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检查中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面积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意义

2023-11-02 08:10:08刘艳春何金华
医学信息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肛提裂孔盆底

刘艳春,何金华,钟 梅

(1.寻乌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西 寻乌 342200;2.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西 赣州 341100)

膀胱膨出(cystocele)属于女性产后常见疾病,而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过程,分娩后可能会受到胶原蛋白代谢、分娩方式、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膀胱膨出症状[1]。经调查研究显示[2,3],13%~21%左右的产妇在分娩后会出现膀胱膨出的情况,且该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女性产后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盆底超声具有实时、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4]。盆底超声诊断女性产后膀胱膨出,主要通过三维超声观察女性膀胱膨出情况及肛提肌裂孔状况,从而有效检出病变情况,继而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可靠参考[5,6]。本研究结合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我院分娩的30例产后膀胱膨出产妇的临床资料,进一步观察盆底超声检查中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面积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意义,以期为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提供丰富的诊断指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寻乌县人民医院分娩的30 例产后膀胱膨出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取30 例同期在我院分娩产后无膀胱膨出产妇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年龄23~38 岁,平均年龄(26.56±1.45)岁;孕周38~40 周,平均孕周(39.21±0.65)周;阴道分娩19 例;剖宫产11 例。对照组年龄22~37 岁,平均年龄(26.18±1.30)岁;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9.40±0.72)周;阴道分娩21 例;剖宫产9 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纳入产妇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组均符合产后膀胱膨出诊治标准[7];②对照组患者经视诊及触诊判定为无膀胱膨出;③研究前均为Valsalva 动作合格者[8]。排除标准: ①盆腔手术史、盆腔包块疾病者;②近3 个月使用过激素类药物者;③泌尿生殖道急性炎症者。

1.3 方法 在产后1 天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检查前告知受检者将膀胱排空,取截石位,超声探头上包裹一次性无菌专用套,在套内外均涂抹耦合剂。然后将探头送入阴道,并确保探头紧贴会阴,以充分显示耻骨联合、尿道、膀胱颈及肛管等部位的基本情况。均采集受检者在静息状态以及Valasalva 状态(即肛提肌孔处于显著扩张状态,时间持续5 s 以上,盆腔脏器产后背尾移位[9])时的容积数据,以受检查耻骨联合后下缘作为参考,对静息以及最大Valsalva 状态时的相关膀胱颈部位进行测定,所有指标最终结果均取3 次测量平均值。所有检查及测量均由同一位高年资医师(具有5 年以上妇产科超声及2 年以上盆底超声检查经验者)完成。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在最大Valsalva 动作时的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触诊、视诊与盆底超声检查产后膀胱膨出结果、不同指标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价值。评定标准:Ⅰ:膨出部位在患者阴道内部,相较于正常解剖部位有所下移;Ⅱ:用力时患者的膀胱膨出在阴道口显露;Ⅲ:静止时,膀胱膨出部位在阴道口显露;Ⅳ:阴道前壁完全膨出,直至阴道口的位置,或超出阴唇[10,1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版本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研究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

表1 两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

2.2 触诊、视诊与盆底超声检查研究组产后膀胱膨出结果比较 盆底超声产后膀胱膨出结果与触诊、视诊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触诊、视诊与盆底超声检查研究组产后膀胱膨出结果比较(n)

2.3 不同指标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 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面积诊断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面积单独诊断(P<0.05),见表3。

表3 不同指标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目前用于评价盆底器官功能的影像学方法主要包括超声、磁共振。磁共振对软组织有较高分辨率,但检查费用高,动态观察效果欠佳,且无法实时判断患者是否配合到位[12]。普通二维超声虽能清晰显示盆底结构,但是空间结构分辨能力不足[13]。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具有静态三维超声良好的空间结构分辨能力,同时能实时、动态地评估盆底解剖及功能变化,直观清晰显示各盆底脏器的关系,利于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14,15]。相关报道显示[16],初产妇多存在肛提肌损伤,肛提肌撕裂及筋膜损伤会使肛提肌裂孔扩大,从而导致盆底器官脱垂,尤其是膀胱膨出和子宫脱垂发生风险增高。对此,临床提出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面积,以进一步诊断膀胱膨出。但是目前关于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面积对产后女性膀胱膨出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无统一标准,具体的诊断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证实[17,18]。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产后膀胱膨出产妇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增大,可见临床可将盆腔超声检查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作为产后女性膀胱膨出诊断指标。因为,盆腔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盆底结构,特别是在Valsalva动作下显示膀胱颈、尿道位置及活动度,从而准确评估膀胱膨出程度,进一步促进膀胱膨出的早发现、早诊断[19]。同时研究显示,盆底超声产后膀胱膨出结果与触诊、视诊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触诊、视诊检出结果为标准,盆底超声可以获得基本相似的检查结果,并且准确判断膀胱膨出程度,从而为早期有效治疗提供可靠指标。分析认为,盆底超声能够在非侵入状态下完成检查,避免产妇盆底器官结构形态与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促进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与触诊、视诊基本一致的结果[20]。此外,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面积诊断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面积单独诊断(P<0.05),表明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面积可一定程度预测产后膀胱膨出情况,从而及时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进一步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基于盆腔超声清晰辨别患者盆底结构和形态,利于各个盆腔器官的位置、关系以及结构走向的明确,从而通过动态观察盆腔超声,可准确清晰反映膀胱膨出损伤情况,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盆底超声应用于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可有效诊断膀胱膨出,且可反映膀胱膨出情况,为患者的确诊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肛提裂孔盆底
超声评价女性肛提肌功能的研究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裂孔在黄斑
保健医苑(2019年5期)2019-05-15 01:07:34
超声评价肛提肌及其裂孔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进展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肛提肌功能的相关性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成像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缺陷的观察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