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02 10:22宋俊秀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赋值研究生维度

宋俊秀,钱 力,张 轲

(1.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以信息和知识为背景的创新型经济时代,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研究生面临难就业的困境,原因不仅是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挤出效应”,也表现为研究生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厘清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借助新时代孕育的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2],培养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关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例如,有学者采用线上线下协同方式[3],认为应将技能网络和跨学科教育门槛机会的可得性纳入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指标体系中[4],也有学者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应涵盖创新思维和环境、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方面[5],还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学术情况维度[6]。有学者认为构成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很难量化,给测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7],于是从能力视角出发,建立了包括创新基础、知识创新[8]、学术交流、创新实践四个能力维度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9]。围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发现政策感知、社会支持和个人主动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10],也有研究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知识结构等的主观因素[11]和师资队伍[12]、科研经费[13]、办学条件[14]等的客观因素出发,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更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添入表征自身个性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15]。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指标体系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但多数评价方法较为简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比较单一,少有关于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的文献。文章从能力视角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Y)。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以相关研究和调查问卷为依据,追踪研究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最终从创新意识能力(A)、创新活动能力(B)、综合知识更新能力(C)、知识运用能力(D)、成果展示能力(E)5个维度共10个指标,构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全面地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其中,创新意识能力(A)维度设置学生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多角度思考问题(A1)和申请的科研项目数量(A2)两个题项。前者选项有“不符合”“较为符合”“一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1~5;后者选项有“5个以上”“3~5个”“1~3个”“暂无”,依次从高到低即赋值为4-1。创新活动能力(B)维度设置学生能接受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B1)和学生参与的创新活动范围(B2)两个题项。前者选项有“不符合”“较为符合”“一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1-5;后者选项有“专业学术活动(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专业学术论文比赛”“学科竞赛(国元证券杯、案例大赛等)”,每个选项赋值为1,多选累计加分。综合知识更新能力(C)维度设置学生经常关注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Python等(C1)和学生每月阅读中英文期刊(C2)两个题项。前者选项有“不符合”“较为符合”“一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1-5;后者选项有“15篇以上”“10~15篇”“5~10篇”“1~5篇”,依次从高到低赋值为4-1。知识运用能力(D)维度设置学生曾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数量(D1)和曾发表过论文水平(D2)两个题项。前者选项有“3篇以上”“1~3篇”“暂无”依次从高到低赋值为3-1;后者选项有“核心期刊”“普刊”“无”依次从高到低赋值为3-1。成果展示能力(E)维度设置学生能灵活熟练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问题(E1)和学生参加过学校或学院举办的学术报告场次数(E2)两个题项。前者选项有“不符合”“较为符合”“一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1-5;后者选项有“5场以上”“3~5场”“1~3场”“无”依次从高到低赋值为4-1。

2.解释变量——自身因素(X1)、教师因素(X2)、课程设置因素(X3)、学校因素(X4)。自身因素(X1)是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观要素,其对于科研兴趣的主观认知会直接影响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自身因素是指研究生个人的能力、素质和态度等方面,如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教师因素(X2)在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指导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指导态度等方面,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思路。课程设置因素(X3)是指研究生所学课程的科研创新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在某一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研究生的知识丰富程度。学校因素(X4)是指学校的科研创新氛围、资源支持等方面,决定了研究生学习和发展的宏观的学术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自身因素(X1)设置“拥有创新思维情况”,教师因素(X2)设置“师生能够合作撰写并发表高质量论文情况”,课程建设因素(X3)设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情况”,学校因素(X4)设置“是否能够提供最新数据库资源、资料、科研设施等情况”题项。同时,以上题项的选项均为“不符合”“较为符合”“一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赋值1-5。

3.控制变量——学生性别(K1)、学生年级(K2)、研究生类型(K3)、院校类型(K4)。第一,学生性别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男女在科研能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将其纳入模型中进行控制。在这个模型中,男性被赋值为1,女性被赋值为0。第二,学生年级也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将其纳入模型中进行控制。在这个模型中,研一、研二、研三分别被赋值为1、2、3。第三,研究生类型也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专硕和学硕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将其纳入模型中进行控制。在这个模型中,专硕被赋值为1,学硕被赋值为2。第四,院校类型也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不同类型的院校可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所影响,因此需要将其纳入模型中进行控制。在这个模型中,普通院校被赋值为1,双一流、985、211等院校被赋值为2。

1.2 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变量选取设定以下计量模型:

Y=β0+β1X+β2K+μ

(1)

其中,Y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X是自身因素、教师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学校因素变量,β0、β1、β2为参数;K为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控制变量;μ为随机扰动项。

1.3 数据说明

1.3.1 AHP分析

AHP层次分析法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AHP层次分析法分析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AHP权重结果

如表1的 AHP权重结果所示,可知各能力维度的权重相当,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赋权具有合理性。高校应当在研究生培养中全面考虑这些能力维度,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成果展示能力(E)所占权重最大,高达24.07%,是权重最小的知识运用能力(D)11.96%的约2倍。

1.3.2 描述性统计

为了解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方式包括线上调研与线下调研两种,线上通过“问卷星”展开调研,线下通过访谈进行调研,调查对象严格控制在高校研究生范围内。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628份,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样本量n=628)

如表2描述性统计结果所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Y)最大值为3.946,最小值为1,最大值是最小值的约4倍,平均值为2.225,这说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从院校类型变量可看出(K4)调研数据中,对双一流、985、211等院校回收的调研数据比普通院校多。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根据AHP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进而计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与分维度能力评价指数结果如表3。

表3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样本量n=628)

如表3所示,可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最大值(3.946)是最小值(1.000 )的约4倍,表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各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来看,按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成果展示能力(E)、创新意识能力(A)、综合知识更新能力(C)、创新活动能力(B)、知识运用能力(D)方面,表明成果展示能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贡献最大。

2.2 影响因素分析

从自身因素(X1)、教师因素(X2)、课程设置因素(X3)、学校因素(X4)出发,采用基准回归分析这些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 基准回归结果(样本量n=628)

如表4所示,各因素均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自身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影响最大,反映出研究生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因素和课程设置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影响也很显著,表明良好的导师和科研创新课程设置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校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小,表明学校的科研创新氛围和资源支持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

2.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结论的稳健性,采用2种方法进行验证。一是替换被解释变量,重新采用CRITIC赋权法得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将其代入模型中进行检验。二是对变量进行双边缩尾处理形成新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种方式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稳健性处理结果(样本量n=628)

如表5可知,自身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回归系数值依然较其他因素大,这表明研究生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学校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影响依然显著,说明这些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异质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各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效应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全样本进行划分得到子样本,并进行分组回归。首先,根据研究生的性别进行划分,将研究生性别分为男性、女性进行分组回归,分别对应模型(7)、模型(8)。其次,按照研究生类型进行划分,专硕对应的是模型(9),学硕对应的是模型(10)。最后,根据院校类型,将普通院校进行基准回归得到模型(11),双一流、985、211等院校回归得到模型(12),分组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6可见。

表6 异质性分析结果

根据表6的分析结果可知,首先,男性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系数均大于女生,表明男性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其次,学硕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系数均大于专硕型,表明学硕型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方面可能更加强调。最后,双一流、985、211等院校的自身因素和课程设置因素系数大于普通院校,而导师因素的影响系数则小于普通院校。这可能与这些高水平院校在科研资源和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及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有关。

4.1 结论

基于分析结果,得到如下的结论。

1)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提升。描述性统计结果所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最大值为3.946,最小值为1,最大值是最小值的约4倍,平均值为2.225,这说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提升。

2)自身因素、教师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学校因素均会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自身因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强,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3)进一步研究发现,研究生的性别、研究生和院校的类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方面存在异质性。从基准回归结果来看,男性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系数均大于女生;学硕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系数均大于专硕型;双一流、985、211等院校的自身因素和课程设置因素系数大于普通院校,而导师因素的影响系数则小于普通院校。

4.2 政策建议

1)教师引导研究生参加自己的研究项目。引导研究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拥有自己对科研的思考。明确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2)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室研究、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通过开设科研方法论等课程,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完善研究生科研奖励机制。在激励策略层面上,提供科研交流平台,促进师生进行学术学习和探究。重视质量奖励,根据学生科研成果的水平制定不同的奖励,依此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奖励制度的制定要做到多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应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激励,在激励政策不符合实际时及时做出调整。

猜你喜欢
赋值研究生维度
L-代数上的赋值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光的维度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人生三维度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