展现了情境细节,便于学生联想与分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设问情境与考查内容有机融合,落实考试评价“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要求。
在中考试题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通过对2019、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这部分试题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开放程度不高,涉及“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的试题较多,涉及“能量”主题的试题较少,且能力水平大多在理解层次。因此,中考物理试卷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仍需进一步丰富,在进行该类试题命制时,应避免“穿鞋戴帽”的低层次融合,遵循育人为本、注重传统文化与物理学科内在联系的原则,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