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职生手机依赖状况的实验研究

2023-11-02 01:17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被试者控制组高职生

崔 杨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药与康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一、问题提出

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并不乐观。第4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截至2020年,我国99.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成为最大的新媒体终端。30岁以下的人群比重最大,该群体多为大学生[2]。有超过60%的大学生每日使用手机超过两小时,10%的大学生超过5小时[3]。

手机依赖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手机依赖会使大学生产生心情烦躁、情绪失控、耳鸣、头晕、注意力下降,增加睡眠障碍及抑郁的风险,造成大脑结构的改变,会产生颈椎疼痛、触屏指等症状[4-5]。手机依赖还会造成正常社交功能受损,出现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逃避现实,并引起学习倦怠,影响学业成绩[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虽丰富,但偏向于理论性。在具体操作层面,以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干预手机依赖的研究不多。故本研究探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高职生手机依赖问题,旨在帮助高职生缓解手机依赖,并为解决手机依赖问题提供新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者

被试者从自愿报名的各专业大一学生中随机产生。研究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经面谈后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人。其中,实验组男生8名,女生28名;控制组男生4名,女生32名。实验组平均年龄(19.72±0.65)岁,控制组平均年龄(19.92±0.71)岁。所有被试者总体特征为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防治手机依赖的愿望,愿意坚持完成团体心理辅导。与实验组学生签订团体辅导活动协议,协议要求学生不能无故缺席,要求学生遵守保密原则、遵守无批评原则等。

(二)评价工具与方法

1.《手机依赖指数量表》[1]:手机依赖指数量表选用香港中文大学Louis Leung教授2008年编制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量表共17题,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被测者手机依赖程度越高。量表共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失控性(1—7题)、戒断性(8—11题)、逃避性(12—14题)和低效性(15—17题)。该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7,显示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2.自编《团辅活动评估表》[2]:该评估表由15道客观题组成,主要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的满意度(9题)和效果(6题),考量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否改善和缓解高职生手机依赖问题,能否建立融洽的团辅关系[2]。

(三)实验过程

本研究的实验是依据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的。本研究的自变量指实验组接受的防治手机依赖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处理,因变量是手机依赖指数水平、团辅活动的满意度和效果评估。

1.前期准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实验组(36名)和控制组(36名)被试者进行前测。两组在手机依赖指数水平、年龄、政治面貌、是否为独生子女及生源地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前测还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和修改提供了依据。

2.干预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持续6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共9小时。控制组则不进行干预。实验组辅导结束后,教师对控制组开始辅导,团体辅导计划与实验组相同。研究者担任“时间宝贵,且行且珍惜——拒绝手机依赖”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对实验组运用团体活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角色扮演、辩论赛、朗诵及分享等方式进行防治手机依赖的团体心理辅导。其负责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减少被试者误差。

3.干预后。实验后,两组的后测均施测《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团辅活动评估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3个月后,研究者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随访。

(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结合防治手机依赖方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遵循研究假设设计出来的。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见表1)。在认知调节方面,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手机依赖的概念、表现、规律、危害和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建立健康使用手机的积极信念;在情绪调控方面,教师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自我意识,提升人际关系水平,以增加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在行为管理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增强目标管理和生涯规划的能力,提升自制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替代手机依赖行为。

表1 防治手机依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五)数据分析

将所有的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手机依赖指数的变化结果

由表2可见,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在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和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上是同质的。随后实验组的进步大于控制组,后测中在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和总分上,实验组显著低于控制组。该结果表明防治手机依赖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

表2 实验组与控制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得分比较(±s)

表2 实验组与控制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得分比较(±s)

注:p<0.05,**p< 0.01,***p< 0.001。

(二)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满意度和辅导效果评价结果

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向实验组发放《团辅活动评估表》36份,问卷全部收回,回收率100%。团体心理辅导各题项的满意度中,非常满意为47.22%~52.78%,比较满意为27.78%~36.11%,一般为16.67%~22.22%,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0。其中,被试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整体评价,非常满意为50%,比较满意为27.78%,一般为22.22%,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0。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各题项的满意度中,非常满意为47.22%~52.78%,比较满意为33.33%~36.11%,一般为13.89%~19.44%,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0。

四、讨论

(一)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改善高职生的手机依赖

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减少高职生的手机依赖。大部分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满意,认为辅导目标达成,在时间编排、辅导形式、内容设计、辅导场地、辅导活动、辅导互动与分享等方面比较认可。总体上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很有价值且有效地降低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对团体辅导关系满意,且有助于人生目标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追踪随访结果来看,学生对防治手机依赖有合理的意识和信念,同时表现出减少手机依赖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上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减少了高职生的手机依赖。以往研究支持上述结果[2]。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进行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是以国内外高职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方面进行设计。

1.认知改变。认知调节在减少高职生手机依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团体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理解手机依赖的概念、表现、规律、危害和影响因素,认识手机依赖、学业与人生规划和健康(疾病)三者间的关系。其次,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手机依赖的状况,通过正确归因与合理的认知调节,培育健康使用手机的积极信念,以强化其行为改变的意愿与能力。

2.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教授学生如何消除负面情绪,增强人际关系,并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寻找悦纳自我和替代手机依赖的方法,比如,增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和积极情绪体验。

3.行为改善。矫正手机依赖行为的重要方法是提供积极适应性行为,加强其体验、模仿与替换。团体心理辅导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其书法、阅读及锻炼健身等兴趣爱好和习惯,提升目标管理与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自制力,以克服手机依赖。团体心理辅导应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广泛的迁移,以防治手机依赖。

防治手机依赖的团体心理辅导应覆盖全体学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并可开展同伴辅导,使更多学生获得防治手机依赖的知识与技能。

(三)不足之处

面对具有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个体,指导教师应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当教师认识到某学生的个别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不能满足时,应当鼓励其增加个别咨询。

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减少高职生的手机依赖。大部分学生对团体心理满意,认为很有价值且有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方面进行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可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同伴辅导相结合。

猜你喜欢
被试者控制组高职生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